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喻     
社会是书的具体注释,书是生活高度的浓缩。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有着不结之缘。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爱书,读书,也著书。既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壮丽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由于热爱书,得益于书,中外名人大都为书设下妙喻,留下由衷的礼赞。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感悟书喻吧。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人类虽然已从茹毛饮血的愚昧中走出来了,从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2.
读书让人聪明,也让人犯傻。纯粹的读书人,不存在犯傻,因为傻也是修得的正果之一。大智大愚,正是读书最高境界的两面。本文所说的犯傻,是专门针对我辈读了点书的人而言的。读了点书的人与读书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3):1-1
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混乎其同,同于愚智,愚智不谓道而分也.愚者昧,智者巧.昧则不明,巧则不真.不明不真,去道所以远也.知道,则廓愚以为明,去智以成真.明真而信于道,道则为汝有矣.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4.
人生三病     
正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我很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人的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刍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610016)冯汉镛目前中医界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理论与临床脱节;一是疗效推广困难。中医理论与临床脱节,并非现在开始,而是传统有之,故古人才会留下“读书三年,无病不可医;行医三年,无一方可用”的名言。一...  相似文献   

6.
8 7=?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一个书生和一个愚汉为此争论起来。书生说肯定等于15,愚汉却硬说一定等于16。两个闹到了县衙,请县令明断。县令大喝一声,将书生推出打了五十大板。书生大声喊冤,骂县令混蛋。县令回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你与愚汉相争,与他一般见识,岂不该打?”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6,(5)
正定临济寺是临济宗的祖庭,由唐代高僧义玄禅师创立.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自幼聪颖,长以孝闻,落发受戒后,精研毗尼,博颐经论,以此为“医世之良方”.后游方参学,首谒黄檗山(今江西宜丰西北)希运禅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三度发问,三度被打.次到高安参谒大愚禅师,得悟黄檗宗旨,即返回黄檗山,于此习禅二十年,受黄檗印可,乃北归乡土,弘扬佛法。  相似文献   

8.
尹志华 《中国宗教》2018,(12):76-77
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相似文献   

9.
说服的艺术     
说服的“说”有“劝说”和“辩说”之分,但二者又是分不开的。想劝而使人服.必须“辫”,辩明是与非、利与害、智与愚,才能达到劝之服的目的。这是属于启发、诱导型的说服。此法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而立论,以不应该怎么样来显示应该怎么样。想辩而使人服,其目的也还是为了劝告、劝戒别人从善茹流,趋吉避凶,由愚向智。这是属于疏通、引导型的说服。不塞不流.不止不污。只有针对对方的思维误区,辨明正与误、真与谬,才能指点迷津,引之醒悟,导其转轨。此法主要是运用驳论.破而后立。总之,都要通过“说”。而说的艺术,实际上是思维的…  相似文献   

10.
王化平 《孔子研究》2023,(5):44-51+158
学界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释义渐有趋同之势,但仍有分歧。实际上,“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当作“知晓”解,不宜破读。此“知”字之意涵和《墨子·经上》对“知”的定义相同,在与“民可使由之”相对立的语境中,“不可使知之”句中的“知”含有采取强力手段或空洞说教使人知晓的含义。“民可使由之”句肯定了民智足以知“道”、人性之向善,“不可使知之”句若含有“民愚”之义,则与之矛盾。因此,此章反映了孔子基于民智与人性的深刻治国思想,与孔子的民本思想一以贯之,既无“民愚”背景,也无“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12.
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即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仁爱爱人。济世救人的理想。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然而,尽管历代医家也提出过一些医学伦理准则和规范,但并未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方医学史上“希波克拉底誓词”那样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公认的誓言和准则。“医乃仁术”的普遍原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强调医…  相似文献   

13.
正道教与医学关系密切,古代有"十道九医"之传统。道士习医既是出于自身养生延寿之需要,也是出于济世利人、积功累德之愿念。道教医学是在与传统中医药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道教文化特色。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核心信仰,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特别是,古代道士多入山修炼,一旦  相似文献   

14.
朱陆为学工夫之异同的争论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本文专就二位大儒对"读书"工夫的看法为主题来进一步展开这一争论。象山为学工夫虽以尊德性为宗,但"何尝教人不读书",朱子虽以道问学为重,但也提出"读书已是第二义",这说明二位大儒在尊德性、道问学关系问题上有交融的面向;但紧接着就如何读书,以及读书工夫的具体地位问题,二位大儒却又显出鲜明的不同之见。可见二位大儒的为学工夫确有趋同的面向,但差异却是更为根本的,而这正是区别象山之学与紫阳之学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很多学者在研究明末佛教之时,都以为憨山德清与雪浪洪恩的授业恩师"无极和尚",即为憨山所作《住京都吉祥院无极信禅师道行法原碑记》中的无极明信禅师,却忽略了憨山亦尊称其师为"守愚大和尚"、"守愚先师"这一细节。清代弘方法师所作《贤首宗乘》一书,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华严宗雪浪洪恩一系的法脉传承,其中明确记载憨山与雪浪之师为"第二十五世无极悟勤法师",守愚为其字。凭借这一新材料,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憨山与雪浪之师"无极和尚"作以考辨。  相似文献   

16.
《心理科学进展》1983,1(2):72-75
朱智贤(字伯愚)。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1908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城内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在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读书,开始接触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学科,引起极大兴趣。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热心为街道失学儿童办学,并试行当时流行的所谓“设计教学法”。写过  相似文献   

17.
《愚鼓词》一卷, (清)衡阳王夫之撰。内分《前愚鼓乐》和《后愚鼓乐》两个部分,《前愚鼓乐》为鹧鸪天词十首,《后愚鼓乐》为渔家傲十六首,最后并附有和青原药地大师《十二时歌》一首。《愚鼓词》原载《船山遗书》下集中,旧题为《夕堂戏墨》  相似文献   

18.
在宋元明清时代,随着三纲上升为“天理”,君权、父权、夫权更加绝对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愚忠、愚孝、愚贞、愚节的行为。各种愚德的出现,反映了在宋元明清时代封建道德日趋严酷,同时也证明了孔子“过犹不及”的论断的正确,并有助于我们理解五四时的“礼教吃人”说。  相似文献   

19.
读书之乐     
正中国人读书的传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读书人浩浩荡荡,挤满了社会前行的大道和小径,他们认识到读书有益。乡村农户的门楣上,常常会镌刻二字曰"耕读",既含物质,又含精神,避免了文明的失衡。为了励学,有皇帝直接指出读书之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之,读书可敬,读书为上,读书可以进其身、光耀其祖先、繁荣其子孙。然而,读书之有益,仅仅是这些看起来渗沁色而结包浆的原因吗?不,读书还能辨恶识善,  相似文献   

20.
霍布斯曾分别讨论过醉酒与愚夫的问题,但它们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霍布斯之所以前后对醉酒持有不同态度,是因为他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理性概念,因而事实上采用了两套不一样的自然法.他以几何学演绎的方式建立公民科学的抱负要求他在两种潜在的理性概念之间确立严格的演绎关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两种理性概念的并存与冲突,是他批评过的“愚夫”现象必然出现的根源,而他对“愚夫”的批评因此也注定是不充分的.从他对“愚夫”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契约论虽然始于严格演绎的抱负,但最终未能实现其建立几何学式公民科学的目标.霍布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表明,一种具备实质伦理内涵的实践理性概念乃是一种健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