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对辽宁地区29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情况、工作内容、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等状况的调研,为了解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供局部的现实依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专家咨询和现场调查,课题组建立了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3所上海市公立医院伦理委员会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课题组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建议上海市各区县中心医院应建立区域性的医学伦理委员会,为所在区域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生命伦理审查、咨询与培训.  相似文献   

3.
关于地区机构伦理委员会的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辽宁地区29家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情况、工作内容、伦理审查工作的管理等状况的调研,为了解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提供局部的现实依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上海市13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组织、日常管理、伦理审核与咨询及生命伦理培训.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总体功能定位较好,但管理相对薄弱、运行状况差异较大.建议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应加强医院生命伦理培训、完善运行管理,对于区属专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转化医学的兴起,医学伦理审查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医学伦理审查工作更好地适应转化医学发展的需要,提高审查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当前我国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管理部门服务功能、保证伦理委员会成员多样性和重视伦理审查多视角、强化伦理委员会后续跟踪审查、规范伦理审查委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等,为我国医学伦理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和医学伦理审查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是医学伦理机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特定的职责、功能和作用。与国际上医疗机构很早就普遍建立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全面开展活动的历史相比 ,我国医疗机构辅助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委员会 )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 ,活动亦不规范。而我国人类辅助生殖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正急切呼唤规范和加强委员会的活动 ,但有关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一时还未来得及出台。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委员会的活动 ,迫切需要根据 2 0 0 1年卫生部发布的《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7.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四川省55家二乙以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设进行抽样调查和实证分析;对比研究全国、北京地区和四川省伦理委员会建设、运行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行政部门加强伦理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伦理委员会的政策研究、咨询服务、道德教育、伦理审查等功能提供借鉴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13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组织、日常管理、伦理审核与咨询及生命伦理培训。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总体功能定位较好,但管理相对薄弱、运行状况差异较大。建议上海市医院伦理委员会应加强医院生命伦理培训、完善运行管理,对于区属专科医院的伦理委员会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9.
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展为医学伦理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我国卫生部于2001年2月20日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规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符合有利于患者的原则、知情同意的原则、保护后代的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保密原则、严防商业化的原则和伦理监督的原则。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条件之一是医疗机构建立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是教育性、咨询性、义务性及独立组织。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应依据上述原则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全过程和有关研究进行监督,开展生殖医学伦理宣传教育,并对实施中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审查、咨询、论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解决ART应用中引发的伦理问题、难题的基本对策之一是加强医学伦理调控 ,推进医学伦理精神对医学过程的渗入 ,ART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是医学伦理调控体制化的表现和实现这种调控的重要途径 ,它以特定的主体形式和审查、咨询、教育、督查、建议等活动方式 ,形成对调控对象某种监督的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11.
自古至今,西哲们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把西方的政治伦理观推陈出新:美德政治伦理、神性政治伦理、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权利政治伦理。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展现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的演变及其价值诉求,对于理解和把握政治伦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伦理学主要有三种类型 :救世济时型、静观审思型和纯粹技术型。它们在话语模式、思想形式和代表人物的学术心态等方面各有其特点 ,这三种类型的伦理学各有其优长 ,相辅相成 ,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4.
试论信息伦理的特点与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伦理学作为科技哲学与伦理学的边缘学科 ,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 ,而且要深入研究信息的“元伦理学”问题 ,同时还要对信息化与传统社会现象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交叉伦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准确把握。信息伦理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 ,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 ;从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 ,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 ;从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 ,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Although ethics consultation is offered as a clinical service in most hospitals in the United States, few valid and practical tools are available to evaluate, ensure, and improve ethics consultation quality. The quality of ethics consulta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poor quality ethics consultation can result in ethically inappropriate outcomes for patients, other stakeholders, or the health care system. To promote accountability for the quality of ethics consultation, we developed the Ethics Consult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Tool (ECQAT). ECQAT enables rater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ethics consultations based on the written record. Through rigorous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testing, we identified key elements of a quality ethics consultation (ethics question, consultation-specific information, ethical analysis, and conclusions and/or recommendations), established scoring criteria, developed training guidelines, and designed a holistic assessment proces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QAT, the resulting product, and recommended future testing and potential uses for the tool.  相似文献   

16.
Many alternatives or supplements to principalism seek to reconnect medical ethics with the thoughts, feeling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persons directly involved in ethically troublesome situations. This shift of attention, from deeds to doers, from principles to principals, acknowledg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ral agents involved in the situation — particular practitioners, patients, and famili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ubjective, lived experience of moral decision-making parallels recent efforts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ine to give the patient's subjectivity — his or her personal experience of being sick or disabled — epistemological parity with scientific medicine's objective, biomedically-oriented view of the person's sickness or disability.Moreover, the shift from principalism to principals signals a growing realization that ethical problems in the profession of medicine are inseparable from its practice. Philosophers and other humanists working in medicine should resist the temptation to institutionalize a professional role as solver of ethical problems, clarifier of values, or mediator of disputes and work instead to help practitioners practice medicine refl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启新、拓新与创新——论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弘扬生态伦理,繁荣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主要体现为:开辟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确立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原则,培育了人对自然的新态度,对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系统批判,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扮演的新角色,对伦理学基本观念进行了新阐释,制定了人类行为新规范。  相似文献   

18.
战争伦理:一种世界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争伦理主要论及战争如何受到道德强制,或者说,它涉及道德的进步如何影响到战争。同时,与人类其他活动相比,战争行为更具国际性,因此,战争伦理作为抑制战争的一种道义力量,也更易成为一种世界观念。可以将战争伦理分为军事伦理、军备伦理、军人伦理三个层面,分别代表基于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相结合而采取的行动———作战之上的伦理规范,它们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对潮汕地区家族企业伦理道德状况的调查,阐述了潮汕地区传统家庭伦理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总结概括了潮汕地区家族企业伦理中存在的诸如既依赖家族又受困于家族、理想的维护道德和现实中的违反道德、崇尚良好企业伦理却又缺乏内在道德自省,以及对企业伦理的不甚了解等几方面的问题。提出如何培养潮汕地区家族企业伦理精神和实现家族企业伦理转型的现实途径后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Given the growing public concern and attention placed on cas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ve increased their effort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ethics education programs for scientists. 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se increased efforts by sampling empirical studies published since the year 2000. Studies published prior to 2000 examined in other meta-analytic work were also included to provide a baseline for assessing gains in ethics training effectiveness over time. In total, this quantitative review consisted of 66 empirical studies, 106 ethics courses, 150 effect sizes, and 10,069 training participants. Overall,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ethics instruction resulted in sizable benefits to participants and has improv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last decade. A number of specific findings also emerged regarding moderators of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Recommendations are discussed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delivery, and evaluation of ethics instruction in the sci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