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床共情是一种能体验患者内心世界的能力,通过患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觉察和认识患者情感和情绪需求,并对其做出恰当的回应.临床共情具有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缓解患者心理上的痛苦,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等作用.在当今复杂的医疗环境下,务必要重视共情培养,适时运用临床共情.然而,我们强调临床共情的重要作用,并不能忽视护理技术的根本作用,根除躯体上的病变仍有赖于护理技术的有效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坚持共情与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推进人性化的护理构建.  相似文献   

2.
将所研究的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进行分层并组成护理团队.1年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的相关指标.实施后,护理质量和护理服务质量均有显著提高(P<0.01).临床科室组建层次化优质护理团队,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推动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护理共情能够缓解护患关系,增强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效率。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江苏省公立医院分层随机抽样,对抽取的8所公立医院的护理人员及患者开展了护理共情的现况调查。为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建议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共情的人文内涵的认识教育,增强共情意识;增设护理共情培训,提升共情技巧;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升共情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相应的共情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充分利用护理工作的独特优势,从护理常规观察入手,使用望闻问切等观察手段,注重多向思维及病人的个性化特征,对病人实施全程观察,适时准确的观察患者细微的重要症状与体征变化,为及时正确的临床诊疗提供充分的、有效的信息,使护理观察能够在临床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共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能认识、理解他人情感情绪的能力.自20世纪60年代起,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展大量关于共情临床应用的理论研究、实践调查和教育培训,结果显示临床共情的应用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和增进医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探讨循证护理在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通过对123例ICU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导管进行临床评估,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降低.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以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和行为,有效地降低了ICU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访视护理作为卫生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生事物,具有服务场所的家庭化、服务关系的稳定性、服务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访视护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访视护理的发展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应从观念、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强和发展访视护理.  相似文献   

9.
共情特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童  黄希庭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368-1376
共情特质的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关注导致人们共情能力高低有别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问题。研究发现, 不论是情感共情特质还是认知共情特质, 其个体差异均在大脑进行共情反应、脑结构态及静息态功能连接上有所体现。它们共同说明, 人们的共情能力与其具身模仿能力, 情感加工能力及情绪理解能力密切相关。不仅如此, 共情特质也具有高度的可遗传性, 一些基因类型与该能力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扩展对共情特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 关注环境和基因在影响共情特质上存在的交互作用, 并努力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共情能力训练和提高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对4例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用保守治疗并及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4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无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认为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及时明确诊断、采用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是患者痊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性化护理管理降低护理差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护理工作者所面对的压力增大,产生护理差错的概率增加。同时,护理工作者知识结构水平的改变,整体素质上升,对护理管理要求提高,人性化管理成为当今谈论的焦点,也成为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从系统论看肿瘤的生物靶向性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的生物靶向性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其试图通过在基因水平上调节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生命物质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但临床运用中,生物靶向性治疗的疗效与我们的想象相去甚远。本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目前生物靶向性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求可能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药物加心理护理)48例和对照组(药物治疗)50例,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入组时两组对治疗的依从性及BPRS、PSE、SDSS三种量表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结束时,研究组患者BPRS、PSE、SDSS三种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对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心理护理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落实当代护理伦理职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落实当代护理伦理职责尚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忽视多元文化护理、关爱与人性化服务不够以及不能充分认识和维护患者的权利。要解决这些问题,宜促进护理伦理学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同时,营造理想的医疗护理伦理环境,加强管理,也是落实当代护理伦理职责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整体护理与新医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护理作为当代护理的基本工作模式和护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直接相联系的。在临床护理中,落实新医学模式,是推行整体护理所必需的。在整体护理中落实新医学模式应从转变护理人员观念、整体护理规范化、改变护理队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供护士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6.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及肿瘤患者自我效能的研究,从自我效能的概念、特征维度、测量、增强肿瘤患者自我效能的必要性及该理论对肿瘤护理的启示等角度进行阐述。提出在肿瘤护理领域应注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从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参加本科护理学专业“2+3”联合培养项目留美学生的视角下,介绍了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ASU本科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等。指出了中美护理教育中存在的差异,并总结了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改革教学方法,采取多元护理教学方法、构建符合国情的形成性评价方法与指标、探索适合国情的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为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护理教育经验,改革我国护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构建适应于临终关怀这一特殊医疗领域的人文护理模式。首先指出该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然后对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进行分析和界定,给出该模式中各概念的操作化定义,分析各概念间的关系,说明该模式在临终关怀实践中的具体流程;最后对该模式实践操作的技术关键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9.
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事物的异同性、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护理工作的两重性、主从性等方面探讨辩证思维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有利于培养护士的人文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能在工作中缕出头绪、抓住问题的根本,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reliminary, intrasubject study (N = 8),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use of memory books by Nursing Assistants (NAs) on the social ecology of a nursing home. Through inservice and on-the-job training, NAs were taught to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memory books during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resid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ognitive impairment (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 M = 16.25), but relatively intact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n abbreviated staff motivational system called Behavioral Supervision (Burgio and Burgio, 1990. Int. J. Aging Hum. Deve. 30: 287–302.) was attempted to encourage performance of these skills on the nursing units. Results showed that, regardless of sporad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by nursing staff, the intervention improv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ff and residents during care routines,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time other residents and visitors spent talking with target residents, and increased the rate of positive statements made by the target residents and others in their immediate environment.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limitations of the staff motivational system and modifications made to the system in a larger ongoing intervention t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