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简既继承陆九渊,又在"心即理"、批评孟子和《论语》、以心解经、坚持心一元哲学等方面超越陆九渊心学。体现为对"心即道"的重视,不盲从旧权威,通释和遍注群经,突出吾心"常一"的经典解释原则,批评对心即道的割裂,将心学与经学相结合,在心一元论和"心即道"思想的框架下更加突出心的权威性,发展了陆氏心学,并对后世心学和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一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其中从政才能突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者则莫过于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他从学孔子,虚心问教,是孔子弟子中的佼佼者。《论语》载孔子与弟子对答,仅子贡一人达三十四次之多,孔子故世,也只子贡一人守墓六年,其与孔子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程度可见一斑。子贡虚心求教,好学多问,虽然他的学问比不上颜回、曾参等人,但也往往有别人不及之处,故而能得到孔子一定程度的嘉许,《论语·学而》载:“子贡曰:‘《诗》云:“如切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的,抛开《史记》和帛书的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的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的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的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的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德性学说。  相似文献   

4.
《论语》"子在齐闻韶"章表述的是孔子与音乐交集的一个历史事件,历代学者围绕此章释义进行了多层面的思想对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借闻《韶》忘味表达对天下无道的悲痛,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意识;程颐、朱熹等通过对孔子与《韶》乐关系的分析呈现了理学家所向往的圣人境界;而现代学者如钱穆、徐复观等人认为该章传达着儒家的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论语》"子在齐闻《韶》"章的诠释史考察,揭示孔子"在齐闻《韶》"事在不同历史阶段被赋予的不同思想意蕴,最后落脚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艺术精神,借以深化对儒家与音乐关系的理解,领略经典在塑造文化传统中的历史影响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孟冲 《管子学刊》2014,(1):120-122,128
诸家学者普遍认为《论语》所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是孔子对异己之说的攻讦、抨击之语,但是这种带有浓厚文化专制色彩的释解,似乎与孔子一贯宣扬的兼蓄思想格格不入。论者在考诸《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子贡与孔子论议"政在异端"的记载、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攻"作"功"字以及《论语》的文本编撰特点之后,认为此章与《为政》篇篇旨相承,所论乃是为政之事,是孔子"各因其事"的一种为政理念。  相似文献   

6.
《论语·颜渊》"子贡问政"章,传世及出土之《论语》各版本的文字歧异比较严重。尽管数处异文以通行本为优,然各本"民信之矣"中的"之"字当为"已"字之误,只有易"之"为"已",方可令全章豁然顺畅且前后照应。前修时贤围绕"子贡问政"章"足食"、"足兵"和"去食"、"去兵"的含义,"足食"、"足兵"与"民信"的关系,以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意蕴所阐发的见解,各有得失。这些见解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孔子答子贡问政的本意,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是"传播学研究中国化"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历经起步学习期、探索发展期和走向深化期三个阶段。综括三十多年来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孔子及《论语》的著述活动,大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研究方向:一是孔子及《论语》传播史实研究;二是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研究;三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语境下孔子及《论语》的价值转换研究。准此,由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进程看,成绩和不足并存,学界应纠弊趋新,开创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之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论语》"色斯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章予以新解。  相似文献   

9.
"信"是在《论语》中受到非常多的关注的一个词汇,这表明儒家对于"信"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对作为一种德性的"信",儒家更是推崇备至。本文通过对《论语》文献中"信"的分梳,认为从"信"的内涵在《论语》中演变的情形可以看出,孔子对"信"的最大改变是把"信"由外在的、作为一种事实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德性规范。而这种转变,也为后来所说的"自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器教     
正孔子重视诗教,也重视器教。所谓诗教,是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所谓器教,则是以器物来教育弟子。《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乃宗庙之贵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较高的评价。孔门十哲,子贡据其一;孔门四科中,子贡擅长言语,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春秋局势,引得司马迁称赞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一书中有不少章节因缺失语境,导致理解困难。新出的清华简《管仲》篇中管仲有"既佞又仁,此谓成器"之言,似可作为《论语·公冶长》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的语境背景,"或曰"者与孔子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以管仲此语为前提的。语境的恢复,对于深入理解《论语》此章的含义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于《论语》首章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采用"集译"的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和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语》首章应视为孔子"君子学"的开篇,体现出君子学习的三种境界:一是学习实践,二是相互切磋,三是求之于己。这就从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和学习态度入手,揭开了孔子"君子学"的恢宏篇章。就此而言,《论语》首章开的是"君子学"之宗,明的是"学习三境界"之义。  相似文献   

14.
《论语》"五十以学《易》"章存在"易"和"亦"两种异文,作"亦"的异文晚出,与孔子思想存在矛盾,故当作"易"。此章是孔子在六十八岁以后所说的。此章中"过"通"祸",意思是如果再年轻几岁,从五十岁开始研习《周易》,就不会遇到大的祸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章为考察重点,首先对所关涉的关键语词进行重点训诂,继而通过查考和援引《左传》《国语》《史记》等传世文献对此章所缺失的语境加以明确化,对与此章相关的历史人物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形象加以具体化。基于儒家特有的"仁"的立场,孔子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标准要高于史籍文献,虽对其有所肯定,但亦有批评与期待,这种立场也影响到了后世儒者。  相似文献   

16.
历代注家关于《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一章的解读可谓异见纷呈。就文本本身予以探析,本章当为"感叹—反应—批评"的逻辑结构;对《论语》的义理系统进行分析,可知孔子论"勇"有"积极的勇"与"消极的勇"的分疏;对"勇"进行思想史的追本溯源,不难发现,在孔子之前可能存在过"尚义"的时代,其时以"义"规"勇"的思想资源比较丰富。据此可断定,"好勇过我"之"我"当为"义"字之误,孔子在本章的表达只可能是以"义"规"勇",而非以"我"规"勇"。  相似文献   

17.
作为泰州学派的传人,罗汝芳在《论语》诠释过程中,在本体论和工夫论两个层面展开了对《论语》经文的重新释读,他以《易》之"生生"释"仁",以《易》之"生生之理"释"学而时习之",以《易》之"复""生"释"克己复礼",将被誉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和以孔子言行为载体的《论语》贯通起来,这在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陈霞 《管子学刊》2005,(4):83-86
《论语》各篇材料看似任意罗列,仿佛没有任何秩序,其实不然。孔子评论《诗经》日“思无邪”,该章被编排在《为政》篇的第二章,十分耐人寻味。实际上,“思无邪”被排在这样的位置,也影响到了人们对《论语》的认识。其实,《为政》篇以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为主旨,孔子《诗》教思想的本质是“政教”,从新出土的上博竹书《诗论》便可以看出孔子《诗》教思想的“德教”内涵,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思无邪”的含义,也可加深我们对《论语》内在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荐贤贤于贤     
正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这么说来,能举荐贤臣的人比贤臣更好了?(然则荐贤贤于贤?)"孔子说: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伟大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论语》中,孔子用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了管仲的为人,孔子的许多思想观点也与管仲的相同。管仲早于孔子180年,是齐鲁大地影响极大的人物,他作的《管子》一书深入人心,笔者大胆地认为孔子的思想吸取了管子的思想成分,现在提出来与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