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易学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学术背景下形成,反映了此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路与特色。明代定理学于一尊,易学以程朱之说为正宗。然程朱易学在明代盛行之时,又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程朱易学乃至反对程朱易学的势力:一是心学视域下的易学,一是以恢复汉学考辨传统为宗旨的象学。明代易学经历了由独尊程朱到修正批判程朱即以心学和佛学解《易》,继而转向调和理学与心学、融通儒学与佛学的演进历程,故往往表现出融合象数与义理、心学与理学、道家与儒学的鲜明特点。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在某些方面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尽管清人对明代经学水平多有非议,我们仍不宜一味抹杀明代易学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熹与陆九渊易学论争的理学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学是宋代思想家展开思想交流的公共话语.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易学论争足理学阵营内的思想讨论.朱陆的易学论争,既表现了二人修养功夫进路,也就是功夫与本体关系的分歧,又体现了程朱理学与陆氏心学对儒学本真精神--道统的体认分野.朱陆二人的易学分歧最终指向的是程朱学派与心学学派不同的政治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林忠军、张沛、张韶宇等著,齐鲁书社2016年6月出版,全书452页,36万字。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清易学研究"的成果之一。作者在近三百年的明代易学史中遴选出二十五位较有影响且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易学家展开具体研究,诠释其易学概念,解读其易学体系的真实内涵,从而厘清明代易学的整体脉络。全书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明初程朱一尊格局下的理学易。作者指出,明初理学易处在程朱之学居于绝对主流的文化格局之下,虽  相似文献   

4.
李兵 《现代哲学》2006,(4):108-112
明代心学是批判程朱理学的产物。不但心学的建构是与书院密切关联的,而且面对官方的禁学,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门人纷纷创建、修复书院以传播心学,使心学成为明代的显学。为解决书院研究、传播心学与教授科举应试知识的矛盾,心学家主张将书院应试教育与传播心学结合起来,二者互为表里,使书院在研究、传播心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号称宋明理学中的两大派。但是,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之间,不仅有着内存的逻辑联系。而且从哲学史的发展来看,朱熹理学直接演变成王阳明心学。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一般认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颐思想,故称程朱理学。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仅仅这样理解朱熹思想,是很不够的。事实上,朱熹将各派思想重新加以锻  相似文献   

6.
试论王阳明心学的圣凡平等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阳明学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所兴起的道学革新运动,在明代中、后期的思想界曾掀起波澜,形成了主导明代学术思想的心学潮流。阳明心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不仅对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和重建具有历史导向作用,而且波及到从明清之际的思想启蒙到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影响了后来儒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阳明心学是中国儒学从巅峰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折点。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宋明理学内部的学派分歧和流变,而应放开视野,从时代转换、历史文化发展和学术潮流演变的实质关系来认识。本文即欲通过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心…  相似文献   

7.
受明代理学思潮影响,桐城学者大都终生恪守宋明理学,形成了理学兴乡的局面。其初始阶段代表人物方学渐的"性至善"说和"黜虚求实"的心学思想揭开了桐城理学的序幕。其勃兴阶段主要人物方大镇、吴应宾、王宣等人开始兼收并蓄,三教会通,崇尚实学,为桐城理学的辉煌打下了基础。其成熟阶段主要人物方孔炤、方以智等创立了一套哲学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学说,形成了桐城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皆以遗民身份自居,绝意仕进,隐居乡里,对明代桐城理学作了一个很好的收结。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代佛教义理全面中国化,阳明心学与其在义理、修持、道德观等方面多有互鉴之处.但王阳明与晚明四大高僧之一蕅益智旭二人之佛教观代表了佛儒二家思想旨趣之根本互异.阳明心学的开创与佛教心性论的发扬有直接关系,阳明心学的发展在对佛学义理进行摄取的同时.也刺激了明代佛学思想的发展.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思想的关系是互动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宋合州阳氏家族经朱熹弟子(要)渊、度正,尽得朱氏学术之传,并世传其学,既上承蜀中程氏易学而发扬之,又下启鄞县史蒙卿静清之学,开四明朱氏学术之先.合州阳氏于易学深造有得,世传易学,老而弥笃,反对章句义疏,而重在日用常行,讲求体悟,并于象数图书之学多有自得之见,折射出程朱理学在南宋晚期重践履、朱陆合漉、易图学蓬勃发展等新动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贵州学者孙应鳘<淮海易谈>为例.探讨当时学者如何以心学思想诠说<易经>,冀能由是得窥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应鳌自青年时代起,即与王门后学广泛接触,其所作<淮海易谈>一书,在原先的朱注框架、图书概念、解<易>方法中,却将<易>理与心学巧妙结合,先论<易>者,心也,最终推衍出致知则得<易>的结论,明白可见其企图藉易学以彰显王学价值的用心,应鳌之易学,始于朱子,却成于阳明,明代王学与易学之间的互动,可由是得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形成于两宋交替时代而极盛于南宋的易学"涪陵学派",具有悠久的理学传统、庞大的学术队伍、强烈的爱国感情以及浓厚的地域特色等特点.该学派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程朱理学"的形成起到了承传的作用,对四川特别是涪陵的文化与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相似文献   

13.
明初思想界虽然为朱熹理学所笼罩,但亦不乏心学思想的涌动。如吴与弼、胡居仁等这些明初朱子学学者,对理学就有所突破,提出了一些具有心学色彩的命题。虽然他们尚未建立不同于朱熹理学的新的思想体系,仅仅是在理学的架构之内阐发了有关心学思想的见解,却促使明初理学发生了变化,从而为明代心学的兴起营造了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认为"龙场悟道"是阳明心学创立的直接契机,而"龙场悟道"又与"玩易"关系紧密,尽管并不能由此得出《易》即为阳明学术之"大本大源",但不可否认,《易》之思想资源确实对阳明心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讨论《易》之书、易之道、卜筮、象数等诸方面的内容,阳明一方面赋予易学以心学意味,同时也使得其心学明显表现出"体用一源"的易学思维方式。这一解《易》路径对其后学影响深远,开启了以易学注解、诠释阳明心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5.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期,尽管湛若水、王守仁心学在关中都有传人,但关学仍以程朱理学为主流。不过,自万历十三年许孚远督学关中之后,王之士、冯从吾、张舜典等人的理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学化取向,关学由此进入心学时代。清初大儒李颙的崛起,是晚明关学心学化的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7.
苏浚是明代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易学家。苏浚易学属于义理易学,具有心学易的色彩。苏浚易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圣人洗心而作《易》的观念,这为后世注经者以心论《易》提供了"合法"诠释的前提。在苏浚看来,学习《周易》,固然要学习《周易》所蕴含的各种人事及其道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圣人之心。另外,苏浚采用人心涵具天理这一思路,既承认了天理的本体性地位,又突出了心的重要性,从而表现出调和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18.
以佛教教义解说易理,或以易理解说佛教教义,可以称之为佛教易学,或佛学易。自三国时康僧会引易明佛始,佛教易学从最初的格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易学成为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儒学的义理哲学化发展,对易学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隋唐时期,佛教界大多借助易学象数、义理权说佛理,在佛教各宗创教立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两宋时期,儒学复兴,宋儒借佛理论易解易,而佛教徒论易反不如儒家为盛。此时,杨简、王宗传等以心学言易而流于禅,开易学新风。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后期,儒家以狂禅解易,流于异学,而佛学界以佛释易、以易论佛也十分盛行,其中,紫柏真可、释智旭更有专门易著,最为知名。民国以来,以佛论易,其风不替。  相似文献   

19.
李二曲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孟子反身录》以"宗本阳明,兼摄程朱"为基本宗旨,以"阳明心学为上达,程朱理学为下学"为学术定位,体现出"提揭和高扬心""推阐和扩充良知""本体先于工夫""一以反身实践为事"的理论特质。前三者彰显出"宗本阳明"的学术倾向和立场,最后一个则以程朱理学所重的"下学工夫"来矫正心学末流的"玄虚空谈"之弊,以求各取所长,相资相成;最终归会孔孟体用大全之学,在清初尊朱黜王的思潮中开辟出修正、完善阳明心学的新路径,并以其显赫的学术地位和卓绝的学术影响,不仅推动阳明心学在清初的提振和完善,亦成为我们龟鉴清初学术面貌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期 ,为了纠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 ,王阳明等思想家倡导书院讲学 ,私人讲学之风再度兴盛起来。但同时 ,流弊百出 ,私人讲学发生异变。针对这种情况 ,张居正起而矫之 ,严禁那些违背阳明讲学宗旨、为自私自利之计的书院讲学 ,以加强思想统一 ,维系社稷安定 ,维护公众利益 ,捍卫改革成果。从学术立场上说 ,张居正禁讲学实质是用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对王学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