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其”。亓即其。《释文》 :“死其 ,‘其’亦作‘期’。”可证唐本有与帛本同者。由以上所考可知 ,帛本在汉唐时并未完全失传 ,其文字与今本之差异绝大多数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并非抄写之讹。二、帛本义胜今本《系辞》者今本《系辞》曰 :“彖者 ,言乎象者也 ;爻者 ,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 ,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 ,言乎其小疵也 ;无咎者 ,善补过也。”帛本《系辞》曰 :“缘者 ,言如马者也 ;肴者 ,言如变者也 ;吉凶也者 ,言其失得也 ;悔蔺也者 ,言如小疵也 ;无咎也者 ,言补过也。”帛本《系辞》谈“彖”、“爻”、“吉凶”、“悔吝”、“无咎”皆…  相似文献   

2.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3.
帛书《衷》篇"天地相率,气味相取,阴阳流形,刚柔成[卦]"言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用六贛也,用九盈也"言《坤》卦空虚之象,《乾》卦实满之象;"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也",其中《坤》六二爻辞乃言龙之象;"《无孟》之卦有罪?死,无功而赏",?""当为"不"之误,"有罪不死,无功而赏",才符合《无妄》卦无所期望而有得之义;"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之"恒"字,当读为"极",极至之义;"‘见龙在田’也者,德也","德"当训为升闻;"‘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沂"当训为终止休息之义;"‘飞龙[在天]’,□而上也",缺字可补为"亲"。  相似文献   

4.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下引《论语》只注篇名)这句话如何解读,历来学者颇多分歧。朱熹《四书集注》与杨伯峻《论语译注》(以下简称为《朱注》、《杨注》)甚至作出了完全相反的解释。《朱注》称:“攻,专治也,故木石金玉之工日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佛氏之言,比之杨、墨,犹为近理,所以其为害为尤甚。”《杨注》称:“攻──《论语》共用四次‘攻’字,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颜渊》篇的‘攻其恶,无攻人之…  相似文献   

5.
<正> (一)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梁启雄曰:“《淮南·原道》注:‘中,适也。’《汉书·刑法志》注:‘中,当也。’归纳:《天论》‘中则可从’,《正名》‘心之所可中理’,《赋》‘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儒效》‘比中而行之’,《哀公》‘行中规绳’,各句的‘中’字都有‘适当’之意。”(《荀子简释》) 句中两“中”字均当读去声,动词,义为“符合”。《穆天子传》“味中糜胃而滑”,郭璞注:“中,犹合也。”《管子·四时》“不中者死”,注:“中,犹合也。”《商君书·君臣》:“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  相似文献   

6.
“恕”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次。《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性三品”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主张“性三品”说的: 例如:“与孟子性善说以及荀子性恶说不同,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性三品说。其所谓‘名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即以性三品为前提而发。人性的上中下三品,即《实性》篇所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及‘斗筲之性’。这种三品说的荒谬,在于他把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善’,而把贫贱的被统治阶级的人性划为‘恶’……最恶心的是他对万民之性的论述,所谓‘民之为言固犹瞑也’的命题,是古代奴隶定义的中世纪再版,所不同的仅在于农奴须待教化而已。”(《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第113—114页)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器教     
正孔子重视诗教,也重视器教。所谓诗教,是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所谓器教,则是以器物来教育弟子。《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乃宗庙之贵器,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子贡较高的评价。孔门十哲,子贡据其一;孔门四科中,子贡擅长言语,曾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春秋局势,引得司马迁称赞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阴阳确实是《周易》的核心观念。在《易经》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阴阳的概念,但阴阳的流行与转化确实是《易经》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思想。阴阳概念至晚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并流行。《尚书·夏书·禹贡》有"至于岳阳""岷山之阳""南至于华阴"的说法。阳为山之南,阴为山之北。《尚书·周书·周官》更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的说法。《诗经·大雅·公刘》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至西周末年,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家提倡的神道设教,就是将道德与宗教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神道设教"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语出《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圣人"观天之神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具体来说,它包含  相似文献   

11.
正"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离娄上》篇前半部分,主要讲"仁"及"仁政"。在第八章,孟子从相反角度揭露和批判不仁。孟子说,对不仁的人不能同他沟通与商议(因为他是糊涂人)。明明危险,他仍然安心;灾祸降临,他仍然争利;他干着使自己灭亡的事而不自知,始终  相似文献   

12.
正"不争"一词在《老子》中出现8次,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或表达几乎出现在大部分篇章,构成《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第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67章讲"不敢为天下先"作为"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即"不争",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下》篇是一份重要的学术史资料,历代对它讨论颇多,不少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确有继续深入探究的必要.最近,李叔华同志在其所撰《〈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书年代新探》(载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5期,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明确提出《庄子·天下》篇“其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还认为:“《天下篇》首开尊儒之风,并希望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来统一思想.”综观《新探》全文,所可商榷之处甚多,现只就其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的论述提出质疑,以申管见.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愚窃以为孔子论《诗经》而概之以"思无邪"者,乃其所题品之居《诗经》首篇者"关雎",所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中和风度也。此风度良为无邪之思兴发有则而不过所昭见,诚乃人性固有之直健笃善之实情所自然呈露。故此文所探究者,即于《关睢》所流咏之雍雅风度,体味人生如何"思"之以"无邪",进而觉悟人生之重、立人之难、齐家之基以至治国平天下之坚镇者,乃持守陶养人心本有之惇贞仁德,以为修身立人极之楷式,从而体达人生经世弘仁之真义也。  相似文献   

16.
《老子》四十六章有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这就是成语‘知足常乐’的来历。知足者,知道满足之谓也;常乐者经常快乐之谓也。‘知足’能够‘常乐’,然而,‘不知足’确实也是一种快乐,而且在工作、  相似文献   

17.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18.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相似文献   

19.
朱熹《孟子集注》在名物训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兹从中选择几条以作考辨如下。“深耕易耨”(《梁惠王上》)朱注:“易,治。”清焦循驳之曰:“若训易为治,治耨于辞为不达。且上云深耕,谓之深;此云易耨,则为耨之易。禾中有草杂之,则烦扰矣,故芸之使简易。”焦氏释“易”,将之与“深”联系起来考虑,极具启发性,但训作“简易”,亦属不妥。对“易”的正确训释,蒋孟仁《孟子音义考证》所说最为可信。其云:“《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易之亡也’,《经义述闻》云:‘易者,疾也,速也’;《管子·度地篇》曰:‘大暑至以疾耨杀草秽’,是其证。《齐语》曰:…  相似文献   

20.
《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引言在今本《周易》中,《象》传又分《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分别系于卦辞和爻辞之下。这种形式首先是由郑玄改定的,《象》传的原貌并不这样,而是独立成篇的。《三国志·魏志》记载:“高贵乡公问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传,郑玄作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