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异姓且比邻而居,故常相与通婚。鲁庄公二十四年的"公如齐逆女",鲁成公十年的"齐人来媵",鲁宣公九年的"齐高固来反马",分别体现了婚礼中的"亲迎""媵妾""庙见"风俗。通过对这些风俗的考辨研究,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出它们在春秋时期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从政治学的角度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春秋占断预测系统中的一种,本由卜史之官掌管。春秋中晚期,卜史阶层的地位始有较大变动,知识贵族对易学的参与,打破了卜史阶层对易学的垄断。但卜史阶层的易学"道术未分",混融了传统天官、史官、卜筮等多种学问。他们开创的易学格局,直到西汉数术易学兴起后,才真正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3.
《左传》一书号称难读 ,其所以难读 ,一是由于书中人物众多 (据统计达 3 4 5 0多人 ) ,且各自的名号、世系异常复杂 ;二是因为此书的写作形式特殊———它是以“传”《春秋》“经”的形式进行写作的。平心而论 ,与《公羊传》和《谷梁传》相比 ,《左传》在内容上的确以史料见长 ,故而人们常常把它看作是一部“以史释经”之作。如果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去看《左传》 ,那么《左传》在思想方面就不可能也不应当有自己的东西 ,因为它是完全依附于《春秋》“经”而存在的。清代学者方苞等提倡“《左传》义法” ,这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问题的要害之处 ,… 相似文献
4.
《论语·雍也》篇有今女畫一语,关于此畫字,学者们多解为止。从字形上看,畫与止义无涉;从语义引申角度看,则缺乏产生止义的过渡义项。在分析字形、考察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此畫或为位(立)之借,训止;也有可能解为畫之引申义虚,虚假之义。 相似文献
5.
6.
礼是春秋社会的核心观念。六经通于礼,《春秋》自身即为礼义之大宗。《左传》与周礼关系密切,其通过礼物、礼制、礼义三个层面系统深入论述春秋时期的礼,有唯礼是从的唯礼主义倾向;《左传》与《春秋》之间,《左传》以礼解经,以礼释《春秋》之事、以礼释《春秋》之制,以礼释《春秋》之义,其解经可谓以礼为上。 相似文献
7.
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別。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9.
严歌苓的《谁家有女初长成》通过剧烈的矛盾冲突,结构上的前后对比及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潘巧巧这一丰满深邃的女性形象,将人物内心追求梦想与顺从命运的矛盾纠缠,性格里暴虐与温柔的双向维度及身不由己的悲剧性遭遇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在矛盾冲突下的生命哀歌。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佛教女性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深刻反思导致佛教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其二,明确提出佛教应该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其三,深入思考佛教男女平等的实现路径。民国时期佛教女性对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佛教现代化两性伦理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过去读《论语》每至《雍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辄惑不解。近几年研读秦汉历史,纵观前汉齐、鲁门户纷争,后汉今古派系对立,考其线索头绪,复以夫子“齐→鲁→道”之变较之按之,幡然似有所悟,于是不揣谫陋,命笔遂成是篇,以期与同志切磋,以求于大家指教。 先秦的齐学与鲁学 中国古代学术,于先秦言是为子学,于两汉言则在于儒家之经学,这种学术一般特征也反映在当时的地域文化之中,齐、鲁之学亦复如是。 齐、鲁地虽毗邻,俱为周初泱泱封国,但是由于一些地理的和人文的差异,造就出两种风格迥异的地方文化。反映在学术思想上,便形成了齐学。 相似文献
12.
我真的无法想象,离开了语言,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因为语言是我们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也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左传》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面的“文”更多指的是语言的修辞。那何为修辞呢? 相似文献
13.
15.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舜通过"任贤授能"的执政方式使他自己达到了一种"优游自逸"的状态。孔子之言重在赞叹舜的执政才能,而非对舜治国原则的概括和总结,这一点《左传》、《国语》中的诸多事例足以证明。因此,"无为而治"是孔子对舜执政风格的一种独特体悟,随后成为儒家的一种治道理想,但它并非春秋知识界的普遍看法,与《老子》哲学中的"无为而治"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同时,历史传说中的"垂拱之治"或"垂衣裳之治"出现甚晚,不能当做"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源。如果我们把《老子》的"无为"思想追溯至舜的"无为而治",至少忽略了孔子言说舜"无为而治"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能够在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中确立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除了它本身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和一般民众的心理、习俗外,对它的着力宣扬传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隋书·经籍志》的编撰者说:“儒者,所以助人君明教化者也。圣人之教,非家至而户说,故有儒者宣而明之。”(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隋书》卷三四《经籍三》)这话说得很正确,说明了他对于这种宣传作用的高度重视。但所谓“儒者宣而明之”,主要指的是那些经学博士的解经之说以及儒学门徒们的论著之类。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18.
现在说起杨丽萍,都知道她是我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她的《雀之灵》《孔雀公主》《两棵树》《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享誉世界,成为舞蹈经典之作,是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舞蹈晚会的舞蹈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杨丽萍成名背后所经历的辛苦,而她对自己的辛苦又另有一番认识。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杨丽萍为观众展示了她独特的辛苦观。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问题,都可以归入人学的范畴。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中心,向来注重对人的研究探讨,因此虽无完整形态的人学,但人学思想却非常丰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关于人的理论也异说纷呈。本文试对法家人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演变轮廓,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管子》中提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虽然时间距离几千年,但是都有强调顺民心、对人民“诚心”、富民、关注人民谋利益的共同之处。但是《管子》的“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了稳固统治,治理人民。即所谓的“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而当代的“以人为本”则是为了人民,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且《管子》中的“以人为本”与当代的“以人为本”视野不同;当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管子》“以人为本”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