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潘先生离开我们而去了!他的一生,是不尚虚华勤于治学的一生,是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悬念着他的《易》学手稿及召开一次《易》学盛会的事。我与潘先生相识于1984年,当时我们二人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首届周易学术讨论会,那时先生身体尚壮健,每天早上我们绕东湖作长途散步,边走边谈。先生有关《易》学方面的渊博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关虞翻《易》的研究,真可称得上发古人之所未发。1986年,我在北京香山讲《易》,先生去香山看我,承蒙王庭钧同志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谁料,这些照片已成为今日回忆先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在经学发展过程中,齐经学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主要表现为齐人对儒经的传授、齐经学成为汉代经学的主流等方面。而齐《易》学是齐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齐《易》学的渊源、齐《易》学的传承以及齐《易》学的主要特点与影响等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易》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解说与评价《易》成为儒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北宋诸儒有关《易》学的总体评价很多,内容涉及《易》道总评、作者辨正、学派论衡、通经致用等各个层面,对汉唐《易》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提出了怀疑与修正,同时也结合时代思潮对《易》做出了新诠释,从中可以透视出北宋《易》学的内在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俞琰初学儒家,读朱熹《周易本义》、程子《程氏易传》,汇通易学义理与象数,积数十年之功而辑《周易集说》,四易其稿,孜孜以求合于圣人之义,其间多有发程、朱所未发者,是其正传易学之个人贡献。及至壮年而遇异人指点,偶获别传易学读法,破解太极图环中之秘,而独得金液还丹之妙。俞琰阐发邵康节易图之学,推阐魏伯阳《参同契》内丹修炼之法,而作《周易参同契发挥》、《易外别传》等,是其"援易入道"别传易学之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易类》的概貌。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拾遗》有所了解,我先谈《清史稿艺文志》的基本情况,再谈《拾遗》的原委,然后谈到清代《易》学成就,以及《易类》拾遗的经过.《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认为《易类拾遗》有助于《易》学研究者了解清代《易》学发展,准备在本刊连载,因写成此文,略述梗概。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易类拾遗》和本文,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易》学专家和《易》学爱好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人物,更是闽学界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为官清勤自历,治学严谨精微,为时雅望。作为一代鸿儒,李光地不仅精通孔孟之学,而且广涉经史。在《易》学领域,李光地是继朱熹之后的又一位思想深邃的专家。他撰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周易观象大指》、《易义前选》、《周易折中》等书。数十年中,他既潜心研讨作为“正传”之《易》学,又审慎地发掘作为“别传”的《易》学之秘义。李光地在《易》学中的创获颇多,本文拟就其《周易折中》及《周易参同契注》略加考析。  相似文献   

7.
最近,中新社驻山东首席记者袁崇和先生与记者顾方东先生就开展《易》学研究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当今《易》学研究的意义及如何评价目前的《周易》热等问题,专程走访了本刊主编刘大钧先生,现据谈话录音整理如下: 一、开展《易》学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汪显超著,黄山书社2002年6月出版,全书共31万字。此书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基础上的扩展和修订。该书由绪论和八个章节组成。作者认为,春秋之前《易》只有筮占之学,春秋之后《易》才出现义理之谈论,而先秦筮占理论实际上在汉代已逐渐失传。作为先秦《易》学主体的筮占《易》学,有《连山》、《归藏》、《周易》三大体系,在内容上应包括形而上的《易》学原理和形而下的筮占运用。从筮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心”的功能和作用。医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探讨,从而形成了发心之微、解心之谜、函养心元、依心悟理的流派,称之为“心法”。在古人看来,“心”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两重性。因此,“心法”也就包括了思想意识修养与炼气强身两大内容,而这两者又是交错在一起的,并且渗透于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包容至广的哲学命题。心法在儒、释、道三家中都有论及。这里主要谈道教心法与《易》学的关系。心法与《易》学,这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的主体在于“心”;后者的根本在于“易”。然而,心法与《易》学并非不可逾越;相反,在中国文化史上,二者之结合不仅成为事实,而且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二程集》易说虽不全是程颐之语,但仍是研究程氏易学的重要资料.其中不仅记录了《程氏易传》撰作与传习之情况,而且畅论读《易》之方,推重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易学,要求学《易》先识卦义卦体,并对《周易》经传之义理多作发明,堪与《程传》推阐相发.且《二程集》易亦颇有可以雠校《程传》者,亦颇有可增补《程传》对《易传》未加阐述之内容.  相似文献   

11.
《左传》《国语》中的筮例,是对《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材料,历代学者对此进行过许多研究考辨、阐释解说。近代《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既以《左传》《国语》筮例作为创立“尚氏学”的最重要的佐证材料之一,又将“以象解《易》”的方法用以阐解《左传》《国语》的筮例,颇具特色。本文考察了尚先生以象解筮的具体内容,辨析了“尚氏说”的自洽性,并就“尚氏说”中“观象”与“用象”、“易理”与“义理”等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相似文献   

13.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东)人,是中国《易》学史上一位具有非凡建树的杰出《易》家。他所创立的以“扫象阐理”’为宗旨的《周易》学说,全盘冲垮了两汉《易》家沿袭了四百多年的“象数”学积弊,独标新帜,改变了一代学术风气,成为宋代《周易》义理学之先河,并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易》学发展的历史。 “得意忘象”,是王弼“扫象阐理”《易》学体系中的核心纲领,也是他所倡扬的各种解《易》条例赖以置根的基点。因此,本文针对此说,略述其内容实质,考辨其学术渊源,揭明其深远影响,以期展示王弼《易》学独步千古的思想蕴蓄之斑。  相似文献   

15.
论焦循易学     
<正> 焦循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花费几十年的时间,写出《易学三书》。焦循的《易》学研究颇有自己的特色,为清代阮元、王引之等学者推崇,被誉为“石破天惊”之作,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震动。此后,皮锡瑞、章太炎也认为其书“独僻畦町”而“足以名其家”。焦循的《易》学究竟独特在哪里?前人往往语焉不详。本文旨在就焦循的《易》学体系和特色,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关心《周易》的人多起来了,但若说真正形成了《周易》的研究热,恐怕还远非如此。譬如,由近十年的研究成果看,对《易》学发展史和断代史的研究,对《易》学中某些专人、专著、专题的研究,对新出土的《易》学资料的研究及中外《易》学研究方法的比较等等,都还做的不够。有关这些方面真正有份量的书,见到的很少。那么,这种“热”又是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17.
唐代儒家经学,上接汉、魏,下启宋、明,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现仅就唐人研治《易》学在继承和发展上略作一些比较的分析和研究。唐人研治《易》学,主要集中体现在三部著作里,一是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二是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三是史徵的《周易口诀义》。这三部著作反映研治《易》学的三种方法,也代表研治《易》学的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8.
尚秉和是我国上世纪易学泰斗,其身后留下的《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系列易著,至今仍是学人治易的重要参考书。为了帮助今人了解尚氏其人其作,本文对尚氏生平行状及其易学思想作一番全面、深入的探考。  相似文献   

19.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