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文通(公元1894-1968年),四川盐亭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先后执教于成都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其学术由经入史,经史贯通.其经学思想承著名经学家廖平而来,又加以发展,在现代经学思想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然以往学术界对蒙文通经学论述较少.本文就蒙文通经学思想的几个方面加以探析,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以某种形式开端,也往往以某种形式结束。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用春秋公羊学开创了经学,两千年后,近代经学大师廖平又用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建立了一个具有内在矛盾的尊孔尊经的经学理论,从反面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在近代中国,廖平不但是著名的经学家,而且是一位奇特的思想家,以思想多变和怪诞闻名于世。他一生学经六变,一变平分今古,二变尊今抑古,三变大统小统,四变天学人学,五变天人大小,六变以五运六气解《诗》、《易》。他的经学六变,愈往后就愈是玄虚怪  相似文献   

3.
赵沛 《管子学刊》2006,(2):91-96
廖平对《春秋》经的认识,有前后两个阶段的变化。在廖平的经学史研究阶段,认为《春秋》是孔子所制作的“经”,包含了孔子的“素王制作”之义,即为后世的“一王之法”;在其经学理论的建构时期,《春秋》经被廖平作为其建构孔经“人学”的经典。事实上,《春秋经》廖平的孔经天人体系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符号,且随着廖平经学理论的变化,被不断地赋予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向珂 《现代哲学》2013,(4):90-95
近代,廖平以经师身份名世。他一生努力著述,留下大量经学著作,其著述本身又属于一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参与行为。文章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廖平将"通经致用"作为研究经学的最高准则,同时以此说明,不能直接将廖平著作中的论述作为确凿可靠的结论在当代的学术话语中加以引用。  相似文献   

5.
《经学通诰》作为叶德辉在经学方面的代表作,是研究晚清民初经学演变史的重要文献。《经学通诰》纵论清代经学的源流,总结了乾嘉学者治经的方法,从经学史的角度反击廖平、康有为的学说,同时也开列治经书目以回应《书目答问》。  相似文献   

6.
李长春 《现代哲学》2016,(4):116-121
廖平经学在现代中国的哲学史叙事中显得极其尴尬。冯友兰等哲学史家一方面承认它极其重要,另一方面又觉得它毫无价值。这种自相矛盾的看法体现了哲学史研究的内在困境。廖平全面继承了汉唐哲学的思想方法,把"比附""验推"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但是,因其不够"客观"和"科学"、缺乏"逻辑"和"实证"而被现代"哲学"所鄙弃。廖平思想与宋学开山人物之一邵雍有着隐秘的关联,他把邵雍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结合经学资源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廖平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自己开辟的论域里回应宋儒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写作了两部轰动当时思想界的著作,一部是《新学伪经考》,另一部就是《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本于经学家廖平的《知圣篇》。由此而有比较两书异同的课题的提出,这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前贤虽有论述,但语焉不详。所以,很值得认真探究一番。一廖平一生经学思想六变。《知圣篇》只是经学第二变的代表作。此书成于1888年,原稿已不存。今存是17年后,经廖平数次修改的本子。与原稿相较,今存《知圣篇》不惟有经学第二变的内容,而且有经学第三、四变的论述。康有为据以著作《孔子改制考》的,是1888  相似文献   

8.
晚清经学有今古文学之争,而今古文家都将此学术现象追溯至两汉,以为两汉经学亦然。但返观两汉,则其时虽有王官学与民间学之辩,却无廖平《今古学宗旨不同表》所罗列的那种壁垒森严的对立。文章从廖平表中选出四例,即今文与古文、《王制》与《周礼》、孔学与史学、义理与考据等,证明以今文和古文不能概括经学之争,而王官学并未必以经学为孔学,民间学也不以史学看待经学;且二派都既重义理,也重考据,二者不偏颇;又《王制》之大法未行于汉代,新莽乃以《周礼》改制。凡此证明经今古文学之争是晚清所特有的经学形态,与两汉事实不大相符,如再以今古文学的对立思维来研究经学,显然不甚妥当。  相似文献   

9.
中国伊协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沈遐熙一行,在沧州地区民委负责人陪同下,于1990年11月26日,视察了设在河北省河间肃廿里铺清真寺的经学班,了解办学情况。廿里铺经学班是由中国伊协已故副会长、著名阿訇刘品一倡议,在中国伊协已故顾问张杰关怀下,于1987年9月成立。张、刘二老分别为经学班题词:“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0.
经学的历史,上起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宣布"独尊儒术",下迄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凡历二千零四十年. "经"的界定晚清以来聚讼纷纭.参照周予同师自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后多次申述的主张,我认为特指汉建元五年始立"五经博士"起,得到在位君主认可的、所谓由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儒家著作.每类著作都有不同的传本和诠释,"立于学官"的常有一经数传,久之传记也化为经,因而经的名目不断扩充,详见周著<群经概论>.  相似文献   

11.
一代宗师风范长存纪念王宽大阿訇诞辰150周年马耀回宗正哈吉·阿布杜·拉赫曼·王宽是中国伊斯兰教大阿訇,字浩然,北京牛街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八月十一日,民国八年(1919年)二月初九日归真,享年71岁。他出身于经学世家,其先辈世代为北京牛...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郑杰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儒学学科建设"的最终成果《中国经学学术编年》的先秦部分,刘爱敏、梁涛、曹峰、赵琳四人合著的《先秦经学学术编年》(上、下两册,近百万字)于2015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周秦800多年间中国儒家经学学术的发展情况。本书既是一部有关周秦时期儒家经学的编年体学术史巨著,也可作为一部有关周秦时期儒家经学的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来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经学是封建时代的官学 ,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 ,它与传统社会的关系极其密切 ,值得深入研究。张涛先生最近出版了《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版 )一书 ,选取经学与汉代社会这一课题作了一次全新的考察 ,尤其是对汉代经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阐释。通读该书 ,我们深感这是一部创发精深、颇具学术见地的经学史研究力作。该书的主要特色 ,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该书编著体例、叙述体例系统清晰 ,结构安排合理。全书 2 6万余言 ,共分两部分、六个章节。前三章依次为“经学的早期发展”、“汉代…  相似文献   

14.
<正>《宋代经学哲学研究》(3卷本)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纳人《长江学术文献大系》统一规划出版。有别于一般的理学或哲学研究,该书突出的是儒家经学自身的变革和经学内在的哲学思维的生长。三卷书互为首尾,共同构成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整体性成果。《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本卷属于典型的哲学研究,作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15.
缅怀经学教育家摆永寿辰化新疆著名回族阿訇,杰出的经学教育家尤努斯·摆永寿,在40年代被反动军阀盛世才迫害致死,年仅52岁。在他逝世50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示纪念。经学英才摆永寿阿訇,陕西临潼人,生于1892年,其父因家乡遭乱,离陕赴新。他从6岁发端...  相似文献   

16.
<正> 近代经学自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启蒙始,至二十世纪初中西古今文化争论终,大体上经历了启蒙、调适顺化,以及转向和终结三个时期。正如梁启超称这一时期为经学蜕分和衰落一样,变异是近代经学的基本特征。启蒙是启变之蒙。调适是以内在的变异适应外界的发展。终结则是内容和形式的根本转变,代之以新思潮扬波而起。因此可以说,近代经学以变为主旋律,以今文经学为主干,以佛学、西学相辅助。它虽然还以经世、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相砥励,但又以考据之学为手段,最终以诸子并举、中西互补的学术思想为同归之途。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于1987年9月6日至13日在宁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儒学与传统文化”讲习班,学员2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国内外著名学者主讲。讲习内容主要包括:(1)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2)中国文化现代化前瞻;(3)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4)儒学与经学,(5)儒学研究在国外。兹就前二题纪诸家言。  相似文献   

18.
江宁是古代著名的文化中心,江宁的钟山书院于雍正十一年被设立为清代23所省会书院之一。乾隆年间一大批著名经学大师先后被学督延任为钟山书院山长,因此钟山书院成为清代两江地区影响最大的汉学中心,在乾隆年间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们是沈起元、杨绳武、周长发、夏之蓉、卢文、姚鼐等。  相似文献   

19.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20.
邓林  姜广辉 《哲学研究》2012,(6):25-34,127
<正>经学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哲学"概念引入中国并随之成为中国的一门现代学科却是晚近的事情。1913 年 1 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新的《大学规程》,经学遭到废止。当时在一些学者中间,围绕学校是否应该保留经学学科的问题展开过争论。然而,经学因为失去了必要的生存空间,最终还是在 20 世纪的中国逐渐走向了衰落 ( 甚至是衰亡)。《哲学研究》2011 年第1 期和第2 期连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