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西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受到推崇,孔子被尊为圣人。明清时期,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在用汉语阐释伊斯兰教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孔子观。一些穆斯林知识分子尊重孔子,但对有关太宰嚭和孔子的对话内容作了取舍和发挥,认为孔子听闻的"西方圣人"是至圣穆罕默德;一些穆斯林知识分子把孔子纳入圣人之列,但在至圣穆罕默德之下;马德新认为东土圣人言人道,西土圣人言天道,各有自己的职责;唐晋徽提出孔子是今世完人、穆罕默德是后世完人的思想。对待孔子的态度,反映了明清时期穆斯林知识分子在宗教信仰和社会现实之间努力寻求一个合理关系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中国儒者推崇孔子的传统也随之传入日本。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却与其他的儒家学者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孔子观。由于徂徕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所以不能凭借私意来判断孔子是否为圣人,只好随众一起姑且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所以徂徕认为孔子是"传礼者"或传道者。而徂徕认为自己同孔子一样也是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即当时的日本,所以徂徕也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加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同孔子十分相似,所以徂徕也以日本的孔子自居,即将孔子作为自己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3.
论柳宗元的孔子观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除去汉唐经学笼罩在"孔子"身上的神圣、神异之蔽,把孔子还原为一个"人"之后,柳宗元对"孔子之道"进行了重新诠释,将其归结为形而上层面的"大公之道"与形而下层面的"生人之意",并主张以之作为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总方向,同时,又把孔子的人格理想概括为"圆外方中"的范式。柳宗元的孔子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政治上,提倡以"王道"来重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秩序;文化上,指明了三教融合的总方向,也代表了中唐儒学复兴的方向;实践上,为当时士人指明了在复杂而严酷的政治环境中践履"孔子之道"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学院、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联合主办,中华孔子学会、陕西省孔子研究会、重庆市孔子学会、三峡之子联合会协办,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承办的以"儒家文化与青年精神"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历代学者常以诠释经典的方式,深入开掘经典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承续历史传统,解答现实课题,以回应时代挑战。南宋的学术思想大家朱子,即将其思想创获,融入所编撰之《四书章句集注》,对此后历史,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论语》"三年无改"章,乃孔子对"观人"与"孝行"所作之议论。然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究竟为孔子所提出的一条普遍性的孝道原则,还是针对具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司马云杰先生撰写的五卷本《中国精神通史》第一卷已于近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6章,前8章叙述上古及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神发展,讲"源";后8章叙述晚周子学与文化精神流变,讲"流"。加中国精神通史"自序""界说""体例"等,共75万余字。该书第一卷是以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次大开合为构架尺度,写第一次开合的精神史。它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备于唐虞,经三代而浩荡于天下。这次开合,伏羲、炎黄、唐虞是本原时期,夏商周是中正时期,晚周是逸出时期。孔子讲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与戴震的哲学终结了宋明理学,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方向。王夫之、戴震哲学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中没有得到合理的绍述与发扬。吴根友等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第一次从哲学的角度对戴震和乾嘉学术做总结研究,其价值有四:一是系统总结分析了20世纪以来明清学术与思想研究的大体上的四种范式或曰四种路径;二是肯定以戴震为代表的乾嘉时代的哲学是以"道论"为其形上学;三是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新视角重新认识、评价乾嘉时代历史考据学、语言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四是阐明"实事求是"是乾嘉学术方法的"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五四运动的伟大旗手李大利同志就义七十周年。五四运动力倡民主和科学,向作为专制和迷信的偶像的孔子及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李大创积极抨击以孔子为偶像的旧礼教、旧道德,向当时抬出孔子来维护自己专制统治的反动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同时,他又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孔学中的合理因素,显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就李大别的孔子观,作一个简要的述评。孔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国为什么会产生孔子及其思想?前人在为孔子作传时,必定要说孔子生时有什么奇异祥瑞的征兆,把西狩获磷一类的神话,说得天花乱坠。…  相似文献   

9.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墨学研究史上,章太炎的墨学研究有着独特的地位.章氏在墨学研究上的最重要贡献是"述学",即学术思想的诠释与贯通.章氏抽绎墨学根本观念,认为兼爱、尚同是墨学的核心观念.至于墨学"十论"中的其它内容都是兼爱、尚同的补充或扩展.他对墨学其他思想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念来进行的.章氏对<墨经>研究也相当重视,主要集中在墨家逻辑学、知识论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章氏的墨学研究在求是与致用之间,表现出鲜明的近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仁。孔子仁学思想作为一种宏大精深的体系,其意蕴十分赡博,我们应该从三重视角来理解。第一重视角是个人人生的道德智识修养,这体现的是"君子之道"。第二重视角是社会事功,确切来说,就是治理"天下"所取得的效果,这体现的是"为政之道"。第三重视角是华夏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化之道"。它既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之维系,又关乎华夏族与蛮夷之区别。这三重视角虽有所区别,但它们又环环紧扣、互相阐发。在孔子仁学论阈中,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夏族生命主体应该兼济"天下",他要致力于开发社会事功,并且乐于为发展和弘扬华夏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在孔子之前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事实上,孔子仁学思想的超越性也是在此,而且比前说更加具有概括性、整体性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12.
杨黎 《道德与文明》2014,(2):150-155
总体来看,在孔子那里,道德的提升和审美的超越都落实在人生当中。第一,孔子从未将"仁"、"知"或道德与人的情感相脱离。第二,孔子思想中道德情感的审美特征为现实性、内省性和实践性。第三,孔子提倡的人道和德行,被灌注了充满人文理性精神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并奠定了秦以后中国文化的"思想范式"。孔子所说中国文化的"因革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既有相因的继承,又有损益的发展。自汉代以后,"三纲五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本文解构"三纲五常"与"天道"的关系,否认"三纲"是儒家文化的"常道";进而反思五四时期"批孔"的历史局限,明确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14.
清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几乎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创见.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以自己特殊的进路--"时"、"进化"、"大同"等思想解释<论语>,并以孔子为圣王,确定了孑L子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地位;又以孔子为教主,将孔子形象扩大为宗教性的、历时性的影响.知识分子急于救世而无所依凭,惟有荣古虐今,寻求依托--康有为尊崇孔子与孔子尊崇古人的做法,其实相似.因此,对康氏的行为与主张,似乎应有一种同情之理解;康氏对孔子的情感,也应该重新考量.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义"内含"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正>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我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变"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常"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一、经史传统与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1))。对此,我们应作出分析,即孔子以前已有经书,而并非如  相似文献   

17.
董卫国 《现代哲学》2016,(4):97-102
孔子之仁学并非抽象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说,乃是归本于人格教养的实践智慧。"一以贯之"由孔子的人格境界展示了仁之通性的精神内涵。忠恕之道则是仁学最为根本的实践方法和必然性的诠释原则,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学"即工夫即本体"的学术精神。曾子由忠恕来把握仁道,符合孔子仁学的基本精神,对孔门仁学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文化理想,牟宗三把是否具有客体精神作为评判中国哲学的标准,并藉此对孔孟荀进行理论定位。孔子的精神表现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合一,即绝对精神或天地精神;孟子以主观精神为主导,由主观精神透至绝对精神;荀子则纯是客观精神,但因其客观精神无主观精神作为内在根基,所以非真实的客观精神。在这三种精神表现形态中,孔子的绝对精神是最智慧、最圆融的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19.
尽管阳明本人很少结合《周易》乾卦的象义来阐发其思想,但其弟子王畿、王艮、季本,及其后学陈嘉谟、王时槐、唐鹤徵等人则经常借助乾卦来发挥其性理、良知学说。王畿、王艮是阳明最有影响的两大弟子,二王虽都以良知为现成,但两人的学术旨趣实际上差别很大。就两人关于乾卦及对孔子形象的诠释来看,王畿是"潜龙"派,认为天下无道,可以选择潜藏隐逸;而王艮是"见龙"派,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个体"龙德"精神的崛起,"无首"寓象所体现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有思想启蒙与解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为政》篇记有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学术史上此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孝乎惟孝"之句读问题;二是"施於有政"是否为引《书》之文字;三是"孝乎"之"乎"是否为"于"字的问题。第一方面,阎若璩的论证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刘宝楠认为"施于有政"不是《书》中文字的意见可从;第三方面,刘宝楠的判断虽有问题,但值得重视。孔子此处引用《书》,对其进行阐释,是符合《书》的精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