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心性之学”的界定、历史发展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性之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Soul)一词有广义、次狭义及狭义的理解。广义地说,它应是所有民族(包括东方、西方诸民族)的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指的是探讨人的存在的根本原理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督教神学以及各种宗教哲学思想中都有丰富的心性之学的内容,假如我们采取一种次狭义的看法,将范围缩小至中国哲学的话,那么,道家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无疑都以心性为讨论的重点。但从约定俗成的用法来看,“心性之学”似专指儒家哲学而言。本文将对“心性之学”的讨论限制到儒家,这是狭义的说法,只是为了将问题讨论的对象缩小,并不表示否认其他各派哲学都  相似文献   

2.
因果观种种     
哲学因果观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20世纪科学的发展,导致新的因果观产生,人们对新的因果观有一个理解、接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种种争议: 一、因果关系的含义我国哲学教科书中的定义把因果关系理解为各个对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则把因果关系理解为同一个对象或同一组对象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之间的关系。按  相似文献   

3.
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对于认识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做了很多探讨,文章不少。但对于认识对象,学术界专门研究的文章不多。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思维和存在统一性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目的,是想说明外部客观世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阐述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从而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历史进步过程。所论甚浅,许多意见不一定成熟,尚请读者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4.
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从生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对生活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却少有人涉及。我们认为,生活哲学是对原初生活世界的原初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对象是原初生活世界;而它的方法,由其原初性思考的性质所决定则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从“万物原于水”到“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上,有一个久已被注意到并且至今还在发生的现象,这就是:哲学不断地从它原来领有的范围中退出,而自然科学一个又一个地进入这些领域。 当希腊的泰勒斯和中国的管子在倡导“水是万物的本原”时,这个论题更多是哲学性的。随着有关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水是不是万物之本原”逐渐成了纯属自然科学的课题。特别是,在发现水并不是物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既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深奥的哲学问题之一。他们说: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例如,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就是这样。” 但是,同一个经验事实,在哲学上却往往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例如,人会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可以通过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从浅层向深层的扩展过程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这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国学术界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有人认为,自然界逐渐被人认识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因此主张把已经被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7.
同意胡乔木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问题的讲话。我也讲点意见。我讲的题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现在发给会议的“哲学社会科学八年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只是一个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大致的规划,一个粗略的蓝图。这个规划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大家的讨论、修改、补充,使之趋于完善,在执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与哲学交叉,产生了教育哲学。在教育哲学体系中,有一个可以说与哲学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这就是教学认识论。它试图以哲学认识论的原理阐释教学这一人类特殊认识活动过程,并通过对这个特殊认识活动过程的研究丰富认识论学说。教学认识论之所以成为教育学与哲学的重大结合点,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教学活动过程比之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有其特殊性。首先,教学过程主要是一个学生掌握人类间接经验的认识活动过程。其次,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认识主体复杂的活动过程。正由于这两大特殊性,使得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哲学尤其与认识论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几种观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对象问题,是哲学家们莫衷一是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改变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从而使哲学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与旧哲学的对象不同,这个看法大家是一致的。但如果进一步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什么,回答就不完全一致了。近些年来,由于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使得对这个老问题作新的探讨,具有了新的理论意义。这个问题同  相似文献   

10.
今年六、七月间,北京大学哲学系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 在讨论中,同志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的讨论,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个讨论关系到哲学科学的基本建设,关系到哲学科学的现代化问题,也关系到哲学自身改革以适应我国各个领域改革的新形势问  相似文献   

11.
<正>共同体是当代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和道德哲学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近代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共同体衰落,导致依附于特定共同体的人,丧失原有的身份认同和安全感,追求新的能够获得认同和归属的共同体成为其共同理想。这个问题甚至成为现代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哲学界历来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的内容分开。一门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活动所需的经验知识的来源;学科的内容是研究的结果,往往是以文字形态记录下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后继者学习的对象,但不是学科研究的对象。例如动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动物,而内容是记载在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关知识。本文在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作这种区分的基础上,就哲学的对象、特点、内容和体系等问题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3.
简论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和范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代呼唤中国管理哲学,时代需要中国管理哲学。那么,如何研究中国管理哲学呢?这是中国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提出的时代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在热烈地探讨这一问题。而要回答这一时代课题,我认为必须解决三个理论问题:一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二是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范围;三是如何科学地建构中国管理哲学。实际上,这是三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问题。一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说到底是对管理的本质的理解。从中西方对管理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确定中国管理哲学的对象。在西方管理学界,管理的本质的最具权威的定义要数法…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同社会学、尤其同具体社会学研究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正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和内容是不可设想的。近来,我国哲学著作中实质上进行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的讨论。诚然,进行这一讨论时,尤其在《哲学问题》杂志上,并没有使用直接讨论历史唯物主义对象的形式,而是使用交换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相互关系问题的意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关于哲学本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本性就是哲学的无定论性,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从属于哲学的一切问题一旦有了定论,就已经转化为科学问题了,这正是从古到今哲学的范围日益缩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让国内的哲学学者已经有些厌倦的话题。如果说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凸显与哲学的边缘化及其与时代的脱节有关,那么这个问题的降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哲学对自身位置的认可及其向生活的贴近。但问题的降温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哲学观问题是哲学只要存在就会不断追问的恒久问题,哲学正是在对此问题的不断追问中前行的;另一方面,对待哲学的态度根本上乃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缩影和表现。换言之,哲学观所折射的其实是人生观、生活观:一个功利主义者、个人主义者势必把哲学看作工具或谋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本质、结构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在近代哲学中(自洛克以来),认识论一般说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相对划定了对象领域的哲学学科。这个学科一般说来研究的是下列几方面的问题:认识过程的基础和动力;认识的目的和目标;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以及认识活动在人的社会活动的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同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同真理的关系、认识的程序同方法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有关,既关系到哲学对象、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又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苏联哲学界,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注意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我们所了解的苏联的一些研究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at这个英语单词包含攻击性意思,而to这个单词不具有此意思,主要的原因是这个词语强调将行为动作集中于一个点,这就意味着将动作对象缩小、弱化,由此蕴含一定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英国流行的见解是,哲学家应当研究日常语言的运用情况,这种见解主要以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为依据。摩尔的为常识辩护的做法达到这样一个结论,即哲学在于作意义的分析。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著作里坚持说,哲学问题之所以发生乃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语言逻辑的误解。例如,我们相信有内心过程,而实际上这种过程并不存在。维特根斯坦的学生J.魏斯多姆,则强调哲学怀疑的神经病性质。反对内心过程说的斗争由反对笛卡儿的二元论的莱伊继承下去。纯粹的日常语言学派的领袖是J.L.奥斯丁,他特别充分地说明了人们由之而约束自己的字眼的用法。其实,这个学派还是在研究语言的非叙述式的运用之中获得了它的最好成就。仍然留下许多哲学问题,好象不是这个学派所提供的技术能够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