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主观幸福感对中学生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学习体验、归因倾向、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学校、教师及家庭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2)随着年级的升高,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成绩差的学生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高于成绩中等和较好的学生;(3)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优于女生,年级和成绩也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4)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良好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尤其是消极情绪关注的应对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910名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且存在学校类型、年级的差异,非重点学校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更低;高二、初二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低。(2)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前者作用更大。(3)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因素是社会压力和希望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晶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2):19-21,37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借以帮助认识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并重点论述了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和有关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林依 《心理学探新》2013,(2):175-178
目的:探究人口学变量、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政府、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持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量是乐观和社会支持。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放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同时,提升其幸福指数,注重心理健康发展是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采用《金钱态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开放大学系统 345名在校生进了调查并采用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金钱态度和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2)金钱态度因子金钱行为倾向对社会支持、总体幸福感及其因子回归效应显著; 社会支持在金钱行为倾向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因子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回归明显,同时在两者之间起了中介作用。说明金钱态度因子金钱行为倾向直接影响开放教育学生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支持影响开放远程教育学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建议开放教育从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金钱观培养四方面着手,提升开放教育学生的幸福指数,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金口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抽取小金口镇125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采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和似会支持评量表》,测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目标价值维度和身体健康维度在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对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在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及其各个维度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对支持的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力最大,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感恩问卷、正性情感负性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抗挫折能力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6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以考察中学生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以及社会支持与抗挫折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中学生正性情绪显著高于负性情绪;(2)中学生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抗挫折能力相关显著;(3)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 中学生感恩直接负向预测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在感恩与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抗挫折能力在感恩和负性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感恩能通过作用于社会支持和抗挫折能力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温州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玉进 《应用心理学》2008,14(2):155-163
运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版)和应付方式量表对425名温州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以及应付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质量、家庭收入(自评)等对主观幸福感有主要影响;解决问题、求助等比较成熟的应付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正面的影响,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相对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则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内在生活目标量表、基本心理需求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88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男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分、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中学生内在生活目标、基本心理需求及主观幸福感两两均呈显著正...  相似文献   

11.
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考察贫困大学生个人目标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1以130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相关研究法探讨个人目标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2通过提供目标榜样,检验提升个人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目标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提升个体个人目标,能够提升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师生关系和自尊在中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亲子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地区八所普通中学的27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中学生亲子依恋不仅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社会生态学的视角探讨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考察拒绝敏感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揭示高关系流动的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可能的积极作用,以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幸福感等为测量工具,对成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流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拒绝敏感性在关系流动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关系流动性能预测个体的低拒绝敏感性,进而预测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大学生性别角色、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性别角色影响主观幸福感,双性化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2)自尊是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变量,即性别角色通过自尊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影响。因此,为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教育中应当开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15.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济信心问卷、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贝克焦虑和抑郁量表,对2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感在两者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经济信心与生涯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生涯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抑郁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经济信心对其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在经济信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在经济信心和抑郁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此外,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传递了经济信心对焦虑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个人奋斗、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武汉市6所高校的533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探讨了人格特质、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个人奋斗和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个人奋斗和人格特质都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于个人奋斗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人格特质对个人奋斗有影响。因此,人格的特质因素与动机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包含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指标。研究旨在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老年人中的适用性,考察老化态度在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爱丁堡幸福量表、一般健康问卷、老化态度问卷和人生意义问卷调查了283名广州市社区老年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单因素模型的拟合度更优。(2)生命意义感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对身体变化、心理获得和心理社会丧失的积极态度)促进心理健康,但具体机制不同。增强意义体验、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意义体验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减弱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减少精神病理学症状。研究结果扩大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适用年龄范围,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中学生自尊、学业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随机选取初一到高三学生共592人,用一般自尊量表(SES)、一般学业自我量表(G-ASCS)和主观幸福感量表(SWB)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业自我是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部分中介,且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具有跨样本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鉴于此,中学生积极的学业认知、体验和评价对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不仅影响着现在的生活状态,也会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与追求产生影响。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以及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主观幸福感教育十分必要,需要采取必要干预措施提高其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