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是个新概念,但它实际上是对古老哲学的新的阐释与演绎。如果从更广泛、更久远的意义上来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事实上与企业存在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社会就要求商人在经商时关注社会福利和公共道德。在中国,早在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所进行的“义利之辩”,就已经涉及了商人在个人私利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取舍问题。从广义上看,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不过,比较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或者说企业社会责任真正作为一种理念被…  相似文献   

2.
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向德平 《学海》2006,(3):24-30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我国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区组织行政化的倾向。本文探讨了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的表现,分析了导致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的原因,提出了社区自治组织去行政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昊天  喻丰 《心理科学进展》2023,(12):2393-2405
“自然”常常被人赋予神圣且仁慈的积极价值。尽管有时自然与人造的物品并无客观差别,人们仍然推崇天然生成的事物和与生俱来的能力,此即“自然性偏好(naturalness preference/naturalness bias)”。本文旨在梳理自然性偏好的概念定义,提出“自然性偏好的三领域概念模型”,从自然环境、自然物品和天赋偏好等领域总结自然性偏好的发展历程与具体表现,并首次将其成因归纳为三种因素,即认知(心理本质主义)、情感(积极与消极情绪)与规范(神圣道德价值观)。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自然性偏好的消极后果、文化心理差异及其对新兴科技接受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兴趣是指对待他人和他事的积极态度和看法,对他人的认同感和对群体的归属感,以及对自身选择和决定的某种行为倾向。自从阿德勒提出社会兴趣后,相关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目前,社会兴趣的测量工具主要有《社会兴趣指数》、《Sulliman社会兴趣量表》、《社会兴趣量表》等。相关研究表明,社会兴趣与情绪体验、心理发展水平等存在重要关联,可提升生活品质,减少犯罪行为,作为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未来应该深化研究社会兴趣的概念及结构,完善社会兴趣的测量方法以及开展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温芳芳  佐斌 《心理科学》2019,(2):395-401
作为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和重要途径,社会分类对预测刻板印象和群际感知、减少多元文化群体中的关系冲突、促进推理与决策以及指导社会关系推断等都有重要作用。人们进行社会分类的线索可以概括为明显线索和模糊线索、自然线索和社会线索以及静态线索和动态线索。社会分类会受到分类对象、情境和感知者等的作用,同时对人们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等产生一系列影响。未来可以基于跨文化和发展视角探讨社会分类的线索偏向、潜在机制及立足本土文化检验社会分类的影响及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不作为惯性指如果个体先前已错过了一个更优的机会, 当次一些的类似机会再出现时(但仍好于一般情况), 个体会倾向于继续放弃这一机会。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不作为惯性的概念、操作定义和基本研究方法; 然后着重探讨了导致不作为惯性的原因及相关实证研究, 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后悔情绪和估价是导致不作为惯性的两个主要原因; 随后探讨了不作为惯性产生的条件及在市场营销及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最后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注重研究方法上的改进以及对不作为惰性的原因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8.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9.
自然关联性是指人们主观上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程度,包括对自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自然关联性的测量主要采用自陈式量表和内隐联系测验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进行。已有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与自然接触能够帮助恢复心理疲劳、改善认知表现、缓解身心症状、提升幸福感、促进亲社会行为。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干预方式提升自然关联性。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然关联性的概念、研究方法、积极效应的条件、以及文化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想要寻找到一个对景墙的完美准确的定义,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即便是站在未来领域中去定义,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现代环境中的墙已完全不拘泥于传统的墙的形态,不是有棱有角的才能算做墙,也不仅限于依附于建筑的才是墙。现代城市景观中的墙,我们称之为景墙或景观墙。关于现代城市景观,也就是墙的载体的定义有着诸多解释,然而其中界面的解释似乎比较抽象。它的概念源于物理学和生物学,将其引入到景观设计中解释则更加具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角度,对宗教和冲突这一对范畴进行分析,探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冲突以矛盾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冲突无处不在.中突具有政治性,没有不包含权力关系的冲突.社会政治冲突是宗教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土壤,并对宗教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宗教既是实践的,又是信仰的;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行为体,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某些时候,宗教既能充当政治冲突的主体,又能充当政治冲突的表象,它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中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理特权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在不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学业特权感、消费者特权感、职场特权感等。心理特权能够使个体变得自恋,诱发人际冲突、自私行为和攻击行为等。影响心理特权的因素主要有生活经历、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社会经济地位、组织环境等情境因素和自我同情、主观建构、平等主义价值观等个体因素。未来研究应深入探究心理特权的概念与结构,拓展其研究方法,强化纵向研究以及本土化研究,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心理特权的可能因素和避免(或减弱)心理特权消极后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幸福感的研究有两个重大突破:在纵向上,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再到精神幸福感,呈现出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从横向看,将源自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幸福感拓宽至个体因自我觉知与领悟达到物我两忘后所获得的精神幸福感,标志着学者们在深入考察中西方文化与精神幸福感的关系后,对精神幸福感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西方学者发展出了测量西式精神幸福感的多种工具,主要包括Ellison、Fisher等编制的精神幸福感问卷,考察了精神幸福感与年龄、性别等相关变量的关系,探讨了精神幸福感的功能与干预措施。中国学者相信精神幸福感并非只有信仰宗教才会获得,也可通过个体不断提升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获得。因此,今后研究应深入比较中西式精神幸福感的同与异,进一步丰富精神幸福感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加强精神幸福感的中国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不孕症女性污名现象产生原因、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污名或歧视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不孕污名的产生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不孕污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患者社会隔离,提出相关对策对改善不孕症女性患者及其家属认知与态度、提高不孕女性心理保健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污名或歧视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不孕污名的产生具有传统文化背景.不孕污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患者社会隔离,提出相关对策对改善不孕症女性患者及其家属认知与态度,提高不孕女性心理保健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阻抑是指长期的、蓄意地妨碍个体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影响个体在工作上的成功及良好名誉的行为.文章在介绍社会阻抑概念和测量的基础上,综述了社会阻抑在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等个人层面和组织氛围层面的消极影响;接着阐明了个体对社会阻抑行为的实施和反应一方面受到人格、认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情境、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阻抑概念、测量、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产需要也应成为国家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普列汉诺夫曾明确指出:“国家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可以用社会生产过程的需要的直接影响来说明。”首先,在历史上,古代中国或古埃及等国家如果没有控制大江、大河的水流和洪水以及组织灌溉这样一些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那么文明生活则是不可能的。正是为了建设这些伟大的水利工程,才需要国家在大范围内进行统一的规划、指挥和调度。  相似文献   

18.
内隐追随理论,是个体心目中既存的关于追随者的特质和行为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当前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内隐追随理论与X-Y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隐追随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可归纳为认知分类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及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等。现有研究还对内隐追随理论的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研究中,可能会注重开发更有效的测验工具,深入探索影响内隐追随理论形成的因素,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澄清变量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加强内隐追随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员工创造性:概念、形成机制及总结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员工创造性是指产生新颖且有潜在价值的事物或想法,包括新的产品、服务、制造方法及管理过程等。组织创新是员工创造性和团体创造性成功运用的最直接成果。在早期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研究综合探讨了工作特征、个人特质、团队/组织/领导因素对内在创造动机及随后的员工创造性的影响;并结合创造性认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模型,建立了员工创造性形成机制全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