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相似文献   

2.
情绪调节是个体适应现实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情境和策略均会影响情绪调节效果,近期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使用特定的情绪调节策略,而且更加关注个体在变化情境下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即强调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作用。基于情绪调节灵活性是个体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同步改变策略,本文提出了情境改变、策略改变以及情境和策略的同步改变三个要素,介绍了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三水平模型和三成分模型,区分了情绪调节灵活性的三类研究范式,讨论了情绪调节灵活性及其适应性,并指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父母对自身和子女情绪反应所持的认知态度或理念,决定了其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情绪反应、教养行为。在对近30年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从情绪教养视角分析了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演变,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年龄效应、调节因素及元情绪训练干预等。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未来还需在国内加大本土化研究,发展多样化测量方法,拓展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完善理论研究,进而探索教育培养的实践干预,改善父母情绪社会化理念以促进儿童健康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成人期社会情绪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人期个体而言, 社会情绪问题是其日常问题中最为经常、最为重要的形式。解决此类结构不良问题, 需要个体对问题情境产生他们自己的解释, 而不依赖他人强加的结构, 反映了成人期认知发展中出现了有别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形式运算的新质思维。对其解决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成人期个体认知适应性发展的良好指标。该文从成人期社会情绪问题研究的缘起、理论观点及其表征水平的发展图景等方面回顾了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欺骗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他已从多个角度得到考察,近期有研究从新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认为“欺骗”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并把这种用于情绪调节的“欺骗”称作“情绪关注性欺骗”。文中根据“欺骗”和情绪调节的关系对“情绪关注性欺骗”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根据近期研究对“情绪关注性欺骗”发生的普遍性和它对身心健康等的影响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41名学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任务测查,考察了父亲情绪表达、儿童气质与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父亲积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消极情绪表达对儿童社会能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外显、内隐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的积极情绪性对其外显行为问题与社会能力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消极情绪性对其社会能力有负向预测作用,而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儿童的努力控制对其外显行为问题有较强地负向预测作用,对其社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3)父亲情绪表达与儿童努力控制、消极情绪性对儿童社会适应有显著交互作用,父亲情绪表达对不同气质特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8.
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采用实验法,以288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与不同类型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1)快乐情绪的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情绪,快乐情绪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情绪。(2)表达抑制策略下,词汇与图片的再认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认知重评策略下,词汇的再认反应时短于图片;对词汇和图片的再认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3)快乐材料再认反应时短于悲伤材料;快乐情绪下快乐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悲伤材料,悲伤情绪下悲伤材料的再认正确率高于快乐材料。  相似文献   

9.
卢家楣  孙俊才  刘伟 《心理学报》2008,40(12):1258-1265
依据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大量存在的人际互动现象,首次明确提出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并采用以前瞻记忆成绩为因变量的前后衔接、递进的两阶段实验模式研究其与个体情绪调节对缓解负性情绪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诱发的负性情绪会干扰双任务前瞻记忆;在高认知负载情境下,人际情绪调节对这种干扰的调节效果显著优于个体情绪调节。这说明从理论上确认人际情绪调节概念具有合理性,从实证上探讨了这种调节方式可能更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对认知资源的占用,从而有助于扩展情绪调节领域的研究视角,并推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追踪设计对438名学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相邻两次测量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之间,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同一时间点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3)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部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控制了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后,前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敏感合作;前测的母亲情绪不干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行为;反过来,前测的儿童敏感合作能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不干涉、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前测的焦虑退缩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  相似文献   

11.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调节的以往研究大多聚焦于有意情绪调节,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自动情绪调节却较少受到关注。与自动加工类似,自动情绪调节无需意识努力、注意分配及有意控制,使个体在阈下知觉中自动有效地调节情绪,根据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分为先行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和反应聚焦自动情绪调节,前者会产生相对适应良性后果,后者则会产生相对适应不良后果,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两者存在不同的神经基础,这与社会文化考量相一致。社会文化对塑造自动情绪调节起着重要作用,情绪调节的自动认知加工在不断重复的社会文化实践和规范中内化而成。  相似文献   

12.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814名大学生和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探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内在机制,在对相关因素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两个重要变量的新的结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沮丧痛苦调节效能上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2)体育锻炼通过影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心理健康。(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在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执行功能与情绪调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大脑执行功能是一种调节、控制、综合、分析个体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儿童的高级认知活动、社会性行为(同伴交往、攻击性行为)都受到执行功能发展水平的制约。研究者希望通过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了解整个执行系统的发展成熟过程,揭示执行控制机能的内在机制。同时,有研究者把执行控制这种认知神经机制和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包括自我控制、情绪调控等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从中发现二者的联系。该文就这方面的核心问题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研究忽视、抑制、重视、宣泄等方式调节负情绪的情绪变化过程,发现忽视有效减弱了主观感受和表情行为,并引起R-R问期更大的增加;抑制不能减弱主观感受,并引起手指脉搏血容振幅更大的增幅;重视增强了主观感受;宣泄增强了主观感受,并相对地减弱了生理激活水平。研究表明原因调节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负情绪主观感受,反应调节使负情绪成分变化出现“水压模型”式循环动力特点;情绪调节过程实现着情绪在心理适应中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使用内隐联结测验,序列递减任务以及中国情绪图片系统(CAPS)中的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比较了负性情绪诱发情境下,不同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个体的情绪体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情绪调节持积极内隐态度的个体,在负性情绪诱发情境下,会自动化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情绪调节持消极内隐态度的个体,则未对自已的情绪进行自动化的控制和调节.  相似文献   

16.
情绪调节的实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黄敏儿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
作为一个特别的研究课题,情绪调节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研究已广泛涉及儿童、成人、临床、健康、教育等领域。是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情绪调节是情绪本质研究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使情绪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的课题。本文将着力探讨和总结该领域对情绪调节本质的认识。1情绪调节的定义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 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  相似文献   

17.
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趋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derson(2003)把人际交往双方情绪相似性随时间而增加的现象定义为情绪趋同.为了榆验情绪社会分享在情绪趋同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被试在7天情绪社会分享日记中的分享对象提名情况,匹配出情绪分享组,并比较了情绪分享组被试与随机组被试在情境故事测验材料上情绪反应的相似性.结果发现,情绪分享组的情绪相似性显著高于随机组,这表明:持续地交互进行情绪社会分享可增进情绪趋同.进而提高人际满意度和人际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128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方式、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关系紧密;(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方式可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3) 减弱调节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540名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的母亲为对象,采用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技术,考察了母亲元情绪理念及其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预测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母亲情绪教导和情绪紊乱理念对儿童情绪稳定性的发展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以其高冲动性为中介对儿童情绪稳定性的发展具有间接预测作用;(2)母亲情绪教导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性的发展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以其情绪调节策略缺乏为中介对儿童情绪调节性的发展具有间接预测作用。因此,母亲情绪教导理念有助于其不良情绪的控制和更加灵活多样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对自身不良情绪的有效控制和更灵活的情绪应对策略,将有助于促进其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俊才  卢家楣  吉峰 《心理科学》2014,37(1):240-244
摘要:情绪调节目标决定人们是否调节情绪以及怎样调节情绪。基于情绪调节服务功能的类型差异,可分离出以下类型的调节目标:增加积极体验可满足享乐性需要,社会事务需使用情绪的工具效用,复杂体验的融合可优化自我成长,而情绪体验的文化精致可促进自我与世界的融合。这些目标既可能相互一致,也存在多种冲突,对幸福体验产生综合影响。拓展积极情绪最大化的暂时性适应角色,理解内隐层面的心理因素和文化价值正当性对调节目标的制约,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