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评价东亚儒教文化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文化的基本原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特殊主义色彩。儒教文化认可现有的权威和秩序,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优先,重视家族关系,以及依靠文职官僚治国安邦的传统,成为战后东亚发展型国家实现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增长的合法性源泉和组织资源。儒教文化关于光宗耀祖、荫及子孙的观念以及对教育的重视,为战后东亚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提供了动力和条件。威权主义发展体制的确立,是导致东亚保守的儒教文化朝着有利于现代化方向转变的关键。在新的世纪里,儒教文化将随着东亚现代化模式的转换而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全球化”和“后现代”话语时代的今天,重新审视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是一个老调重弹而又值得旧话重提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全球化”与现代化理论,特别是儒学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不同作用的梳理、厘定和分析,认为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儒学与现代化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更有相通的一面。儒学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大体是随着东亚现代化的启动、发展而由现代化的阻碍力量发展成积极的推动力量。既使在东亚现代化之初,儒学传统也不曾完全地退出历史舞台,儒学在东亚国家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种文化之间广泛的互动交往、交流、对话,儒学将在面对更多挑战的同时,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而,儒学在东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进程中亦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东亚社会转型、文化现代转换中积极创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儒教经济伦理观念“差序格局”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史学界进行有关问题研究时偶尔采用的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将经济伦理问题放置在近代社会转型之前的儒教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力揭示其最基本的格局形态──梯级差序性排列方式和对社会经济强劲的调控特征;基于中世纪时期儒教人文观念对东亚等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本文又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某些分析范式,专门就日本早期文明中的儒教化特征进行了个案性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传统的经济伦理差序格局在儒教文化区域中的扩散性和渗透力。  相似文献   

4.
曾几何时,在东亚经济腾飞中令东亚人引以自豪,也令世人普遍赞叹的“亚洲价值观”,目前正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经受着冲击和考验,许多人正在重新审视这种价值观,有些人甚至怀疑起它的价值和作用。作为亚洲人而又深切关注着国家建设的中国伦理学者,我们更加有责任,来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国影视的文化选题策略既符合当代韩国的社会教化,也填补了东亚文化圈中各国在发展中逐渐淡忘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缺失.韩国影视剧从东亚文化圉集体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审美方式等各个角度展示着韩国的历史与文化.韩剧中所贯穿的东方式伦理观念,符合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背景和道德认知,用文化搭桥贸易唱戏的影视剧占据东亚甚至国际的文化市场,从而提升韩国的国际影响力,足以引起中国影视界的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东亚经济的突飞猛进,大有超越占据全球霸主地位的以美国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于是,引起了西方学者的一片惊呼。他们开始思索一个问题:究竟有何神秘妙方使得东亚日本以及东亚"四小龙"能有如此迅猛的快速经济发展?有些西方学者抛出了一个命题:"东亚儒家资本主义",以为儒学及其儒家伦理才是东亚社会创造经济奇迹的文化原因。自那个时代起,一些东亚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学者也开始作出回应,如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于1978年便提出了  相似文献   

7.
<正>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东亚儒学研究是近年来儒学研究领域出现的诸多新的理论动向之一。在东亚思想、东亚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的今天,如何对曾经在东亚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儒家学说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是东亚学人共同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去年7月爆发于泰国,随后席卷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风暴被认为是二战后亚洲遇到过的最严重的经济挑战。在众多的关于危机的经济评论中,人们偶尔也发现一个非经济学的词汇:亚洲价值。人们为什么会把亚洲价值同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的呢?这要从所谓东亚奇迹说起。东亚的经济发展在金融风暴到来之前,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经济奇迹,而奇迹又被归功于亚洲价值或“儒家资本主义”(亚洲价值体现的核心观念是儒家学说的整体主义伦理道德观)。所以风暴到来后,有人认为“神话”破灭了。一家西欧通讯社写道:“亚洲奇迹一夜之间成了亚洲危机。…  相似文献   

9.
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一个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范畴,表征着人类对自由、平等、安全和幸福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憧憬。但由于社会经济水平、文化历史传统诸多因素的制约,人权内容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各国家、各民族人们实际享有的人权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这本来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差异性却成了一些西方国家歪曲别国形象、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和媒体对伊斯兰人权横加指责、肆意污蔑,这除了其别有用心的目的外,对伊斯兰人权观基本精神的无知或掩盖也是其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与东亚工业化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文化在其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经对东亚文明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了该地区文化精神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状况不可避免地会给东亚地区的工业进程带来一定影响,这是毋庸争议的。但这种影响是否像近年来流行的“儒家文化(伦理)动力说”所认定的那样,称得上是东亚经济奇迹的关键变量,具有决定性的源动力意义,却是大可完疑的。本文试就儒家文化影响东亚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和作用方式进行辨析、梳理,期望能藉此为这一问题的讨论设立一个相对明晰的边界,使该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得以在学理的范围内展开。在我们将儒家…  相似文献   

12.
王从友 《天风》2009,(8):41-41
从金融危机到奶粉事件,从剑桥大学的演讲到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温家宝总理常常强调一句话:“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随着这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道德的缺失,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甚至只追求自身利益,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 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围绕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 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对东亚哲学及理论研究成果的肯定《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从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对东亚各国文化哲学作了 宏观和微观的探讨,并提出和合理念作为东…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2):116-124
本文指出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一些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制度,而更在于中国特殊的国家建构历史。除了北朝鲜这个例外,与中国有着相似国家建构历史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有着很成功的发展。由于意识形态的长期干扰,中国反而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后起之秀,而非先行者。因此,中国不但不应该在经济初具规模时就陶醉于庆祝"中国模式",而且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所面临的各种困境,避免意识形态陷阱,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带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儒教在当代韩国的命运及其传统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月琴 《哲学动态》2005,(11):56-61
在短短20年时间里,儒教在当代韩国经历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亚洲"四小龙"时期,儒教被作为促进东亚经济高速生长的文化动力受到了极力赞扬,广为宣扬的"儒教资本主义"模式就是对儒教伦理经济学价值的直接肯定;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却使得儒教在当代韩国正面临着被批判和被抛弃的现实命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历史上儒教文化发源地的当代中国,却正在兴起一种与当代韩国批判儒教文化思潮相反的、要求重新研究和评价儒教传统文化的思潮.这种极为有趣的文化现象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正是我们关注当代韩国儒教批判思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危机、“知识经济”等一系列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但因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见仁见智,众说纷坛。为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并在研究中巩固和加强哲学与各科学部门的联盟,本刊编辑部于4月12日召开了“考察世界经济动向的方法论问题”座谈会,来自北京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从事哲学、经济学、国际问题研究的专家出席了座谈会,就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现阶段资本主义的特点,东亚、俄罗斯、拉美等地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成因,国际金融危机和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关系,以及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东亚儒学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试图探讨中韩日儒家精英大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普遍性伦理或中心范畴,然后略述其现代意义。仁爱、敬诚、忠恕、孝悌、信义等基本观念的主要内涵是普遍的,稳定的,是东亚各儒学大师的精神追求和信念、信仰,在不同时空环境中对社会文化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儒教伦理在东亚各国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表现,同一价值理念的内涵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共性,这些理念完全可以成为新的东亚伦理或全球伦理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化,其创生和流变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三维空间中进行的。本文将简要论述先秦地域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所依附的地理环景、根植的经济土壤以及所依托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