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儒家经典文献和开放式凋查问卷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2458名被斌的调查,探索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之后又对这个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四个因素.其中,养亲尊亲居于孝道认知的核心地位.尽管与传统孝道结构一脉相承,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显示了变迁的迹象;与中国台湾的孝道认知结构相比,同宗同源,但中国大陆的孝道认知结构表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人的素质问题是当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我们开始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指出以下两点是有必要的:第一,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相应地,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也必然随之发生深刻的嬗变;第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国家之间以经济科技为主线的竞争正取代以政治军事为主线的对抗。显然,我们是在国内与国际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中来研究人的素质问题的。本文选取现代国际竞争及其主要特征为切入点来研讨这一问题。一现代国际竞争是…  相似文献   

3.
"视觉文化"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后现代文化基本上是一种视觉文化。这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当代男性闲暇生活变迁的观察与思考叶南客“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的有意义的成员的价值”。──摘自《消遣宪章》1970年版。一、走向“闲暇社会”的男人随着科技、信息在生产力中份额的不断增大,随着各国用工时数...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初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开放发展,全会强调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柯希仑 《美与时代》2007,(11):50-53
中国宫廷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演变历程也呈现着辉煌、壮美的阳刚之气.而宋代的宫廷花鸟画又居于整个画坛的绝对主导地位,其内容题材、艺术形式以及绘画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鼎盛繁荣的时期.从宋初宁静和平、细腻艳丽的"黄家富贵"之风到崔白的清雅疏秀,体现了宋代文化特点的独特风貌;从穷工极研、典雅宏丽的北宋画院到南宋精工写实的新颖体貌,逐一诠释了宋代宫廷花鸟画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起点和终点,生活世界始终从根本上诠释着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现代性伦理学不仅将有机的生活世界硬性分裂为两个抽象领域,而且试图在一种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理性与非理性的两极演进中探求伦理学的普遍价值标准,结果使自身陷入"无根"的困境之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全方位凸显,伦理学开始向生活世界原点复归,并由此呈现出了融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于一体的形态特质.  相似文献   

8.
当代进步观的人文意蕴郝永平(中共中央党校100091)进步观念既是对社会进步的客观事实之理性认同,又是在批判现状的前提下对社会进步的理想目标之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与历史过程的“大观念”,进步观念涵盖了人类历史从过去经现在向美好未来的一维演进...  相似文献   

9.
儒家以其特有的超越理念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儒家的"内在超越"有两个基本要素与市场经济的精神生活方式的转变相适应:一是"在世超越",二是责任意识.儒家的超越观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持续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刻变化引发了中国乡村家庭伦理的诸多变迁,这包括家庭伦理观念由"简单化一"向"多元共存"转变,家庭伦理关系由"政治本位"向"经济本位"转变,家庭伦理责任由"严格责任"向"宽容责任"转变,家庭道德调控由"行政调控"向"德法兼控"转变等。文章对中国乡村家庭伦理变迁的轨迹和其中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剖析,探析了引发变迁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理论 ,对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政策环境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文章指出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和演变阶段。造成户籍制度如此演变的环境要素不仅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更主要的是决策层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分析和判断。因此 ,在理论上明确城乡关系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规律 ,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围以高墙的园林,早已不是只属于文人的林泉,园林脱离了以往的人类生活情境而成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如今,几乎每一个走进园林的人都会怀想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也都在尽可能地感知那些别具匠心的设计和发自内心的表达。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是造园者给予园林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意境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6,(2):20-27
西方近代正义论伦理学形态在诠释"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历经了从德性正义论到功利正义论再到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变迁。以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为基本内核的德性正义论所追求的"目的王国"由于仅仅具有朴素的伦理精神气质,所以必然被以幸福与功利原理为核心要素的功利正义论的"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扬弃,以公平与正义原则为标志的公平正义论尽管难以祛除"集合并列"的理性胎记,但在伦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德性正义论与功利正义论的整合与超越,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正义论伦理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的情况下,进步问题显示出了它的空前的尖锐性。20世纪产生了这样的进步过程,它们无论从其历史的剧烈性,还是从其彻底性和速度来讲,都是史无前例的。同时又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它们不仅使任何人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人类的继续存在都成了问题。人们要求哲学提出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艺术市场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着重从上世纪90年代的起步至今已历经20多年的跌宕起伏这一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通过中国艺术市场在不断成长壮大的同时,找出这一历程中所暴露出的诚信问题、炒作问题、规范化问题等各种弊端,并对此进行理性的剖析、研究,以便于中国艺术市场更加健康、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马克思关于实践形态的思想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  相似文献   

17.
欧阳英 《现代哲学》2005,4(3):50-57
该文在积极利用当代预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哲学的视角对预期概念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做出了重新反思。同时,还重新阐释了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有关预期论述,并在这种新的阐释下,从预期追寻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影响力以及作用的有限性等三个方面,对预期追寻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当代分析。  相似文献   

18.
要清晰地刻画出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至今的社会道德变迁简况,我们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道德自身范畴及其体系的变化,而应放眼于道德所面临的社会境况(尤其是社会交往形态的变换),以及这些境况所衍生的人们对待道德态度的变化。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正在迈入的信息社会所分别对应的三种交往形态——有限确定性交往、无限不确定性交往和无限确定性交往所引发的道德变迁及其形成的三种模式是:原村落道德、后村落道德及新村落道德。  相似文献   

19.
本项目研究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美学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关于"当代"的界定,本项目以"文化经济时代"或表述为"审美资本主义时期"为基本内涵。在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至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社会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时段。本项目主张能在纷繁复杂的美学观点和美学理论中努力找到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表述方式,从而为研究和思考美学与当代批评的关系、美学与社会发展变迁关系提供基础。本项目认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美学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研究,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不同的研究思路,在不同的理论方法的视野中,"内容"和"形式"的范畴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理论界定。当代美学研究的特点是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姚 《天风》2018,(10):38-39
一、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六。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