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恩 《天风》1996,(12):35-36
每礼拜天,当弟兄姊妹走到教会,进入圣殿时,总会看到一个健壮的老姊妹,不是在安排弟兄姊妹就坐,便是在带领姊妹祷告,有时还安慰遭遇患难的弟兄姊妹。她就是我们教会里的王德荣老姊妹。 王姊妹今年75岁,起初,她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年被丈夫遗弃,自己带着几个儿女艰难度日。后来,孩子长大成家了,她信靠了耶稣,神赐给了她一个幸福的晚年,身体健康,儿女孝顺,  相似文献   

2.
堅强的姊妹     
安孝辉 《天风》2001,(10):24-25
几年前的一天,广兰姊妹和她丈夫汤弟兄以喜悦的心情,在早祷后开始一天新的生活.汤弟兄兴致勃勃爬上脚手架,去粉刷新建的小屋,广兰则在脚手架下当助手,忙这忙那.这幢屋虽不大,但每块砖瓦都凝聚了他们小两口的汗水和情感,在这穷乡僻壤实在不易啊!  相似文献   

3.
每礼拜天,当弟兄姊妹走到教会,进入圣殿时,总会看到一个健壮的老姊妹,不是在安排弟兄姊妹就坐,便是在帮助姊妹祷告,有时还安慰遭遇患难的弟兄妹妹。她就是我们教会里的王德荣老姊妹。 王姊妹今年75岁,起初她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年被丈夫遗弃,自己带着几个儿女艰难度日。后来,孩子长大成家了,她信靠了耶稣,神赐给了她一个幸福的晚年,身体健康,儿女孝顺,  相似文献   

4.
李纨是荣国府早夭的长孙贾珠之妻,在《红楼梦》十二金钗中排第11位.在《红楼梦》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李纨可以说是受封建礼教摧残荼毒最深的一位.对于丈夫的早逝,李纨表面上恪尽职守扮演着贞节寡妇形象.然而在她压抑的内心深处却不时地涌动着对于青春年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她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里还隐藏着她的聪慧、热情.若以精神分析理论重新观照李纨,便会发现,真实的李纨是幽默、潇洒的,她不是冷漠的遗孀形象,只是市俗的眼光和礼教的规范使她不得不隐藏内心的感情,但是本能的冲动是无法被压抑的,它寻求着任何可能的突破口喷薄而出,以此来体现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5.
吴佩灵 《天风》2008,(7):42-44
第1暮 旁白:当士师秉政的时候,犹大国中遭遇饥荒.在伯利恒有个女人名叫拿俄米,她与丈夫带着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不久丈夫就去世了.拿俄米为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  相似文献   

6.
霖涌 《天风》2011,(12):24-25
丈夫离世、孩子年幼、生活无助……一个个泰山压顶般的重担压着她喘不气过来,原本幸福温暖的家庭似乎到了支离破碎的边缘。然而,她靠着神的爱和主内弟兄姊妹的关怀,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终于走出困境。她——就是厦门竹树堂陈园姊妹。  相似文献   

7.
坚强的姊妹     
几年前的一天,广兰姊妹和她丈夫汤弟兄以喜悦的心情,在早祷后开始一天新的生活。汤弟兄兴致勃勃爬上脚手架,去粉刷新建的小屋,广兰则在脚手架下当助手,忙这忙那。这幢屋虽不大,但每块砖瓦都凝聚了他们小两口的汗水和情感,在这穷乡僻壤实在不易啊!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8)
正她,是一名普通的信徒,疫情期间想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他,是她的丈夫,为了爱,代替她成为抗疫勇士。哪哒树(化名)是一位为人低调、热心服侍主的姊妹。她年复一年地每周抽时间去照顾瘫痪的孤寡老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弟兄姊妹家里有急事需要帮忙,总少不了她。虽然自身经济  相似文献   

9.
吴志福 《天风》2017,(7):34-35
前段时间,有位姊妹跟我说:“我们教会有位女同工最近情绪很低落。原因是她与一位非信徒结婚后,发现教会里的弟兄姊妹对她不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这位姊妹感到难以接受,因为她的丈夫虽然不信主,但很支持她在教会的服侍,而她公公也开始了解基督信仰,有信主的想法。为何教会里的人如此轻看不同信仰的夫妻?”  相似文献   

10.
致读者     
《天风》2006,(4)
亲爱的弟兄姊妹: 当你们在新春之际,收到这份充满着感恩的杂志时,你会发现《天风》不仅内容增加了,而且离读者的需求更近了。有很多弟兄姊妹来电、来信询问我们,为何增加了一份免费“别册”?实际上所谓“别册”就是《天风》的下半月号的试刊。蒙神眷顾和带领,近年来,在编辑部同工努力下,克服了采编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努力地在文字事工上服侍弟兄姊妹,在全国两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已在2005 年12月正式批准《天风》于2006年改为半月刊。如今,弟兄姊妹所看到的“别册”即是2006年半月刊的样刊。我们会不断征求读者的意见或  相似文献   

11.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话题我国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书收集了很多奇闻异事。其中关于“两性人”的记述就有六处。“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战国时期魏襄王五十三年,一个“女子化为丈夫,与妻生子。”公元前5年左右的西汉哀帝建平中,古  相似文献   

12.
基督里的爱     
我读了《天风》第九期《爱心何处去》一文以后,使我想到我们这里的两位年轻弟兄,一个叫周善金,一个叫周彪魁的事 一位弟兄因他的婚事的缘故,要去一趟广东沿海,他约了另一位弟兄与他同去 但到了广东的五华以后,事情不是他们在家想象的那么顺利简单,经过几天周旋,他俩身上所带的钱用得一干二净。不说回家的车费没有了,就是下餐也不知怎么办。他俩商议决定以打工来解决一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感动     
韵岚 《天风》2008,(22):17-17
教会预告说,今晚有一个主题为《生命的翻转》赞美见证会。傍晚,看见参加见证会的弟兄姊妹陆续走进教堂,路过教堂的人,还以为里面有什么文艺演出呢!随着一首《生命的翻转》的赞美歌声,赞美见证会拉开了序幕。首先上来为主作见证的是一位姊妹,她介绍,自己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从事教育工作。当她接触到基督教,便感觉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生命     
新月 《天风》1997,(10)
盼望着,祈祷着,住了21个月医院的许永庆弟兄终于痊愈出院了!今年元月27号,董弟兄亲自来到济宁,接他回家了!整个小山村的人都互相传告:许永庆竟活着回来了,是信耶稣的人帮他治好了!是的,是神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时间得倒拨到1995年5月,沂蒙山区的许永庆弟兄的《信心的见证》在《天风》刊出后,在全国许多弟兄姊妹的爱心帮助下(参看《天风》1995年  相似文献   

15.
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是有个杞国人,因担心天塌下来无处存身而愁得寝食不安。妻不是杞人而是农人,她也会为淅淅沥沥的秋雨愁得寝食不安。妻担心成熟的稻谷收不回家,被雨淋落在水田里;妻担心没有阳光,黄灿灿的稻谷会长出白生生的芽;妻担心晒干的谷子淋雨后成为碎米卖不上好价……妻的担心并非庸人自扰,她所担心的事不只我家多次经历过,几乎所有的农人都经历过。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06,(12)
亲爱的同工同道: 主内平安! 蒙神眷顾和带领及广大同工同道的关爱和呵护,《天风》不断成长。为适应今日中国基督教发展的需要,经全国两会同意、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核准,《天风》于2006年改版为半月刊。《天风》改为半月刊以来,得到广大弟兄姊妹的支持与肯定。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服务广大弟兄姊妹,《天风》编辑部展开此问卷调查,期盼弟兄姊妹把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更好地办好《天风》。  相似文献   

17.
87岁那年,杨绛先生经历丧女之痛没多久,相依相伴的丈夫又离她而去,只剩下她孑然一身。她从至亲离去的打击中挺了过来,落笔为暖,写下《我们仨》的温情篇章。先生在那所简陋的房子里闭门不出,一边埋头写作,一边整理丈夫的手稿和书信,将尘世搁置身外,远离喧嚣和浮躁的纷扰。  相似文献   

18.
今秋时节,我们又去香山访问老年怡乐之家,院长马世英在她的办公室兼卧室和医务室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说,自从《天风》去年8月份刊登了《共享主爱的老年之家》一文后,反响很大,得到众多弟兄姊妹的关爱,不断地有来信或来人。除北京地区有同道慷慨解囊外,还有不少捐献来自外省、市,如广东、上海、内蒙、四川等。也有来老年  相似文献   

19.
爱心的果子     
路平 《天风》1999,(10)
本刊第八期发表《冲进着火的房子救人以后……》一文及《一个紧急呼吁》以后,立即得到各地读者的关怀。许多弟兄姊妹纷纷来电、来信询问黑龙江北安市杨家乡前锋教会的近况,慰问受火灾的丁姊妹家,更牵挂着冲进着火房屋救人而被烧伤的同工、弟兄姊妹们。许多弟兄姊妹送来了爱心的款项,托我  相似文献   

20.
总也忘不了一个故事,是老早老早看书看来的。那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外国小说。对名画《蒙娜丽莎》及其画中的笑做了一个美丽的而且完全合逻辑的解释。那小说写道:蒙娜丽莎的丈夫是位富有的银行家。一天,当丈夫带着她找到达·芬奇请求画家为她画幅肖像画时,达·芬奇深感困难,因为,她那无动于衰的冷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