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2年4月12日《文汇报》刊登了陈翰伯的《关于科学史上的错误观点》一文,引起了关于真理与错误关系问题的讨论。从同年5月起到8月中旬,该报先后发表了余源培的《错误观点是相对真理吗?》(5月15日)、丘权的《如何理解错误和真理的对立》(6月12日)、李宝恒的《真理和错误》(8月17日)等讨论文章和来稿综述(7月31日)。接着,该报又发表了陈翰伯的《真理是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报》1983年5月5日发表的一则关于首都个体户青年座谈反对“向钱看”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重视、深思。《中国青年报》8月9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为“钱”正名》的文章,编者按诜“该文就‘向钱看’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对不对呢?欢迎大家讨论。”之后,“‘向钱看’对不对?”问题的讨论,趋向热烈和深入。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怎样看待“钱”的社会作用?要不要“向钱看”?  相似文献   

3.
《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在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后,课题组收到一些来信,对《提纲》诚恳地提出了意见。为了推进“哲学与文化”问题的探讨,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些来信。欢迎更多的同志以书信或论文等形式,就有关问题广泛发表意见,特别欢迎不同意见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最近一期《文史哲》杂志上开辟了《关于学术研究中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专栏。发表在专栏里的有春龙的《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石书的《谈古典文艺研究中的一种倾向》、王仲荦的《谈隋末农民战争研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郑欣的《坚持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的分析方法》。这里把上述第一篇文章摘要如下:春龙在《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一文中  相似文献   

5.
上海哲学学会在今年4月14日至28日举行了1962年年会。现将年会上有关哲学史方面的讨论情况简介如下:(一)关于孔子哲学思想评价问题年会讨论了严北溟的《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一文。这篇文章曾发表在今年《江海学刊》第3期上,年会之前,他将这篇文章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年会上讨论的是他的修改稿。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日本《朝日新闻》组织的一次关于“产前诊断—选择性人工流产”问题的讨论中读者们的不同观点 ,并表明这些不同观点所涉及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哲学研究》1988年第5、6期上发表了拙文《科学中问题的结构与问题逻辑》,前不久又发表魏发辰先生专题论文《关于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兼与林定夷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2期)。魏发辰先生在文章中不但对我关于“问题”的定义提出了讨论,而且也提出了建立“问题哲学”或“问题论”的任务。就他对我的文章的质疑,本文作些澄清和说明。就他提出应当建立问题学或“问题论”这一任务来说,这是与笔者近十年来的努力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对《说明》的答复《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发表了我整理的一份动态资料:“关于‘国学’研讨中的几个问题”。文章发表后,一同志批评我对他的文章观点的介绍“有明显的误读”,于是在《哲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国学’热讨论的几点说明”(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羊城晚报1985年7月至11月在《求是》版开展 了关于“一切向钱看”问题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 看法综述如下: 一、如何看待“一切向钱看” (一)划清“一切向钱看”与其它的界限 ①要划清“讲实惠”与“一切向钱看”的界限 有的人认为“一切向钱看”就是讲实惠,反对一 切向钱看就是不讲“实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 先,我们讲实惠绝不是片面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 割裂个人实惠同社会实惠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主义的根源》是一篇在苏联哲学界引起激烈争论的文章。这场争论是今年苏联哲学界的一件大事。在苏联,随着对斯大林问题讨论的步步深入,势必涉及“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和根源等问题。学者们就这类问题各抒己见,相互批评,讨论和争论十分活跃。在众多的文章和“圆桌会议”的发言中,齐普科(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自执一家之言。但是,立论新颖不等于立论正确。争论是正常的,正如我国报刊对该文的评论所说:“无论它正确与否,对于活跃气氛,拓宽思想是有一定好处的。”本期同时发表的《全人类利益和阶级利益》、《答齐普科》两篇文章就是直接针对齐普科的。同时发表这三篇译文的目的,是让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苏联哲学界就“斯大林主义”根源问题展开的这场争论的全貌。  相似文献   

11.
本刊于1984年第12期发表了孙凯飞同志的《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一文,提出当代新科技革命“正在引起一场哲学革命”,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辩证法的规律”,“把唯物辩证法规律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讨论文章,并在1985年第4期发表了张华夏同志《论唯物辩证法与一般系统论的关系》一文,作者认为系统论中有五条规律丰富了唯物辩证法,“将唯物辩证法推向一个新阶段”。为了促进这一讨论,本刊设了“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关系问题讨论”专栏,还于同年第9期发表了《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关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综述》,简介了国内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看法。 从哲学界和科技界对系统论与辩证法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情况看,意见还很不一致,而且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现代系统论等横断学科提出的带普遍性的规律是否就是这样的规律?论述系统规律是辩证法规律的同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系统规律是普遍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三大领域之中。那么是否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规律都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等等。这说明,关于系统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问题,还有必要深入展开讨论,以使各种不同看法的同志进一步交换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底,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举行了一次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会,《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了这次会议的部分发言材料,该杂志还准备在以后开辟专栏继续就人的问题发表文章和评论,并准备会同各个科学领域的专家和哲学界的人士举行园桌会议,就人的问题展开一系列专题讨论。在苏联,象这样专门就人的问题举行会议和展开大规模的讨论,这还是不多的。苏联哲学界普遍认为,人的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哲学认识世界的中心问题”。《哲学问题》1980年第7期发表的人的会议发言材料共9篇,它们的题目是:《哲学中的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哲学意义》、《人的完整概念研究》、《批判资产阶级关于人的概念》、《人的问题在现代哲学中的地位》、《问题的综合研究基础》、《个人的才能发展及其预测问题》、《社会-哲学分析和具体科学分析必须统一》和《人类从史前时期向人类史时期过渡和人的发展》。对于苏联各界在这个问题上所发表的见解,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论,陆续予以刊登,仅供我国各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在考虑和讨论时参考。这次发表的是该杂志的编者按和会议上的两个发言。  相似文献   

13.
11月18日至19日,本刊编辑部邀请京、沪和大连一些单位的哲学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共十八人,在京举行“马克思主义认识沦和现代自然科学”小型学术座谈会,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中的认识论问题。 本刊去年第9期发表的曹伯言、周文彬的《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一文,提出了“人工认识主体”的概念,在哲学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今年第4期发  相似文献   

14.
《哲学研究》今年第1期发表了“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被边缘化还是自我放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对话》一文(以下简称《对话》),第4期又推出穆南珂先生论文《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与“现实性”问题》(以下简称《喧嚣与骚动》)。两篇文章论题宏大,言辞尖锐,不论读者是否同意文章作  相似文献   

15.
杜章智同志在今年第一期的《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同时发表《谈谈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含糊的、可疑的概念》两篇文章,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和我商榷的意见。我觉得,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得到正确的研究,从而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引向深入的。但是,我觉得杜章智同志文章之所以值得重  相似文献   

16.
沈有鼎同志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五十年代中期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此后,不时修订,屡出新解。今年春,乃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近期内即可见书。《墨经》因讹脱错简太多,是最难读的一种先秦古籍。沈有鼎同志诂解《墨经》中有关逻辑学的文字,纠正了过去注释家的不少错误,终于使这些文字可以读懂、讲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7.
认识定义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面临着许多应当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几年来,我国学术界的很多同志在探索和研究这些新的课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分歧意见。在讨论中,有同志认为:传统的认识论把认识过程归结为反映过程,“实在太简单、太含糊、太决定化了”,它失去了对认识过程的辩证的生动的理解。因此,对反映论“要重新研究”。本期发表的王振武同志的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作者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它“是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的引申”;“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所以,认识应由反映进到选择。 上述看法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很值得研究和讨论清楚。例如,怎样看待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思想?“反映”概念是否排斥了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能否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等等。为了促进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从本期起开辟“关于认识是不是反映的讨论”专栏,希望大家给予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19.
“检验实践的标准”是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中提出的一个问题。1980年至1981年,全国各报刊展开过讨论。1988年以来,随着人们对改革实践的反思和生产力标准讨论的深入,这个问题被重新提出,并展开讨论。下面就两次讨论作一综述。一、“检验实践”的含义有五种理解:(1)实践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只有成功失败之分,没有正、误之别,“检验实践”就是检验实践的成功与否。(2)人类实践活动同人的其他主客观活动一样,在其性质上都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检验实践”必然涵括着检验实践的正确与错误。(3)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有所谓事实与价值之分。对实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有关“人文精神”的一场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已成为不少杂志议论的热点。 这场讨论最早是由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发表的《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引起的。随后《读书》、《文汇报》、《东方》、《传统与现代》等杂志很快作出了反映,刊登相同的讨论或评论文章,把人文精神的“追思”推向了一个高潮。现将讨论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概述如下。 (一)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张汝伦等人认为,当今社会的急剧世俗化,急功近利的拜金主义,以及普遍价值的失范和原有意识形态下的理想与信仰的丧失,不仅造成了人文学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