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1934年,萨特写出他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论自我的超越性》,这是他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心得。萨特沉醉于现象学的思路,这可以追溯到他的巴黎高师同学阿兰·德龙在咖啡馆里对萨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是现象学家,你就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而且这就是哲学”。据波伏娃回忆,听到这话,萨特激动得脸色都发白了。(列维,第184页)从此,在现象学的道路上,萨特一发而不可收,1935年,写《论想象》;1937年,《论心理》;1939年,《情感现象学理论纲要》;1943年,《存在与虚无》。所有这些现象学性质的著作,在思路上是一脉相传的,都可以追溯到《论自我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反科学的人的价值论。从他的小说《恶心》(《La Nausée》又译《厌恶》,1938年发表,是萨特初期的文学创作。但它反映了三十年代作者体验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思考,是理解萨特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及其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资料)中,我们可以窥察其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Ю.В.玛姆列夫是作家、哲学家、俄罗斯文学史家。他被迫离俄侨居时,正值现今所谓“停滞时期”,称为“萧条时期”可能更为恰当。在美国的大学里工作,生活本可安逸舒适,但他再次移居,离美赴欧。1986年以后他有三种文集在祖国问世:《慰藉我心》、《虛无之声》、《永恒之舍》。他还在1991年《和谐》杂志上发表了长篇小说《莫斯科弃子开局术》。他待出版的有哲学文集《存在的命运》。这位侨民的存在之命运正是玛姆列夫答本刊访谈的第一个题目。在《存在的命运》一书中,玛姆列夫试图寻找东西方思想的综合方式,用印度形而上学至为深刻的大彻大悟充实欧洲思想、这是访谈的第二个题目。对玛姆列夫的看法,本编辑部并不尽以为然。他有些看法会令人感觉古怪、乖戾,出人意外。但是一位俄侨对异域生活的看法,对西方思想发展的评价无疑会引起我国读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陈华文 《学海》2014,(4):90-96
文学与政治向来关系复杂,因而如何阅读一位以政治思想闻名之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就更显麻烦。曾任佛罗伦萨外交事务官的马基雅维利以两部政治著述斐然史上,同时他的戏剧《曼陀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赢得了名声,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审视关于《曼陀罗》的诸种解释进路,梳理并批判了据其政治背景进行隐喻式解读与据其政治作品进行印证式解读这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强调文学作品作为独立文本的重要意义,唯此方能揭橥作者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哲学蕴义。  相似文献   

5.
《影象论》(L′imagination)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本哲学著作,于1936年出版。在该书中,作者从“影象”问题入手,通过分析近、现代一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影象与事物、影象与知觉、影象与思维等关系的论述,提出并阐述了两种存在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为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进一步阐明其存在主义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张,萨特的《关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不仅独特地描写了反犹者与犹太人二者的心理特征,更体现了萨特利用心理分析法来澄清二者特征的心理结构。虽然人们通常认为精神分析法不是萨特完全接受的方式,但是萨特感觉这对于他来说是能揭开关于反犹者和非真正犹太人之间糟糕的信任之谜的唯一可用装置。非真正犹太人只是想证成他们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存在。同样重要的还有法农在其《黑皮肤,白面具》中对精神分析法的使用。法农步萨特后尘,也描写了殖民主义的心理结构以及被殖民者和殖民者之间的糟糕信任,目的是在解放一种文化之前先解放被殖民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1905年5月22日我生于柏林一个中等阶级家庭。我就读于蒙森中等人文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学习法语和文学,学习德国文学和作文,学习算术和历史。在中学读柏拉图著作,我很受感动。在课外时间,我读了很多文学,包括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著作,读过易卜生的关于皇帝朱连的一出戏剧,通过这一戏剧,我才知道(当时并不晓得)些拿破仑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曾亚 《学海》1990,(Z1)
我和周钧韬同志于1976年结识,1979年,我俩又都调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他在哲学所,我在文学所。那时,他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出版了《美与生活》,颇受好评。1982年,他转到文学所。他研究《金瓶梅》是到文学所后开始的。1987年,出版了专著  相似文献   

9.
萨特并没有提供出一个系统的美学体系,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考察上,这与海德格尔是一样的。不过,萨特的艺术论以自由为其哲学支点,自由又是人的存在,因而他的艺术美学是一种主体性美学。海德格尔的艺术论以真理为其哲学支点,真理则是作为超越于人而又为人所守护的  相似文献   

10.
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一种在国内和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那里常见的看法,认为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本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特别是《资本论》中)则陷入了普遍主义,取消了人(个人)的地位。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表面的。在我看来,马克思早期和后期没有根本的改变,一直是以人作为他研究的中心,马克思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学,这一点最集中地体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资本论》与他的早期手稿一样,是“经济学—哲学”著作〔1〕。所以,正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都是哲学著作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真正…  相似文献   

12.
红炉白雪     
佛法的缘份真是不可思议,有些人虽然从未见过面,却结下深厚的法缘,我与印顺法师就是这样。出家后不久,便接受师父的指导开始学习佛法,而最先系统阅读的书竟是印师的《中观分论》与《中观论颂讲记》。从那时开始,便一直不断地拜读印师的著作,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印师以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的说理,带着深深的宗教感情的笔调引导我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佛法的世界。他以菩萨的悲心,提出契理契机的“入问佛教”,使我明白身为佛子的重任与义务。无论是阅读《妙云集》,还是阅读那些装帧精美黑色封皮的专著,如《中国禅宗史》、《初…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学界,萨特不能算是被冷落的人。可是在中国学人眼中,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195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者的“第一个萨特”)被解读的;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忽略了已经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萨特”,特别是忽略了他的《辩证理性批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总是声称自己的人学是一种结构的历史的辩  相似文献   

14.
这部著作,是作者于1935—1936年冬季学期以《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为题在夫赖堡大学所作演讲的原稿。其最重要的一部分阐述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纯理智的一切基本原则的体系”的学说,并继续发挥了在《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一中中所提出的思想内容。他的解释的出发点是:康德哲学第一次使整个近代思想与存在迸入阐明和洞见一种论证,其发挥则开辟了走上解决关于物的存在特性的历史问题的途径的可能性。作者说明,康德思  相似文献   

15.
福柯一位毛主义者曾对我说:“我很容易理解萨特支持我们的意图,我了解他的政治目标和政治活动,我也部分地理解你的立场,因为你经常关心限制的问题。但德勒泽却是个谜。”听到这些话,我吃了一惊,因为你的立场我似乎向来是非常清楚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阵子我有个理想,想把儿子的言行集结出版,如同孔子的门徒记下来的《论语》,书名就叫做《子曰》,差不多也可以给大人做教材。这个想法萌发是因为一件小事。一个朋友问我儿子今年几岁,他答五岁。朋友逗他,那你爸爸今年几岁?他答也是五岁。朋友问这是为什么?他说:"他是我爸爸啊。"当时我就愣在那里。那时他的表达能力还欠缺,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我当爸爸五年,自然和他同岁。  相似文献   

17.
自"五四"期间伊始,毛泽东就开始在各类读物上接触到《共产党宣言》的"碎片",直至1920年在北京首次阅读了全译版,之后阅读了上百次。纵观毛泽东的《共产党宣言》阅读史能够发现,从对这一经典著作不同版本的精心阅读历程中,毛泽东解读和吸纳的思想理论主要包括五个维度:阶级斗争理论,阶级分析方法,独立、个性与自由的思想,改造世界的思想以及理论体系建构的历史性。毛泽东阅读《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及对其中思想理论的科学解读与积极吸收,给予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践行者的重大启迪是:研读经典文献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路径,结合现实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必经通道,而超越具体论断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与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的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的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的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的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的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的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的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20.
慕尼黑布拉赫哲学高等学校(天主教创办的)教授德·弗里斯神甫,在1937年出版了他的认识论教程,其题目是:《思维与存在·一种认识论》(德文本);同年,他又出版了拉丁文节译本,名为《教学课程批判》。之后,特别是在1953年和1954年他的这本第一部著作被译成西班牙文和《教学课程批判》再版之后,他不断地从事这项工作。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法文译本是根据他(尚未出版的)完全修订了的德文原文译出的。正确地说,虽然版本是崭新的,但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