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在学习各阶段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慢性埋植技术以电生理学结合行为学的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_3区锥体细胞在明暗辨别反应的建立、巩固、消退和再建立的连续过程中,突触效应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条件反应的建立过程中,产生突触效应长时程增强(LTP);在条件反应的巩固过程中,LTP继续保持;在条件反应的消退过程中,LTP消退;在条件反应的再建立过程中,再次产生LTP。而这种习得性LTP的发展和变化超前于习得性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这是在同一动物身上实现了以往多项工作的连贯性观察,表明在动物学习活动的连贯的迅速改变的各个阶段,海马CA_3区有相应的对条件性行为有制约作用的习得性LTP的发生和改变。它为论证习得性LTP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之一,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发展阶段的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对新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慢性实验条件下观察到大鼠由学习训练所产生的海马CA_3区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它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新学习任务的习得有不同的作用:(1)在它的形成阶段及巩固阶段对新学习均有易化作用,虽然两个阶段突触效应增强的程度都处于相同的高水平,但后者的易化作用相对要大些,提示这两个发展阶段突触的可塑性变化是有差异的;还有,新学习任务的训练并没有引起突触效应的进一步增强,表明突触效应的长时程增强有“饱和”现象。(2)在它消退后,对新学习任务的习得没有影响。上述结果提示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同,可从突触机制上影响学习的效果,并进一步证明习得性长时程突触增强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在视、听觉与味、嗅觉这些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海马的作用。发现电刺激海马显著地阻抑了兔以声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但对以气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的建立则无明显的影响;电损毁海马对大鼠建立以灯光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防御反应有明显的障碍作用,可是对建立以甜味为条件信号的条件性味觉厌恶反应却无明显的影响;还有,电损毁海马对大鼠上述的两种条件反应的保持均无明显的影响。这表明海马在不同感觉的记忆活动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对味、嗅觉的记忆海马的参与是不重要的,而在视、听觉记忆形成的早期阶段,海马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从系统发生及个体发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上述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可能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我室的系列工作表明,大鼠在条件性行为的建立中,海马齿状回、CA_3、CA_1区均出现LTP样变化,并将之称为习得性LTP(Learning-de-pendent LTP),而且发现每次训练作业后突触效应的增强,经一段时间(4小时)后就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查大鼠分辨学习中海马齿状回(DG)和CA_3区突触效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探讨同一学习中海马不同区突触可塑性变化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论证习得性长时程增强(LTP)是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基础。发现:(1)穿通纤维的单个刺激可在DG和CA_3同时记录到潜伏期、峰值和波形各异的群体峰电位(PS);在一定范围内PS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但DG的PS增大程度比CA_3的小;据此,检测刺激的强度应选在该范围内。(2)随着行为训练,DG和CA_3区的突触传递同时产生LTP,两者LTP的发展是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S峰值同时达到最高水平,且先于分辨反应达学会标准,首次表明在同一学习中大鼠海马的DG和CA_3的习得性LTP是同时产生的。本研究还表明,在慢性实验下同时记录和分析行为学习中海马两个区突触效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是可能的,这给从神经环路角度研究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李欢欢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3,35(4):563-567
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是一种新发现的脑特异性蛋白质。它分布在多个脑区,特别在对学习记忆至关重要的脑区海马。该物质自发现以来,许多学者对其生物学作用,特别是与学习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研究表明NG参与了在学习记忆功能中起核心作用的脑内几种蛋白信号传导途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等突触可塑性机制。NG基因敲除后,动物出现学习记忆能力缺陷。因而它可能涉及学习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相似文献   

7.
鸟类神经系统的长时程增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揭示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已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用不同实验动物。LTP(long-term potentiation)是一种研究学习记忆突触基础的主要模型,其代表突触功能的可塑性。以往对LTP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哺乳动物,但由于鸟类在生物进化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及特有的学习记忆能力,因此通过某些鸟类行为模型将有利于对LTP特性及其与学习记忆相关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慢性埋植技术以电生理学结合行为学的方法,在大鼠条件性饮水反应的建立中,于每实验日训练开始前给海马CA_3区微量注射NMDA受体拮颃剂2-amino-5-phosphonovalerate(APV),观察它对海马CA_s区突触效应及与之相关的条件性行为反应的影响。发现注射APV后对CA_3区突触效应的习得性长时程增强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性影响,相应地条件性饮水反应的建立也受到显著的抑制,提示NMDA受体参与习得性LTP的产主。  相似文献   

9.
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应激所致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研究是目前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对于参与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神经递质研究从5-HT、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范畴,逐渐发展到关注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所产生的兴奋性递质,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相应受体NMDAR可能在应激性行为效应的中枢机制中的作用。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NMDAR是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在兴奋性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和脑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应激能导致动物的与行为密切相关脑区如杏仁核,海马的兴奋性氨基酸及NMDAR数量增多,活性增高。突触间隙增多的兴奋性氨基酸与NMDAR结合后,通过激活NMDAR促进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释放,共同产生的兴奋毒性作用引起上述脑区的神经元细胞缺失和变性;或干扰其他中枢神经递质在动物行为的脑内奖赏机制中的正常功能;或通过持续激活NMDAR,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损害其信号传导途径下游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使其底物蛋白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作用发生改变,影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导致动物出现相应的行为障碍。应激前给动物的上述脑区注射NMDAR阻滞剂,可以减轻动物的应激性焦虑和抑郁行为。而NMDAR依赖性LTP下游途径的新信号分子,神经颗粒素,参与了脑内多种蛋白信号传导,可能是应激性行为效应的另一重要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记忆再巩固理论的提取消退范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和颇有前景的消除不良记忆的方法。本研究将预期错误(Prediction Error, PE)应用于提取消退范式中, 采用多感官复合刺激模型(声音 + 图片)作为条件刺激, 以皮电反应作为恐惧反应指标, 考察在提取阶段不同的预期错误设置(无PE、单个负性PE、单个正性PE和多重PE)对条件性恐惧记忆提取消退效果有何差异。结果表明:无PE组和多重PE组出现了恐惧的自发恢复和重建效应, 而负性PE组和正性PE组均没有出现恐惧的自发恢复和重建效应。说明了在对复合恐惧记忆进行提取消退时, 提取阶段适当的PE才能使记忆进入再巩固过程, 随后传统消退达到抑制恐惧返回效果, 提取阶段没有PE或PE量过多都不能达到恐惧消退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心理咨询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旨在加深对心理咨询含义的理解。首先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做了探讨,进一步分析了心理咨询助人的含义,分别从心理咨询助人的基础,助人的方式,助人的目标做了阐释。最后探讨了咨询师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对心理咨询可能产生的影响。心理咨询是心灵层面的沟通,通过体验关怀,达到来访者的心灵成长。咨询师对心理咨询的本质理解以及不同的咨询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对心理咨询起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系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潜(365~427)之作,是中国文学中描绘理想完美境界的最著名的作品。中国人的想象对它如此神驰心往,以至于桃花源的名字几乎已成为理想国本身的代名词。这篇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序和一首诗。二者均讲述了桃花源被发现和消失的故事。不过,或许是由于那篇散文具有更加实实在在的感染力吧,当中国人想到理想国时,更会马上想起它。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Kongzi's religious ethics suggests an altern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ght and the good, in which neither takes clear precedence in terms of being more foundational for ethics. The religious underpinnings of Kongz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ay a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an ("Heaven") and the Way. It is shown that following the Way is defined primarily by the extent to which one's actions express certain virtues, and not whether one's act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best overall outcome or whether they are inherently right irrespective of consequences. It is then argued that the Way is seen as constitutive of both the right and the good, and that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right and the goo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virtue ethics, religious ethic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