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波罗神形象发展经历了"自然之神"等三个阶段,代表"光明"与"预言"之神形象的阿波罗才真正显示了"日神"风貌;现存的阿波罗神像中以梵蒂冈博物馆贝尔韦德里宫的阿波罗像最为优美;而米开朗基罗所绘《最后的审判》中的耶稣基督形象,是对此神像形态的原样借用;梵蒂冈艺术中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这种关联,向我们揭示了古希腊文明在基督宗教中的保存与演变,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艺术与神学、人性与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泗州水母传奇源于上古巫支祁神话,"禹伏巫支祁"始见于古本《山海经》,经唐人传奇之增饰,后世流传甚广,宋元以来演绎为"僧伽锁水母"这样富有宗教色彩的民间传说。上古神话和中世以来宗教文学中的水母,皆是以被镇压者的反叛形象出现,至于现代神话剧《虹桥赠珠》等水母新神话的出现,完成了水母从水妖到水神的形象新塑造。明清以来的水母传奇,经由文人参与的艺术创作和民间戏曲传唱的造神运动,增事踵华而为淮神水母娘娘,成为多情、正义和慈善的东方女仙的代表,立庙加以祭祀和崇拜,形成了富有江淮地方特色的水母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期出现的金星神为男性形象,最迟在唐中期,受祆教、密宗与星占术的交融影响,出现了金星神女性形象,并影响了佛教与道教对金星神形象的塑造。但是由于宋代之后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愈加明显,占卜与禳灾的形式更加日常化、多样化,以及小说、戏曲中出现的金星神主要为男性,故造成了百姓认知中的金星神主要是男性形象,仅在宗教文献与艺术中还保留着部分女性形象。孙海桥,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小说《封神演义》中所载的火神为考察点,将其形象与文献和考古发掘中出现之祆神相比较,证明了小说中之火神与文献记载之祆神在形象、姓名和文化意义方面十分相似。因此佐证了陈垣先生的结论,宋元以后祆神与中国火神信仰已经融合。本文还引用佛经记载,解决了为何唐宋典籍均将祆神比附与摩醯首罗之疑问。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2009,(3):61-61
詹石窗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由于生活的需要,有关城隍神信仰的经典应运而生。《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就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关于城隍神信仰的经典。通过《城隍经》的种种描述可知,城隍神在道教中乃是“劝善消灾集福”的思想象征,这种思想象征既是道教劝善文化传统的自然延续,也是社会道德需求的具体表现。由于城隍神信仰深植人心,道教通过特有的艺术表征方式,塑造了“赏善罚恶”的城隍神形象,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翟奎凤 《现代哲学》2016,(5):115-120
《春秋繁露》中的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作为祭祀对象的神(鬼神)、作为变化之道的神(化神)和作为生命主体的神(心神)。在董仲舒天人同构的观念下,天是最大的神,天子祭天有着绝对的神圣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懈怠荒废。通过祭祀,可以见到平常见不到的神。作为君主还要尊神、贵神,这里所说的神是讲最高统治者的修养,是化道之神,无形无象无声,是形而上的整体的一,它能主宰形下世界的变化。《春秋繁露》还讨论心神之义,认为只有平意、静神才能养气长生,这种虚静体神聚精的思想受到道家的一定影响。在董子看来,养生与治国是一个道理,身为国,心为君,这种身体政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董子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与天之春夏秋冬相应,是天道自然,只可顺调无滞,不可制止。  相似文献   

7.
宗教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别,不能套用一般的文学标准判释。虚云一生诗偈颇多,其直接关乎峨眉山者分别是《峨眉访真应老人》、《峨眉山怪石栖云》、《赠峨眉山妙道师》、《峨眉山顶白龙池》、《题峨眉金顶舍身崖睹光》五题九首。以宗教立场臆释,它们均是虚云阐教、弘教之作,含有很深的佛理禅意。由此推开,在释读虚云诗偈时不能仅就文学层面着眼,而更应在宗教意蕴上多做功夫。  相似文献   

8.
说到钟的来源,可谓历史悠久,然而在古代士人的心目中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钟声,是历史化、情思化、艺术化的钟声意象。诗人在金声玉振的天籁神赐中一次次感受和倾诉着思古幽情,一次次与钟声共鸣而进入审美的谛听。“钟,音之君也。”(《淮南子·本经训》)古人对钟声的推崇,使它的作用更神圣、更广泛。“钟声是艺术的,愉神的,代表着人类对神的诉说,也传答着神的‘言语’,所以远古钟声用于宗教祭祀。”古人在神圣庄严的钟鼓声中许下了心中美好的愿望,唐太宗有诗道:“羽旄飞驰道,钟鼓振岩廊。”(《正日临朝》)这是庄严的政治意识的流露,而真正进入古…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10.
陈桐生 《现代哲学》2022,(2):117-124
殷商人认为祖宗神对下界子孙兼具赐福、降祸的两面性;西周人由于受到《尚书·金縢》所载周公祷告三王之辞的影响,认为祖宗神对子孙只能赐福而不应该降祸。在春秋民为神主、天远人近的进步思想背景下,孔子对祖宗神现象进行了全新解读:鬼神只是人死之后漂浮的魂气;所谓祖宗神赐福是指孝子通过祭祖修养而达到内孝外顺的道德完备境界;祭祀祖宗神不是为了求福避祸,而是出于孝子的宗法血亲情感,表达孝子报本返始、孝亲尊祖之情;“敬鬼神而远之”是对待祖宗神的明智态度。孔子对祖宗神思想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商周以来祭祀祖宗神的价值取向,使祭祀祖宗神由避祸求福的宗教祈求转换成以孝亲为起点的伦理道德修炼。  相似文献   

11.
《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山神女故事,二千多年来在我国民间传诵不衰;巫山神女形象,既作为艺术形象,也作为宗教形象,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生活中去,成为人们藉以表达其艺术情感、宗教信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象。然而当今诸多注家对巫山女神故事的诠释往往不尽然、鉴此,本文以历史文献为依据,探讨巫山神女故事的起源、演变(尤其是在道教中的演变)及其流传,着重阐析了巫山神女的宗教形象,庶几有助于人们对巫山神女这一传统的文化意象有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师公是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组织者,他们游走于庙宇、家宅与田野,开展祭祀活动,对地方民俗文化的形塑产生重要影响。民间傩坛包含多宗教文化元素,祭祀对象以宗法性传统宗教和道教为主,仪式建构依托道教斋醮科仪与宗法性传统宗教祭祀礼仪,在中原傩文化的基础上又嵌入藏族传统宗教及其傩文化元素,傩坛中的黑神则是藏传佛教阎摩护法与六臂大黑天护法。甘肃中部地区民间傩坛的师公与傩仪,成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国宗教文化多元通和特质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14.
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原本是牧民之称号,“戎”是农耕民之称号。“羌”是牛羊崇拜和信仰的组合体,代表了羌人对牛羊神灵的自然崇拜。羌族宗教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是多神崇拜。羌绣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为常用的题材,是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在手工艺术上的反映,表达了羌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崇敬心情。 赵晓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所有民族中都存在一种作为运动和宗教祭祀的橡胶球赛。这种球赛的祭祀功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人以及他们在墨西哥湾的近邻中十分重要。本论文对比论述古典时期的玛雅和韦拉克鲁斯地区的一些很可能与球赛相关的宗教活动。论述的重点是跟球赛相关的一种雕刻器物——"轭"——它在两个文化区域的共同点、它作为重要身份地位的标记和它的宗教形象的来源。论文还讨论两个不同文化区域在轭"的材料选用以及宗教形象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区别,以明确各自文化是如何把球赛当作一项最基本的宗教祭祀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6.
黑天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最为重要的化身之一,本文结合印度古代宗教文学经典,考察并分析黑天形象的起源、嬗变及其宗教文化意蕴。黑天形象经历了从阿修罗部族首领到英雄神,再到至高人格神的复杂嬗变。一方面,黑天是人性的神格化、抽象化、崇高化;另一方面,他又是神性的人格化、具像化、世俗化。这既体现了印度古代土著文化与外来雅利安文化的融合,又揭示了印度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独特性:宗教并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虚无的崇高,而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孙立涛 《管子学刊》2014,(1):97-104
《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诗》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祭祀传统,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形成一系列包括郊社制度、宗庙制度在内的祭祀制度。《礼记》称:“?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  相似文献   

19.
"诗可以兴"作为人类"轴心时代"所创造的诗学范式,与西方人类学批评存在巨大的差异,奠定了中国诗学的人类性探索的基础。"兴"的本义是祭祀礼仪,孔子首次提出"诗可以兴"这个诗学命题,是将《诗经》的功能与祭祀作用相提并论,不是在宗教的迷狂中而是从对祖先的崇拜中寻求精神文化原型;"兴"的内在意义就是"复礼",精神文化原型不是回归到人的原始自由状态,而是呼唤人的理性精神的勃发;"兴"在形式上"托物于事","草木鸟兽"等自然物象作为精神文化原型的外在形式,不是泯灭人的情感成为精神考古,而是在与人的情感的会通中形成的,具有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古代神话、信史为主要依据,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扶桑太阳"神话中,探寻"桑"与"凤凰"(太阳鸟)"太阳"之间的关联,推演出桑的日神形象;在"帝女桑"神话中,通过分析"帝女"与"鸟"的共同特征,"鸟"与"雨"的同构关系及女性在祈雨仪式中的性别优势得出桑乃云雨女神的结论。桑的"太阳之神"和"云雨之神"的双重身份并不矛盾,共同指向桑的生命力。从神话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桑的生殖力与原始宗教祭祀互渗:桑与"请子",桑与两性交媾的巫术机理多有联系,而它自身具有的生殖意味亦与土地崇拜、社林崇拜等原始宗教祭祀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