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念珠菌、解脲脲原体、沙眼衣原体等.结合临床检测及文献报道,发现年轻女性盆腔炎解脲脲原体感染率较高,是盆腔炎的高发人群.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情况相当严重.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原生物检测,对于预防和有效治疗盆腔炎感染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解脲支原体(Uu)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寄生于人的泌尿生殖道,当超过一定含量时才出现感染症状,也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妊娠并发症等.Uu各型别与致病性以及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关系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众多研究表明,不同亚群和(或)基因型有不同的致病性.单纯解脲支原体感染是否会引起女性非淋菌性尿道炎( NGU),其致病性是否与解脲支原体生物群和血清型相关,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Uu能引起输卵管性不孕,且与抗精子抗体产生有关;通过破坏精子形态和功能、降低精子密度或免疫机制致男性不育.提示对于不孕不育患者要应用新技术分型定量检测Uu,严格在循证医学指导下实现个体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解脲支原体,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一种介于细胞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病原体。由于对其致病性认识不清,临床上对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检测阳性的女性,存在不规范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导致其耐药性日趋严量,因此对解脲支原体致病性和治疗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简要讨论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解脲支原体,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一种介于细胞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病原体.由于对其致病性认识不清,临床上对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检测阳性的女性,存在不规范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导致其耐药性日趋严重,因此对解脲支原体致病性和治疗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简要讨论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cumUU)是一种处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被认为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且有致病作用的病原体,可通过性交传播。但因许多正常女性阴道内可检测出UU,且其中一部分人无性生活史或亦无任何症状,即并非都具有致病性。临床检查到UU,并不能确定是寄生状态还是感染状态,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UU致病性认识发展的矛盾运动,发现UU致病力受血清型、浓度、宿主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是一种处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被认为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且有致病作用的病原体,可通过性交传播.但因许多正常女性阴道内可检测出UU,且其中一部分人无性生活史或亦无任何症状,即并非都具有致病性.临床检查到UU,并不能确定是寄生状态还是感染状态,给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UU致病性认识发展的矛盾运动,发现UU致病力受血清型、浓度、宿主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BD)病因不明,微生物异常包括肠道微生态紊乱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能是其发病和反复发作的重要触发因素。研究发现缓解期IBD的复发常常由一些肠道感染因素诱发,因此在活动期的患者中经常可以发现肠道病原微生物的重叠感染,另一方面由于IBD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皮质激素等药物,本身机会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例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巨细胞病毒等,造成了病情的加重以及治疗困难。本文就IBD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的遗留病变,主要改变是组织破坏、广泛粘连、增生及瘢痕形成等^[1],令患者承受身心痛苦。经典的治疗方案很少强调对患者行为和心理的干预。而这些患者由于疾病不适的反复发作、病程延绵难愈,出现了一些心身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  相似文献   

10.
2009年贵阳市住院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贵阳地区2009年4月~9月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从住院的82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采集部分伴有重症倾向的244例患儿的肛试子和咽试子标本进行RT-PCR技术检测,并进行临床观察。218例检测到肠道病毒,占89.34%,其中138例为EV71,占63.30%。72例为CA16,占33.02%,两者之比1.92:1。不同年龄组的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病例EV71感染明显高于轻症病例,两者在临床特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贵阳市住院儿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EV71和CA16;1岁~3岁的患儿EV71感染明显高于CA16,EV71比CA16更易引重症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与轻症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支原体感染与不孕及输卵管妊娠有关,并可导致多种不良妊娠结局。泌尿生殖道支原体阳性并不能确诊为性病,也不一定需要治疗。具有致病性,是支原体感染需要治疗的重要条件。目前对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 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应用WHONET5.3软件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检出的1749株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院内感染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检出率61.8%,革兰阳性菌的检出率33%,真菌检出率为5.2%。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属的ESBLs阳性率分别为34.4%和48.9%,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0.8%和36.4%。大多数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多重耐药性。由此可见,由于临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不断变迁且其耐药性逐渐上升,应加强耐药性监测及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耐药性播散。  相似文献   

14.
细菌鉴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方法、新技术在细菌鉴定中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鉴定水平。细菌鉴定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发我们探索系统化细菌鉴定的新方法,并带给我们对认识事物、看待问题、进行科学思维、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继发性感染是导致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高病死率最重要的因素。继发感染的微生物多为革兰阴性菌。选用抗菌药物需兼顾病原菌敏感性及抗菌药物穿透血胰屏障能力,合理选择用药方式;对于CT证实有胰腺坏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氟康唑可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纳米细菌与冠心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新发现的纳米细菌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细菌,其直径为几十至几百纳米.与其它细菌不同,它们是一种生长繁殖缓慢,能通过普通滤菌器(0.2um),吴有生物矿化作用和一定抗辐射能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球形细菌.它们最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是可以在生理状态的钙、磷浓度下分泌主要由羟磷石灰碳酸盐构成的保护性外壳.因此,它们被认为与机体内病理性钙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可能是冠心病的一种感染性致病源.抗纳米细菌治疗的临床实验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医学革命与理论思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第三次医学革命是指我们站在传染病世界危机的边缘上,各国无一幸免。传染病仍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位死亡原因。来自首次感染和重复感染的威胁是抗生素耐药菌惊人的增长。现在理论思维已从机遇思维转向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18.
儿科病房抗生素耐药情况调查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儿科病房送检标本中优势细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率,272株优势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占69.5%,其主要原因是儿科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成人,且较多的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析儿科抗生素应用现状及危害,并提出抗生素滥用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肠黏膜屏障损伤是严重创伤、感染、手术、休克时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造成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肠源性感染,甚至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等。因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认识与防治尤为重要,积极纠正肠屏障功能障碍将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面对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分别从四个方面讨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即首先是人类如何对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第二是人类如何对待抗菌药物,第三是人类如何认识细菌耐药性,第四是临床医师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及遏制细菌耐药性。笔者提出“六化”,即做到用药适应证规范化,做到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常规化,提倡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治疗选药合理化,逐步做到推广病原菌耐药性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化,强调抗感染治疗用药方案个体化,评价疗效制度日常化。它是追求抗感染疗效最佳化,遏制病原菌耐药性有效化,力争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最小化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