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2.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3.
刘蔚 《学海》2002,(3):157-160
储光羲是盛唐著名诗人 ,其生前身后都曾获得极高评价。与他同时的殷认为储与王维、王昌龄堪称开元诗坛的代表人物 ① ;稍后的顾况在《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中说 :储与常建、王昌龄等人“皆当时之秀” ,而储之“声价隐隐躏轹诸子”② ;宋代苏辙《栾城遗言》认为储光羲成就超过王维 ,“高处似陶渊明 ,平处似王摩诘”③ ;清代王夫之尤其推崇储之五古成就 ,指出他与韦应物已同臻圣境 ,“唐以下人更无伦匹”④ 。但是 ,这样一位重要的诗人并未引起目前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有关储光羲的文章较少 ,且或考订其生平 ,或侧重研究其较有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相似文献   

4.
刘岳松先生以教授级高工的身份在《科学与无神论》2003年第5期上公开为伪科学“正”了一次“名”。全文四段:首段认为“科学与伪科学”难以界定;次段认为伪科学与反科学性质不同;三段说:“批判伪科学弊多利少”:收尾认为邪教是反科学不是伪科学。怕人误会,又明白地说他并不提倡伪科学,只是要我们给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伪科学存在以供疏导参与争鸣。言简意赅,主旨明确:为存在的伪科学摆好。  相似文献   

5.
为情而造文     
古人说:“文章之作,在乎情性。”一篇文章,若欲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就要讲究“情性”,做到以情夺人,以情取胜。如果寡情淡味,无论写什么内容,也将是苍白之作,无法吸引读者、征服读者。写文章所以要强调“情性”,是由文章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性的或论述性的,都是为了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少好文章使人读后先是感情激动,然后引起深入的思考,进而受到教育。法国作家狄德罗说:“如果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由此可见,“为情而造文”是写好文章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6.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在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不朽于世的文章。要作传世之文,没有超众的才华当然是不行的,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应有一颗纯洁、高尚、正直、忠贞的心,有可贵的思想感情。“感而有思,思而积,积而满,满而作。”激情满怀,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清人袁枚《答蕺园论诗书》云:“先有寸心,后有千古”。“千古文章,传真  相似文献   

7.
写文章,正确认识个性、题材、气势三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题材,有重大和一般之分。所谓“金戈铁马”,便属于重大题材;所谓“吹箫踏月”,则属于一般题材。重大题材和一般题材,其本身所蕴含的气势,有大小之分,强弱之别。不同的题材,对不同的作家往往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而不同的作家,又往往要选择那些能够表现他个性气质的题材。刘白羽最感兴趣的是硝烟迷漫的战斗生活,唱出来的是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哲学史上,主张天赋观念说(inéisme,或译为天赋论)的思想体系大致有五种类型:第一,“回忆型”,把认识看成是对天赋观念(理念)的回忆;第二,“逻辑型”,主张认识是天赋观念的逻辑展开;第三,“能力型”,认为天赋观念是人天生具有的认识能力或禀赋或倾向;第四,“工具型”,认为理性思维是物质实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天赋的认识工具;第五,“形式型”或“范畴型”,即提出认识是把感官材料或感性知识纳入天赋的形式或范畴中。 根据笛卡尔的主要哲学著作和一部分有关哲学的书信,我们认为他的天赋观念说的涵义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  相似文献   

9.
在文章中,“中心思想”亦称“主题”,是个充满活力的重要概念,传统的文章理论中谓之“意”或“主脑”。《东坡文谈录》说:“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1.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初学写作者往往有这样一种想法:自己之所以写不出好文章,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的方法技巧,因而总想让老师传授一些写作“诀窍”。相反,写过一些文章的人,有的认为“文无定法”,对写作的方法技巧不屑一顾,甚至把方法技巧看作是束缚写作的“条条框框”。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写文章要讲究方法、技巧,也有规律可寻,但是没有秘方绝技。金代王若虚正确地阐明了这一问题。他在《文辨》中说:  相似文献   

13.
《易》学中的“光一气学说”,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两大要素是“光”和“气”,是从属于“太极学”的重要内容,是它的基础学说,也是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学说还包括许多门类的原理或观念。如“阴阳说”、“参天两地说”、“五运六气说”、“时候说”、“虚实说”等,均在古代科技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以下拟就这问题略作概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谈谈写文章     
一、“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在他的名作《典论·论文》里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个话一直传诵丁一千多年。对不对呢?不能简单地说它对,也不能简单地说它不对。首先要问,什么文章?的确有不少文章,称得起是关系到国家盛哀的大业,的确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不朽的盛事。然而,并非所有的文章都这样。那些骈四俪六,“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寄”的文字游戏,那些内容空洞,无病呻吟,“嘲风雪,弄花草”的陈词滥调,那些专为应付科考,东拼西凑,言不由衷,一个模子扣出来  相似文献   

15.
<正> 对于《周易》的“易”字,各家解说不一:《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韩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礼记·祭义》以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些解说,都说出了“易”含阴阳转变化生的哲理。至于分歧之处,一是说“易”是“不易也”,即变易之道和贞正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是秘书说:“日月为易”。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在某家报纸上刊载了一篇谈“比喻的科学性”的文章,认为“象吸铁石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比喻不符合科学。其理由是:“吸铁石”只对钢、铁之类的金属有吸引力,而对其他物质如铜、玻璃、木头、肉类没有吸引力。“我”,是人,属于肉类,吸铁石对“我”不会有吸引力。因此,说“吸铁石”吸引着“我”是不科学的。我认为这样理解比喻的科学与否是不恰当的。比喻的科学性不同于科学研究或科学论文的科学性。一个比喻符合不符合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18.
王振武同志的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说:“反映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则。”接着文章指出:显然,我与赵璧如同志的“分歧在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的反映论思想在原则上主要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我认为,既然涉及的是对列宁反映论的理解,就应以列宁对反映论的理解为根据。在此书中,列宁多次把自己讲的内容称谓‘一般唯物主义’”。特别是此书前三章的内容是这样。于是,王振武同志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原则问是题,即列宁反映论的实质,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对王振武同志的回答是不能同意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提出文章的语言要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实现这“三美”是书面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中的“音美”就是指语言的声律美,我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讲究语言的声律美,即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跌宕中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律美。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