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明 《法音》1990,(11)
四皈依皈依是受戒之前提,亦是修学一切法门之基础.前述三皈,为共同皈依,即显教之皈依,谓之显皈依.现述四皈,为不共皈依,即密教之皈依,谓之密皈依.所谓四皈依者,即皈依三宝加一皈依师.因密乘修行,特重上师,上师具有三宝之本质故,上师之身,弘传佛法,具有僧宝之本质;上师之语,宣说密咒密意,具有法宝之本质;上师之心,契于佛性,具有佛宝之本质.且四皈依,首含皈依金刚上师,所以重法之源流,而皈依者即得入密乘也.按藏密深层说法,密皈依又有三种:一、内皈依,二、密皈依,三、密密皈  相似文献   

2.
道次第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说、修行体系之一。萨班《显明佛陀密意》对修证次第有一严格的建构:以具大乘种性为基础,以菩提心贯彻始终,以六度万行为大乘行(行菩提心)的内容,以五道十地为层级,以人法二无我的般若观慧为行持眼目,而以福德智慧资粮的圆满为明心见性之前提,反对错乱修习,反对以认识自心为修行之全部,认为大手印为密教不共显教的特殊法门,当以六度和密咒为基础,尤其指出了错乱修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人深思。 刘朝霞,女,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3.
<正>一众所周知,藏传佛教总体上可分为显密二乘,前者所依据之教法体系统称为"经部"(mdo sde,亦称"契经"),而后者所据则统称为"续部"(rgyud sde)。面对这体系庞杂的两部教法,如何将其分类整理、判定次第,是西藏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我们所见,藏人在宗义学(grub mtha')体系的框架下将经部明确地判出了中观(dbu ma)、唯识(sems tsam)等部居~((①)),针对续部,他们也同样做出了次序井然的判别。对于当今学界而言,要想系统而全面地把握藏传佛教中密教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内容架构,就必须对其  相似文献   

4.
王一鸣 《现代哲学》2008,(3):114-120
语密即语言问题,与意密、身密共同构成空海密教的思想主干.空海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具有既深邃又独异之特点,同时不乏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宗教学意义.本文以其<声字实相义>为研究对象,于文本研究基础之上,重点讨论声字与实相这一对范畴,并兼及其对后世日本文学理论之影响,彰显其突破习见之"言意之辨"的意义,力图揭示其语言哲学之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黄阳兴 《宗教学研究》2008,10(1):107-112
四川是唐代密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自盛中唐密宗兴盛以后,密教也随之大量流入四川.如成都僧人释惟上,闻其名而北上长安,从青龙寺著名僧人惠果学密,虢州僧洪照从大兴善寺惠则受五部灌顶,后又入川弘传密宗,为当地密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一些佛教艺术家入蜀,图画密教题材,玄宗与僖宗避乱入蜀都带来了长安的佛教徒与诸多佛教艺术工匠,其中不乏密教成分,因此唐末四川一地之密教信仰也较为丰富.宿白先生等前辈学者已对石窟遗迹有过一些整理.笔者本文仅就僧徒入川传播密宗的情况以及蜀中密教信仰做一简单梳理,以有助于四川密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龟兹密教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问题提出,近百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龟兹曾有密教流行,尤其早期有杂密思想的存在和影响的结论,几乎达成一致。但在论据和论证中却始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直到季羡林的《龟兹之密宗》将中原文献与西域佛教考古结合起来,从西域出土文献资料出发,提出极具权威的证据。但是季羡林的论文也只是说明7至9世纪时龟兹有密教流传,属于纯密阶段。关于3至7世纪的龟兹早期密教(杂密)流传情况学术界仍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这一过程,并从新疆库车佛塔出土的4至6世纪梵语婆罗谜文鲍威尔写本《孔雀王咒经》的角度提出龟兹早期杂密流行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本和修法二个角度,对明代汉译藏传密教短篇仪轨《阿弥陀佛临终要》做了汉藏比较研究。《阿弥陀佛临终要》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普贤十大行愿,述拔济众生脱离烦恼苦海,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思想。而其修法是典型的藏传密教无上瑜伽部本尊禅定的究竟定,故它是一部显密圆融的本尊修法。所谓“临终要”,则指它是一部指导行者临终修习“坡斡”,亦名“迁识”法的要门。笔者先对《阿弥陀佛临终要》与其相应的藏文本《无量光佛修习义》作细致的文本对勘,然后勾勒这个文本于西番传承的历史,进而对它所传的“临终瑜珈”修法,以及它与汉藏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信仰的关系做一些基础性研究和解释。  相似文献   

8.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年轻时入唐,向唐密大师惠果受学胎藏、金刚二界密法,回国后开创日本真言宗,又称东密.空海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思想,著《即身成佛义》,将“六大”作为法界之体性,以六大之“体大”,四曼之“相大”,再加上因佛的三密加持“速疾显现”之“用大”,作为东密的“即身成佛”之理论依据,并对唐密的三种成佛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显得成佛”作了发挥.本文将空海思想置于中国唐密与日本东密的关系中,说明空海依据日本人的信仰方式和精神需要,对“即身成佛”进行的阐发,是推动唐密向东密转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遮蔽了道教“即身不死”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教在日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萨迦派最具特色的教法"道果法"依据于基、道、果三者无别的义理而展开,形成"轮回涅槃无二"的不共之见:生死的本性即涅槃,无生死之外的涅槃。从心性论的角度则表述为"明空无二",即内心唯明、唯觉、唯动的功能与无有实体的本性是一体之两面。这种思想以大乘唯识学和中观学为基础,教理并无创见,只在修行实践的方法上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10.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11.
空海的密教称作真言密教,其密教思想包含在“真言”概念之中。“真言”第一是用来表达密教教宗的意思。第二是指如来的如义真实语。此真言概念出自佛教经典,在此意义上,应该说它就是真言、曼荼罗的原意。第三个含义按照空海在《声字义》、《十住心论》的解释,“真言在梵文里叫做曼荼罗”。本文主要想通过考察理解真言的内涵,达到明确空海密教思想本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13.
唐代嵩山慧安禅师作为禅宗五祖的知名大弟子,道德卓著,于禅法亦有自己独特的领悟。寻绎并重新阐释其“教行不拘而灭识”和“观密作用”两大禅学思想。“教行不拘而灭识”强调消解是非、分别,是无所住中所生之自性清净心,亦是“灭识”而归于无上妙道;“观密作用”与影响后世极为深远的南宗洪州宗马祖道一的“作用是性”禅学思想颇有关联。我们考察“作用是性”很难径直判定属于马祖的原创,从禅学思想渊源角度,可以上溯至慧安禅师,实际上“观密作用”是马祖“作用是性”禅学思想更早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密教哲学的不同认识,尤其以“六大缘起”作为整个密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密教哲学主要是讨论菩提心的问题。菩提心是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并引经据典,论证菩提心思想由大乘经论讲的发菩提心功德和菩提心十二义的概念演变而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清净、空性,尤其大乐、光明以及明空无二、空乐双运等是是密教哲学特有的概念,道果、大手印、大圆满等法也是表示菩提心思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李翎 《法音》2012,(7):13-19
一密教(Guhya-yqna)狭意上是指佛教发展到后期出现的一种宗教形态。学者将之划分为陀罗尼密教(公元三、四世纪盛行)、持明密教(或持明乘vidyadhqrazi-yqna,公元四、五世纪至六、七世纪盛行)、真言密教(或真言乘mantra-yqna,公元七、八世纪盛行)、瑜伽密教(金刚乘vajrayāna,公元八、九世纪盛行)[1]、无上瑜伽密教五个流派(公元十、十一世纪盛行)[2]。西藏佛学家布顿·仁钦朱(1290-1364)依据经典则将之分为四部:所作怛特罗部,即事部(kriyā)、行怛特罗部,即行部(caryā)、瑜伽  相似文献   

16.
密教对弥勒信仰的影响被学者认为是"有限"的,但语焉未详。二者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经典、仪轨、造像等。弥勒信仰与密教的结合,产生了密教化的弥勒形象和密教化的弥勒经典,拓展了弥勒信仰修持方法的新途径。但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根本说来还是修持法门的结合。王雪梅,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人员。  相似文献   

17.
金总持是一位印度密教高僧,早年受西夏李元昊延请至西夏并被尊称为"金总持"。宋元丰年间,金总持受邀入主传法院主持译经事务,尽管此时宋朝的译经事业正在走向衰退,金总持还是克服种种困难翻译佛教显密经典数部,被尊称为"译经三藏明因妙善普济大师"。除密教经典翻译之外,金总持还传承了密教的秽迹金刚法、密教祈禳术等,他的弟子永道和显超均以法力广大而闻名于世,金总持由此成为宋代密教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高僧。然而,由于宋徽宗即位之后逐渐推行崇道抑佛的政策,金总持未能继续发挥作用而不得不离开传法院南游江浙,自此便开始在民间弘法直至去世。  相似文献   

18.
<正>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和平之义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真主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3:19)“伊斯兰”一词意为顺从与和平,即顺从真主意旨,和平待人待物。对于伊斯兰的深层意义,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原副主任达浦生阿訇在其《伊斯兰六书》中解释道:“其意义有二:一曰顺从,二曰致和平。……致和平者,凡事出乎自然,不刚不柔,不曲不阿,发而中节,行而正直,斯德斯行,微特我一己遵而守之,而且推之于世人,俾人人能尽其道,实践其行也。”  相似文献   

19.
太虚高度评价阳明心学,其原因在于:阳明心学在工夫论和整体风格上都近于禅宗;有事功之能,能有益于当时社会;为儒家之正宗,可作为文化统合枢纽构建新的中国哲学。太虚针对“致良知”与“是非之心”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良知”作为本体无法被加以“致”之工夫;“是非之心”既作为“良知”本体又作为心理功能具有逻辑困难,其必然正确性不具有充分保证,其素朴定义——“好恶”也不具备普遍性。太虚又尝试以唯识学会通、诠释“良知”与“四句教法”,以慧心所、信心所解释“是非之心”“良知”,以八识分别解说“四句教法”,其中不乏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20.
灌顶     
灌顶者,印度古代国王即位时,取四海水,灌于王顶.密教同之,有灌顶法.灌顶有多种,简言之则可分为二种:一、结缘灌顶.行人乞法,为结佛缘,引入灌顶坛,授以本尊之印与真言,此后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习,是为结缘灌顶.二、受职灌顶.于如法积行之士,传授秘法而作灌顶.得灌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