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齐国玉器出土稀少,临淄商王战国墓出土玉环为齐玉中的珍品。本文依据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玉环的用途及造型艺术特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铜鸟柄灯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1):F0004-F0004
铜鸟柄灯,战国时期青铜器。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敞口,壁内弧,浅盘,平底略下凸,粗柄,中腰呈倒葫芦形隆起,喇叭形圈足,盘中央有一锥形烛柱。在盘底一侧伸出一圆柄,柄上铸一只小鸟,低首引颈,口衔灯盘,双翅合羽,尾部上翘并呈扇形散开。  相似文献   

3.
4.
5.
金耳坠     
《管子学刊》2010,(3):F0004-F0004
金耳坠,战国时期首饰,通长约7.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副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上部是以线纹金丝组成的网状锥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  相似文献   

6.
1992年末至1993年初,淄博市博物馆在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见金耳坠复原线图)。其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亦为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  相似文献   

7.
蔺静  王雁 《管子学刊》2014,(1):93-96
临淄古墓群数量庞大,出土文物众多,是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颇为壮观的地下博物馆。本文从临淄古墓群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入手,依据临淄古墓群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了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汉代齐都临淄的青铜冶铸业在承袭东周时期青铜冶铸业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同时,随着汉廷集权政治的逐渐强化,齐国封域动态萎缩,对铜矿等矿产资源的掌控力度愈显弱化。汉武帝时期,临淄的青铜冶铸业独立发展的地域性变成不可能,甚而衰落。  相似文献   

9.
胡方 《管子学刊》2010,(3):49-52
战国时期临淄小城的修筑,是临淄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节点,使其空间形态出现了功能性导向的演变:在布局形式上,由宫城、郭城内外相套演变为小城、大城相互衔联。在功能配置上,以宫廷、官府为中心的政治性功能设施,部署于小城,形成以宫为核心的政治功能区;而市、手工业作坊等经济性功能设施,分布在大城,形成以市为核心的经济功能区。在地形利用上,将宫城布置在西南部地势高亢处,以利于防守和排水。这种演变趋向,表明我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越来越贴近政治、军事、经济功能的实际需要,逐渐从形式上的规范走向功能上的实用。  相似文献   

10.
荀子《成相篇》是我国说唱艺术的远祖,它是荀子于齐三为祭酒期间写成的,所以,它不是产生于楚国,而是产生于齐国都城临淄。东汉蔡邕在其《琴操》中所记载的《杞梁妻叹》,也是一首有说有唱的曲目,它所产生的地点也是在临淄。因此断言,我国说唱艺术的远祖在临淄。  相似文献   

11.
王百灵 《管子学刊》2006,(2):126-128
战国时期的金属工艺进入了更新的历史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上层人物中已经被普遍使用,陶灯具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看,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多,大约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盛行于战国至汉代时期的青铜灯,形式多样.常见的灯上有浅盘,中有柱,下有底座;还有一种盘边有柄,下置三足,称"行灯".再有一些灯制作成人形、兽形、鸟形、树形、杯形等,样式繁多,多属贵族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田仲的生平事迹记载,分析、论述了田仲的基本思想主张,以及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并分析了农家的基本主张,认为田仲属于农家,是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相似文献   

14.
赵娜 《管子学刊》2004,(3):80-83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各国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明争暗斗。楚国作为战国时期的第三大国,它的战略方针直接影响当时齐、秦争霸的胜负。齐、秦两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不断地改变本国的外交策略,楚国也因此不断地进行调整。本文将着重对这一时期的齐楚关系进行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代是中国思辩学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战国诸子思辩景观。就思辩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而言,《庄子》和《墨经》之文体现出当时思辩的最高水平,成为战国思辩文章的典型之作,但二者又存在着实质的不同,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庄子》思辩和传统意味浓厚的《墨经》思辩,昭示了战国思辩乃至此后思辩学术和文化发展的两个趋势和方向,影响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杨传召 《孔子研究》2022,(1):97-105
自周初至孔子之时,乐教作为人文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受到关注、推崇与系统性地实施,而其彻底的失落则发生于孔子身后的战国时代.由于乐教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代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儒门之外,乐教乏人问津或遭受峻厉批判.而于儒门之内,孟子对于乐教已十分陌生,这是应当受到重视的孔孟之间又一重大分别;荀子则着力将乐...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中的思想极其复杂,被称作“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暴露出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一面——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仁义廉耻等儒家通常所谓的美德,跟很多战国策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在这样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意识由百家争鸣渐渐向儒家的标准合拢,价值观由多元化向一元化靠拢。儒家的价值观正在悄然地受到尊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辑。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期前,则没有如此成型的诗歌集。但这并不是说,社会生活中没有诗歌,特别是战国末期,我们从《史记》及有关史籍的零星记载中知道,诗歌不仅存在,而且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的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色彩。  相似文献   

19.
蔡礼彬 《管子学刊》2003,(1):44-46,69
战国与春秋时期相比,齐国卿大夫家族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在经济上,卿大夫在封邑内享有征收赋税、放高利贷、开设手工业作坊等权利;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世袭特权;在军事上,私家武装被剥夺,不能拥有独立的军事权。卿大夫家族已由春秋时经济、政治、军事三位一体的实体转变为战国时较为单纯的生活组织,因此卿大夫家族表面上的强大并不能掩盖事实上衰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