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3月26日早上九点整,云南省天主教昆明教区、大理教区、昭通教区在大理古城教堂由昆明教区马英林主教主礼,祝圣了六位年轻的新神父。他们是:昆明教区的曹泰山、王继峰;大理教区的早南、刘志斌、李教全;昭通教  相似文献   

2.
佳县白云山道观始建于明万事实上在管理着白云山道观,宗历三十三年,距今已有400年的教界反映强烈。此事引起中央、省历史。道观地处陕北高原、黄河之委领导的关注,2003年9月贾庆滨,素以“关西名胜”闻名全国,筑林主席对解决白云山道观问题作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建筑群,出批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明介绍了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靑的佛教哲学思想,阐述“三谛圆融”同龙树《中观论》的思想渊源关系。同时比较了圆别二教中道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为实践基督的爱德精神,树立教会的形象,刘燕超神父同“香港明爱”、“澳门和平之声传播中心”两个天主教友好慈善机构取得联系,为昭阳区凤凰小学,西城区和平小学,青岗岭大营完小、朱家山麻疯村康复小学的90名特困失学儿童引资15240.00元。并于2001年9月4日、5日、6日、11日在受助学校举行爱心捐助仪式,将资金分别发放到学生手中。受助学生、家长深受感动和鼓舞。这些受助学生一直被资助到小学毕业。 刘神父此次爱心活动,得到各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昭通电视台为此次活动做了采访和报道,引…  相似文献   

5.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到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6.
为庆祝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广东省道教协会主办,广东圆玄道观承办的“万缘法会”于1999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圆玄道观隆重举行。来自广东罗浮山冲虚古观、元妙观、玉清观、纯阳观、三元宫、黄龙古观,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道观、云泉仙馆等十多个道坛参加了此次法会。10月...  相似文献   

7.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熊贞 《中国道教》2015,(2):37-40
<正>道观所形成的档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如何搞好道观档案工作,是我国道教界和档案界亟待研究解决的一大新课题。道观档案管理,就是科学地管理道观档案,为道观管理、教务活动以及道学研究服务。道观的档案应由道观实行统一管理,以便于利用。维护道观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是道观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延庆观悠久的历史延庆观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大纸坊街,同北京白云观、四川常道观并称中国三大名观。延庆观始创于金代,是全真道为纪念其开山祖师王重阳弘教并羽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  相似文献   

10.
在大足石刻中,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题材,在大足石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南山石刻中,保存有一“龙洞”。据南宋王象之所撰的《舆地纪胜》记载,“南山,在大足县南五里,上有龙洞醮坛,旱祷辄应”。可见,南山龙洞的开凿时间最迟在南宋时期,而据专家们考证,其具体时间当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该龙洞编号为第15号窟,窟顶部为半圆形,高3.46米,宽2.10米,深1.85米。在窟内正壁仅刻一龙,身曲四折,全长7.12米,龙头向东,龙尾向西,头微微向上昂,闭嘴瞪眼,虬须怒张,鳞甲森然。其右前爪托云,左前爪按山,后两爪作跨蹬式,似正蓄势待发,向上腾飞,细细观…  相似文献   

11.
钓者悟钓     
《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钓鱼的高下不在鱼之大小,而在是否入“道”。“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应该是钓手的基本风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 ,宁夏银川市贺兰山滚钟口道观在自治区和各级统战、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停止活动近五十年的道观于9月 2 0日恢复活动。在开观大会上 ,银川市新城区统战、宗教部门有关领导到会祝贺。贺兰山道观位于银川市西滚钟口风景区 ,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目前该观道俗正募集资金 ,力争早日使古观重放光辉银川市贺兰山道观隆重开放@净阳子  相似文献   

13.
<正>泰山碧霞祠道观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距今已有千年历史,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宫观,1985年秋正式归还道教界一贯提倡的弘道宗旨。初衷与时代要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在给人们带来物质满足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破坏、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等等,这些问题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泰山碧霞祠道观的健康发展。和全国大多数道观一样,碧霞祠道观不可避免地也要面对商业化的大潮,各式各样的承包方式和形形色色的人员往来不断,这或多  相似文献   

14.
在甘肃竹天水市清水县与北道区交界处,一个以《西游记》中万子山而得名的花石岩道观里,有一位年近八旬的住持、省道协理事范高德道长。范道长陕西宝鸡人,十三岁时,因家境贫寒,于花石岩道观出家入道,他肯干好学,对道教信仰也很虔诚。“文革”中被迫离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和政府宗教政策光辉的照耀下,由有关部门领导的帮助,范道长于1983年4月带着多年的积蓄又回到了花石岩道观。五年来,他凭着勤劳的双于,艰苦朴素的精神,绿化了光秃秃的花石崖,修复了庙宇,并利用自己从道所学的针灸、按摩、花草栽培等特长为人治病施药。  相似文献   

15.
正一、道观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1.道观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导向。做好当代道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的传统道教文化。2.道观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道观文化建设,要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道观是传统道教文化的载体,"返本开新"是道观文化恢复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趋势。道教传统文化是道教的根基和灵魂,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1999年 4月 2 7日至 5月 3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袁炳栋秘书长对陕西部分道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与调研活动。闵会长、袁秘书长先后对西安八仙宫、周至楼观台、户县重阳宫、临潼老母殿、明圣宫 ,以及华山玉泉院等道观进行了走访。他们对各道观的管理、自养、宫观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详细深入的了解 ,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中国道协领导考察陕西部分道观@胡诚林  相似文献   

17.
海峡两岸第二次超度抗日战争中南京大屠杀死难的中国同胞黄裟大法会已于1996年10月228日至11月2日在茅山道院举行。参加此次法会的道观有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上海白云观、金坛乾元观、台湾高雄文化院:台北文化三清宫、台湾桃园市明圣道院、台湾南投县受镇宫、台湾东港大潭保安大,约计150余人。。这次法会是由茅山道院和高雄市文化院联合主办的,法会的目的:“救赎亡魂,安慰人生”、“鼓励行善,布施功德”。法会有茅山道院、苏州玄妙观、上海白云观、金坛乾元观、台湾高雄文化院等五个法务坛,同时进行诵经度亡。10月30B。,各道观还…  相似文献   

18.
由陕西省道教协会和白云山道教管委会联合举办的“白云山论道”活动于9月26日在陕西省佳县白云山道观举行。白云山道观是陕北最大的道教宫观,是一座拥有53座殿堂建筑群的道教活动场所,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与中国现代革命史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曾在这一带同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周旋了近百天,并来到白云山与道士们进行过亲切的交谈,至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白云山道观道友们的努力,多年未能解决的道观管理体制问题得以解决。党的宗教政策极大的激发了道友们的…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1月9日,温州市道协在水心道观召开学习十七大会议暨教务检查总结会议。温州市民宗局陈素娟同志、鹿城区绣山街道、各县(市、区)道协负责人以及重点宫观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会  相似文献   

20.
拖姑清真寺是滇东北昭通地区回族穆斯林的祖寺,位于鲁甸县城10千米的桃源乡拖姑玉盘山中,周围农田掩映,农舍簇拥,青山怀抱,呈现出一副清新淡雅、宁静祥和的景观。生活在昭鲁地带的回族穆斯林引以为骄傲,对其历史的来龙去脉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拖姑清真寺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三类,一类是地方志里书写的拖姑清真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