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5期首篇刊登署名论文,对最近一些有关坚持无神论宣传和"宗教徒不能入党"文章的观点提出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但不少核心观点建立在错误逻辑之上,如违背直言判断换位推理原则、混淆种属概念、"不相干谬误"、偷换概念等。本文对这些逻辑错误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应坚定不移地进行无神论宣传,坚持"党员不能信教"的政治纪律,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时应更加注重逻辑严谨。  相似文献   

2.
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一兵 《学海》2004,(4):43-49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思想史上出现的他者 (他人 )学说的历史线索。作者认为 ,他者思想最早发端于一种存在论上的逻辑辨识 ,而后转隐为一种更深的神学指认和伦理学中的善恶双重他者。接着 ,文章分析了存在主义哲学 ,特别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的他人理论 ,以及勒维纳斯笔下那种由无脸他人的面貌构成的大写他者理论。  相似文献   

3.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科学,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和思维形式的规则。然而,在言语交际中,由于社会的、心理的、美学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对象、语境的制约,人们却常常采用一些反常的表现方式,选取一些变形的修辞手段,造成言语材料表里语义的离异,以取得婉转曲折、生动逼真的表达效果。这些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段,由于往往人为的加上一些感情的晕圈或遮掩的纱幕,所以常呈现出违情背理、超越逻辑的状态,致使一些人得出“和逻辑不相一致”、“不能做逻辑的解释”的结论。其实,艺术修辞是并不违反逻辑的。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转义修辞手段是逻辑和言语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外  相似文献   

4.
“要把清除精神污染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同刑事犯罪区别开来。制造和传播淫秽书画、录音、录象带也是精神污染,但这本身就是犯罪行为。对犯罪行为要按法律处理,不要同精神污染搅在一起。”(1983年11月lO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新闻报道) 这段话只有三个句子,文字并不长,也不复杂,但却充满了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5.
“否则”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里的连词“否则”,有“如果不是这样”的意思,用来作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联词。本文主要探讨“否则”的逻辑特征,分析用“否则”作关联词的复旬具有什么样的逻辑结构。“否则”类复句有三大类型。每一大类型中又可区分出若干小类型。一、A,否则B [I型]在“A,否则B”中,A、B具有假言关系。例如: ①干部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否则就会脱离实际。②特种钢原料必须尽快解决,否  相似文献   

6.
2000年男足欧洲杯,意大利队与法国队两支传统强队挺进决赛。依靠牢固的防守,意大利队顶住了法国队潮水般的进攻,并在反击中打进法国队一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比赛进入补时阶段时,意大利队仍然保持着一球领先的优势,那一刻大概所有球迷都认为,意大利队必胜无疑,因为法国队要想在短短的3分钟内攻破以“钢筋混凝土”防守而著称的意大利队,简直比登天还难。  相似文献   

7.
陈少明 《哲学动态》2020,(12):5-19+122
"世界"是"世"与"界"的复合词,虽然它的指称与world相同,但含义却有区别。中文的"世"是以生命周期为尺度的时间单位,"界"则起源于对空间的分割与运用。世界就是人类在自然时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时空。理解自然与社会秩序的时空结构,即是透视精神世界的基本范畴。"精神"通常指意识及其活动,它包含自然或社会的时空知觉。"精神世界"则特指意识中与日常需求拉开距离的心灵领域。进入精神世界的事物,不仅有艺术及其他器物,更有进入记忆的人物与事件,以及范围广泛的文字作品。记忆、想象与推理,是意识开辟精神空间的基本途径。精神时间是一种主观现象,其意义在于意识具有改造时间的能力。它体现为对自然时间进行压缩或者拉伸,以及超越自然时间的单向性与可经验性的回顾与前瞻。精神的前瞻性使未来意识在我们这个时代空前高涨。精神世界的"规模"由精神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来界定。经典世界是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人类不仅需要激励卓越的心灵,更要维护健康的精神状态。在这个变迁急遽、心灵动荡的时代,人文学术应该对此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美好生活"概念凸显了生活的真、善、美及其统一,蕴涵内在的"自由"逻辑。"美好生活"的自由逻辑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日常性和自在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感性的自我享受的"常态自在"生活,即一种"受动中能动"的日常生活;二是精神性和超越性,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种灵性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自由"生活,即一种不断充实和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道德生活。新时代"美好生活"构想,体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思想,反映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及其自由面向,标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愿景。  相似文献   

9.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10.
“是”的逻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来说,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把句子首先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所谓简单句,指具有“S是P”这样结构的句子,譬如“这是一本书”,“玖瑰花是红色的”,“鲁迅是周海婴的父亲”,“人是动物”。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中尤其是这样。从语法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主—系—表结构,“S”是主语,“是”是系动词,“P”是表语,“是”把S和P联系起来;也可以说,“S”是主语,“是P”是谓语,其中“是”是助动词,和P联系在一起表述S。从逻辑的角度,可以说“S是P”是一个原子命题形式,“S”是主项,“是”是联项,“P”是谓项.“是”  相似文献   

11.
一天,路过一家商店,见许多人都围在一个柜台旁,原来刚才这儿卖过一批“热门货”,样品还挂在一旁。我凑过去问:“师傅,还有吗?”营业员回答:“今天不卖了”。我还想问,营业员走开了。起先,我有些纳闷:我问营业员“货还有吗?”然而营业员却回答,“今天不卖了”。岂不是答非所问?仔细想一下,我明白了其中的隐含判断:货是有的;以后再卖。  相似文献   

12.
2000年男足欧洲杯,意大利队与法国队两支传统强队挺进决赛。依靠牢固的防守,意大利队顶住了法国队潮水般的进攻,并在反击中打进法国队一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比赛进入补时阶段时,意大利队仍然保持着一球领先的优势,那一刻大概所有球迷都认为,意大利队必胜无疑,因为法国队要想在短短的3分钟内攻破以“钢筋混凝土”防守而著称的意大利队,简直比登天还难。  相似文献   

13.
正叶秀山先生走了,留给我们的是"纯思者"的永久形象。法国哲学家、思想家利科(P.Ricoeur)在悼念他的挚友、法国人格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慕尼埃(E.Mounier)时说:"他不再回答我们的问题了……死亡的残酷在于彻底改变了正在进行着的文字事业的活动:不仅因为它不再继续,它终止了——就这个词的所有意义而言,而且因为它脱离了把作者置于生者之中的交流、提问和应答的运动:从此变成了一种文字著作,仅仅是文字的,和它的作者的断裂完成了:从  相似文献   

14.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日本的佛教逻辑”及“西藏与蒙古的佛教逻辑”(俄)彻尔巴茨基中国和日本的佛教逻辑佛教传入以前,古代中国就有最初的、很原始的关于某些逻辑问题的学说 ̄③,但它的影响不大,而且与稍后而起的外来僧人和西行求法者所研习的因明并无什么联系。新的逻辑是从印度...  相似文献   

16.
普通逻辑教材在谈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时,指出“一个语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的概念”,但举的都是实词与具体概念的例子①。其实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实词与具体概念之间,也存在于一些虚词与它们所表达的逻辑常项之间。下面我们以“或者”为例说明这种现象。据笔者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或者(或)”一词至少可以表达四种不同的逻辑常项。一、表达相容的选言命题的联结硕,即现代逻辑中的析取词“V”。例如相容的选言命题的公式写作“P或者q”,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非A”。下列语句都是相容的选言命题:【fi胜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备战和作战,无论平时或战时,各国都要构筑工事。一些军事院校,要讲授《工事设计》课。因此,讲授“工事分类”便必不可少。所谓“工事”,就是为抵御敌人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而构筑的建筑物。把“工事”划分为“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两类,是大家公认的一种划分。但按何种标准去划分两类工事,人们的提法则有不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  相似文献   

18.
“否定(negative)”是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一范畴的研究再次兴起热潮,这方面的文献涉及逻辑、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等领域。本文试图从逻辑与哲学的角度,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否定”概念的类型与特征进行一番分析。1.传统逻辑的否定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逻辑作为二值逻辑,是以排中律的普适性为特征的。它断定某个命题或思想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真与假构成一对否定概念,二者必居其一。因此,对“真”的否定得到的是“假”,对“假”的否定得到的是“真”。在传统逻辑的公理系统中,否定是一个逻辑常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诠释的观点来看"中国逻辑"这门学科,"中国逻辑"既然是对中国思想文献的一种诠释,这样的诠释是否与其所诠释的对象原意相符,涉及了逻辑思想是否原本就属于中国思想的一个特征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的处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中国逻辑"的意涵,第二部分尝试对"中国逻辑"与西方逻辑的关系进行辨析,第三部分重新思考了中国思想文献去除了其所获得的逻辑诠释,是否还能有逻辑意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经典认知逻辑中的知道算子具有性质"知道的皆为真",但这不符合汉语直观。在汉语中,所知之事的真假还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本文提出一种觉知模型来解释汉语中的"知道"。在此类模型下,"知道?"可以解读为"在当前觉知情形下认识到?"。当前状态并不一定被觉知,由此解决所知皆真的问题。文章引入觉知语义学,将其与信念逻辑进行对比,然后给出公理系统并证明其完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