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多年发展,解释水平理论的理论基础、理论机制、理论应用都得到了系统的总结。但是,在解释水平理论的完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解释水平的变化是否完全基于心理距离的变化;第二,解释水平与心理距离的因果关系问题;第三,解释水平的变量属性界定问题;第四,解释水平间接操纵与直接操纵的效果比较。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解释水平理论中的概念和作用机制,需研究者们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解释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及科学理论的结构相关,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关系到科学理论何以能成立、理论和实体的关系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纳格尔在《科学的结构》一书中提到了十种解释范例;亨普尔在《解释逻辑之研究》、《演绎规律解释与统计解释》、《科学解释种种及科学哲学论文集》和《自然科学的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解释模型;孔宪中在《是科学的解释,还是骗人的解释》中根本  相似文献   

3.
科学解释(scientific explantion)是科学哲学中的经典问题,科学就是追求对经验事实给出解释性原理的学科。科学解释也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2005年《综合》杂志专门刊登整整一期来讨论科学解释问题,作者主要从认识论视角研究科学解释问题,其靶子文章就是由哈洛宁(Ilpo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解释问题,其内容一是关于解释的应用范围,二是解释的认识论特征。就第一点而言,由于有本文、书面本文和产生特殊困难的自主性,才有解释问题。所谓自主性是指本文对于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情境和最初的读者的独立性。书写、阅读关系不同于谈话-聆听关系,这就产生  相似文献   

5.
问答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样我们就回到下面这个论点上来,即解释现象本身也包含谈话的原义和问答的结构。使留传下来的本文成为解释的对象就意味着它向解释者提出问题。所以解释总是涉及一种本文对解释者提出问题的关系。理解本文也就是理解这个问题。但是正如我们所表明的,这件事要靠取得解释学视野才能实现。我们现在就把它看作是在其中确定本文意义的问题视野。所以一个寻求理解的人必然要问什么是话语背后的东西。他必须把它理解为对于一个问题的回  相似文献   

6.
陈嘉明 《哲学分析》2023,(6):88-99+192
解释以理解为目的,这在科学哲学或知识论中都是一种主流看法。但是否所有的理解都须经过解释,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利普顿声称存在着不经解释的理解,卡万维格认为只在因果关系的决定性系统中存在“解释的理解”,而卡利法则认为在逻辑与或然性等关系中也存在这样的解释性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什么是解释、解释的关系以及解释的标准,可将解释的关系看作一种给出理由的关系:如果解释项a对被解释项b的性质、关系、样式等给出了理由上的解释,使人们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明了事物的“之所以然”,那就是给出了一种解释。正是这种理由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把事情说清楚,由此能够把握事物的根据,获得理解。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了量子力学多世界解释产生的理论渊源,指出多世界解释在进一步解释相对态解释时误解了其最初的含义,并对相对态解释的基本内容和辩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分析了多世界解释从形式体系推导出解释的逻辑依据。从逻辑上讲,德威特导出多世界解释的论证方式是有很大问题的,也不符合埃弗雷特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思路中,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5.54-5.5423的段落的有两种解释方式,一种是安斯康姆为代表的"本质"解释,另一种是以肯尼为代表的"无意义"解释,这两种解释方式都各有其长处及弊端,并没有融贯地解决带有命题态度词的句子的解释问题。这里将指出讨论这部分码段所要考虑到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并尝试用一种更完善的解释方式解读这部分段落。  相似文献   

9.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10.
自我解释(self-explanation)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向自己解释学习内容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文章主要阐述了自我解释的含义、分类、三种自我解释效果的认知机制,并且提出自我解释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对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服从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义务。但是,对于我们何以需要承担这种服从义务,目前的道德理论还没有给出逻辑融贯的合理解释。对于该问题的合理解释应该同时包括制度规则与个人行为这两个层面。迄今为止,无论是后果主义还是义务论,无论是密尔的分层理论还是罗尔斯的限制理论,它们要么不能够对制度规则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不能够对个人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对两者均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主张,我们可以把对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分开,用后果主义来解释制度规则,用公平原则来解释个人行为。通过理论的这样一种分层使用,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遵守规则的道德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之后,便要着手去解决问题。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问题作出科学解释的过程。什么是科学解释?  相似文献   

14.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15.
顿悟:是进程监控还是表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国防  邱江  曹贵康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5):1265-1268
当前解释顿悟问题解决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表征转换理论和进程监控理论。进程监控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问题为什么困难,但事实上它并没有说明顿悟问题为什么会解决,只回答了在什么情况下被试才会寻求其他的方法,而且它把顿悟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看成是同常规问题解决方法相同的过程。而表征转换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是如何获得的——顿悟的获得是由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表征实现了正确的转变,但它并没有解释表征什么时候、怎么样才能转变?顿悟问题的解决经历了三个认知加工阶段,顿悟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消除定势情况下激活正确的启发信息(线索),并验证了顿悟问题的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16.
主体交互解释是主观解释的发展,它比主观解释具有更为明显的客观性。本文探讨了主体交互概率的测度,主体交互概率形成的条件,主体交互解释与人造客体概率解释一道构造的从主观向完全客观延伸的谱系,以及主体交互解释的恰当性问题。通过探讨这个新近兴起的理论,为人们在确定基本概率时提供了普遍的适用性并使人们避免了主观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7.
以概率原理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样例的编码方式对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实验1探讨了样例的变异性与不同的自我解释模式结合对被试解决不同程度迁移问题的影响;实验2运用大声思维技术,进一步探讨不同样例的变异性和不同自我解释模式编码样例的条件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和问题解决的特点。结果表明:样例的变异性和诱发自我解释模式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原理图式的获得和迁移;自我解释对理解原理和获得原理的概化图式有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学习者自我解释的特征并不一致,存在着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高玉成 《学海》2003,3(3):155-157
合同作为当事人的一种协议 ,是以意思表示为基本要素 ,并按意思表示的内容赋予法律效力。这种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的共同意思表示即合意 ,而非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合同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由于语言、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合同不可能完全反映当事人真正的合意 ,这就使合同解释问题的出现成为必然。合同与合同解释相伴而生 ,有合同就必然产生合同解释。合同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合同解释的价值合同解释是指根据有关案件事实 ,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 ,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说明 ,阐明合同条款含义 ,从而确定当事人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的活动。合…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以来, 一些学者基于量子理论研究思想与方法探索出了量子决策模型。由于该模型独特的理论结构, 它可被用于解释传统决策理论所难以解释的问题, 尤其是个体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该模型解释了诸如分离效应、分类决策的干涉效应以及合取谬误等传统决策模型很难解释的问题, 研究者已经证实其中一种称为量子问题等式的决策模型可以精确地预测决策中的顺序效应。作为一个有助于分析心理学中决策现象的新研究领域, 量子决策模型具有深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从量子力学视角来解释意识问题的研究是意识科学领域内的热点和前沿。本文主要介绍了戴维·玻姆、罗杰·彭罗斯和亨利·斯塔普等人基于量子力学视角对意识所作的解释,并就这些解释作相应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