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道化教育”为教育思想的实施。从道教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说明“道化教育”包括内涵、方法、及在道教社会的体现。这样,客观地为道教各宗派的“道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全面的、内在价值评价系统,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之本质论     
本文从体、相、用三个角度研究了“道”的本质,进而探讨了从不同角度进入“道”之本体的理论依据。尝试对“不可道”之“常道”进行描述,以期建立一个精简的易于为现代人所了解和掌握的“道”化体系。史冰川,哲学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相似文献   

3.
《管子.内业》蕴涵有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道的思想和内涵,体现为使道的思想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具体为:首先,道之气化: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其次,道之体悟:存于心、践于行。最后,道之秩序:和谐生福。  相似文献   

4.
苏杭 《现代哲学》2023,(1):128-135
道之不可言说是庄老体道经验的共同特质。相较于老子研究界的丰硕成果,近年对庄子相关问题的讨论未见进展。其实,《齐物论》的讨论语境是高度分化的“言谓世界”。在这一语境中,一方面,日常语言所承载的是个体之“是”,一切以名言证“道”的努力终将失败;另一方面,《齐物论》亦承认有“道言”。作为《庄子》所特有的言说技艺,曼衍之言作为不断从“此”转为“彼”的化中之言,实质是“物化”在言谓世界中的现身。  相似文献   

5.
揣中国道教界的嘱托,身负弘扬道教文 化、加强国际交流的使命,2002年3月底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的中国道教赴马来西亚代表团一行27人,乘坐一架满载中马两国友谊和华夏血脉亲情的马航“空中巴士”飞赴马来西亚,拉开了赴马进行道教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访问团成员包括中国道协,以及江西省道协、陕西省道协、湖北省道协、甘肃省道协选派的代表,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任团长,聘请江西省宗教事务副局长罗峻雄和国家宗教事务局调研员赵燕华为访问团顾问。第一次随同这样一个由全国各地高道大德们组成的出访团前往美丽的岛屿之国—…  相似文献   

6.
澳门的正一派音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从正一派伙居音乐再发源正一派音乐的特色是地方性,同一首经文不同地区都可以依当地所编乐谱演诵出来,所以许多时形成同经文不同谱的现象。这也是与全真派以全真正韵为本的不同之处。正一派道士除了居住于宫观外,还存有散居民间不出家的道土,俗称“伙居”道。伙居道土所做道场与宫观道土所做道场大致一样,但为取悦民众和信徒,其音乐的地方性更为突出,伙居道士常用的音乐,便是吸收了许多民间俗乐曲调,将其仙乐化,使俗乐具有道性,有些伙居道士的艺术造诣和表演水平更为高超。六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十年浩劫,广东省正一派的道…  相似文献   

7.
葛洪的《神仙传》站在“大道为一”的角度,展现了一种人在向道的旅途中与遒合一的化“化”之美。第一个“化”指的是道的造化,而第二个“化”是指在道的造化下,人在向道修仙的过程中化生而成的诸种现象,化“化”之美通过各种现象的“化”而凸显。在《神仙传》中所展现的化“化”之美,重“身”而不役于“身”,“生”通过“身”使“美”得以产生,并展现出来。众仙通过“身”将“生”呈献给世界,将对身体的道化与“美”的展现融为一体。“身”在向“生”的旅途中,势必要完成对自身的扬弃,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而“化”却成全了“身”的这种飞跃。“美”贯穿于众仙在化“身”为“生”的始终,是于人性中释放神性的过程,是超凡入圣的过程。“化”后的“游”让人逐渐褪去了凡俗的皮,经历天地之大化,见天地之大美,也在“游”的过程中进入超凡入圣之境,回归于“道”的本然。 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07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8.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了陶弘景对旧天师道“黄赤之道”的改造。认为陶弘景对“黄赤之道”的改造主要采用了虚化策略、语言策略 ,以及情调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先秦道家易学发微陈鼓应一、先秦易学与道家哲理《易》本是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自西周到春秋战国的漫长时间里,逐渐由哲理化而哲学化。其哲理化是春秋以降解《易》者的成果,而其哲学化则是受了老庄及稷下道家思想的洗礼。先秦易、道的相互汇通,经历过两个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因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的引荐,近日我有机会参加了首都师大东方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儒佛道交融学术研讨会”’。这个会议很有特色,富有成果,赵朴老等社会贤达专门题词,以示祝贺。我亦从中获益不浅,但是.逮着机会,我还是忍耐不住.在与会的各路饱学之土面前大声疾呼:诸位,咱们老在这里侃“儒、佛、道”交融云云是远远不够的‘这三教之外,还有个政界、学界和教界,这“三界”的关系非常值得注意!宗教界之中又以大众层面的宗教尤其值得研究!在近年国内的“传统文化热”之中,”‘儒、佛、道”已经成了“传统丈化”的代福问。似我还未…  相似文献   

12.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朱权认为,道是自然万物生命大化的规律,也是人摆脱生死束缚,寻求天地同一的方法学问。同时,道还是个自我管理,真正实现心地圆融、心身两便的一种精神意识和人生信仰。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正统十三年(1448),享年71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少年封藩,戎马十年;中年韬晦,寓身学术;晚年学道,托志翀举。以道养生,以道治心,这是朱权提出的最重要的养生观点。朱权认为,道是自然万物生命大化的规律,也是人摆脱生死束缚,寻求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继承了道家关于“道”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宗教化改造,形成了神秘的思想体系。《太平经》的“道”是一个多元化结构,由“自然之道”、“阴阳之道”、“神明之道”、“养性之道”和“治国之道”等因素构成,融哲学、伦理、宗教和政治思想为一体。这种充满矛盾的多元结构,体现了其道论正处在道家向道教的过渡阶段,是道家思想向道教理论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管子·内业>蕴涵有重要的哲学思想,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道的思想和内涵,体现为使道的思想具有形象化的特征.具体为:首先,道之气化:生生不息、大化流行.其次,道之体悟:存于心、践于行.最后,道之秩序:和谐生福.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的儒学道论存在着由伦理之道向本体之道发展的趋势,这在韩愈、二程的道论上尤为明显。韩愈复兴儒学,建构的是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之道,具体表现在为政、为人等方面。韩愈以此为依据,从伦理道德入手批判了佛教;其"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等思想,又阐述了伦理之道如何传承的问题。二程以"天理"为本体,"道"作为天理的表现形式,具有本体色彩;本体之道外化为具体的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之道。二程还以本体之道为基础,批判了韩愈的人性论以及佛教之道,延续和发展了韩愈文以载道以及道统论思想,建构了以"格物"为核心的致知论和以"诚""敬"为核心的修养论。从韩愈的伦理之道到二程的本体之道,是儒学之道本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儒学为迎接佛老本体论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7.
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18.
<正>佛教是已经被中国化的宗教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公认的事情。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化?佛教怎么中国化了?为什么说佛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中国化经验?过去,佛教学界讨论这个问题,常常会说,佛教中国化,是被儒化或者被道化。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是很确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确实跟儒、道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交涉,中间冲突的东西很多,冲突的时间也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唐代具有代表性的道典<元气论>的分析,参照<道教义枢>的相关论述,揭示了道教在吸收消化佛教思想过程中的变化及特点.认为佛教的中国化是道教消化解构佛教与佛教老庄化整体互动的结果.佛道教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12月3日,"道化天下·德在人间"南岳衡山道院方丈升座庆典活动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衡山道院举行,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长黄至安荣升为南岳衡山道院方丈。这是湖南省道教界有史以来举行的首次方丈升座活动。上午8时,衡山道院举行了神圣庄严、如法如仪的方丈入院科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