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政援 《心理学报》1994,27(4):347-353
在对幼儿从出生到3岁语言发展追踪研究和有关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儿童语言和认知(思维)发展的各阶段及起作用的因素,探讨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儿童在1岁前(前语言期)的具体思维阶段有认知(有感知、记忆、表象和思维),但还没有真正的语言。这说明语言不是先于思维,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与语言相联系。但是,人类特有的抽象思维却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2)认知(思维)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3)认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辩证的,是复杂地交互作用的。(4)应以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语言和认知(思维)的产生。人类所以有语言,有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都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试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发生的同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怎样发生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先后发生的,即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维不一定同语言相联系。也有人认为是先有语言、后有思想,思想是一种第二性的产物,它是通过语言的习惯缓慢的获得的。我认为,人  相似文献   

3.
思维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吗?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载体吗?近来,我国学术界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一反传统观念的见解,涉及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以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有关思维的学科。现将他们的论点简介于后。一、思维先于语言人类的个体发生和系统进化的过程,证明思维先于语言: (一) 儿童学会语言以前,已经能用手势、面部表情、哭声等表达许多要求。 (二) 儿童通常在两岁左右才开始有言语,但他们从五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  相似文献   

4.
开展思维理论的讨论以来,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研究得越来越深透了。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都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启迪性的好见解。他们从思维的种系与个体发展、正常成人与非正常的聋哑人的思维过程、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动物是否存在思维活动等方面,来论述了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概括地说,目前仍存在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发生是非同步的,即语言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直接现实;另一种观点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生的,即语言是  相似文献   

5.
"原始的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就是人们拿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的有声语言……"①在论及人类的原始语言时,那种认为思维离不开有声语言的传统理论——我们姑且称之为"语言思维论",无一不持上述观点。显然这是以对手势的否定为前提的。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斯大林同志曾写道:"手势语言……其实这并不是语言,甚至也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替有声语言的语言代用品……。"②由此,以这一论述为基础的"语言思维论"对手势的否定,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具有传统的经典性。但是,在本文论述中将会发现,对这种"经典性"的怀疑,不仅来自于自然科学的论证,同样也来自于为"语言思维论"经常援引的经典著作本身。本文试图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角度,从手、言语的发音器官和脑的辩证关系入手,以证实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论证思维产生语言(在本文中都特指有声语言)远胜于语言产生思维。语言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6.
完美的哲学文本是无字的(бессловестный),而完美的语言是无声的,文本的“无字”和语言的“无声”创造了一个使“复古(архе)”与先锋(авангард)连接起来的考察问题的范围.存在,不是在场,不是和时间或者地点有关的东西,而是在流逝的状态中存在着的东西.对于生活来说,拥有感性的语言才算足够,而对于真理来说,只要有思维的语言就足够了,但是,思维的语言并不适用于生活,在真理缺位的时候,这种语言会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虚假的文化空间.虚假化和时间性的、假设性的东西具有根本的同一性,而可以对抗时间性的东西只有前语言(дословное).  相似文献   

7.
冀慎杰 《天风》2007,(19):13-14
在上面的经文中,使徒彼得列出了七样表明信心的行动,这些灵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日俱增的;不是只是其一即可,而是每一样都必须在信徒生命中不断地表现出来;也不是先有一样,而是要同步追求。  相似文献   

8.
争论     
对语言的关注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基本主题。语言不应当是私人性的,一个思想者不可能脱离其语言,但他必须脱离他的话语,而问自己:谁在说话?并去倾听语言本身的言说。与之有关,本文涉及到博德尔对海德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以及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等人有关思想的解释的解释。从这里,我们看到,海德格尔将本源的语言看成是纯粹的语言,而博德尔则进一步将这种语言理解为智慧。  相似文献   

9.
七关于语言和思维 (一) 关于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问题 1、思维先于语言论在我国,有一些学者持这种观点,其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 从个体发育史看,儿童学会语言以前,已经能用手势、面部表情、哭声表示许多要求。儿童2岁时开始有语言,但从5个月开始就能根据颜色和形状区別物体。 (2) 从种系发生看,语言不可能产生在人群分散狩猎,人群之间没有接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80万年前)。在一个独立的人群中,语言是不大可能产生的。而考古学证明,只有  相似文献   

10.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正像阴与阳、上与下、正与反等等对立面一样,是相比较而区别、相同一而依存.没有“非形式化”,也无所谓“形式化”、没有“形式化”,也无所谓“非形式化”,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为人类的有效思维效力、为社会进步服务.将“形式化”孤立起来,绝对起来,脱离人类思维实际,是形而上学,正如将“非形式化”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是形而上学一样.人类的思维发展史证明:理论思维逻辑的“形式化”是在“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的.先有“非形式化”而后有“形式化”,“形式化”的逻辑形式与“非形式化”的逻辑形式并非绝然割裂,而是相得益彰,各显威风.  相似文献   

11.
尹璐 《美与时代》2023,(5):30-32
造型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解构思维作为造型语言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解构思维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应用,无论是在各类设计中,还是在传统技艺的创新方面,都有“解构”一词的身影。但是有关解构思维在综合绘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内容较少,故从造型认知出发,探析当代造型语言中的解构思维。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2,(10)
什么是涅槃?这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一开始就都欢喜乐闻的问题。这不是今天或昨天的问题,聪明的答案可能会有,涅槃被用各种明显的专门名词来说明。但是没有一种说明会使我们有丝毫接近涅檠本身的可能。因为涅檠是离言绝思的。比较容易和比较保险所说明的涅檠并不是涅槃,因为涅槃不可以言喻,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也是无法表达的。我们试图说明它,就要用字,而字的意义是有限制的。字与宇宙有关系,而涅槃,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或智慧证得的,是超越任何世间体验的,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既然如此,那又为何写它呢?那是为了防止对佛教涅槃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范围来讲,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同步的,而是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从某一个国家范围来讲,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也会造成"现代性"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正是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知青生活题材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市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市场”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文化”是借助意识和语言而存在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它是不能进入买卖市场而构成“文化市场”的。可以进入市场而具有商品属性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的物化载体和物化形式。因此,如果要说有什么“文化市场”的话,那只能是“文化物化产品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用货币交换的主要不是这个文化物化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它在物化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和成本。可以花同样的货币买到一套黑格尔的《美学》或一套庸俗消遣小说,但两者的文化价值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实现文化价值,因…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苏联曾有过争论。苏联十月革命后,马尔提出:“语言是上层建筑”,“语言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有阶级性的”。对于这一观点,五十年代初,斯大林曾作过批判,并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存在。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也将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的。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这是极为正确的,这就肯定了语言的社会性;同时也极为正确  相似文献   

17.
李少利 《美与时代》2004,(10):42-43
一、创意贯穿汉字的发展过程 文字的创造和产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在人类社会中,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信息交流的载体.汉代著名文学家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序曰:"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视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解释了汉字的由来,认为汉字是古人从自然万物中"博采众美"而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标识符号.汉字产生的开端具有形象的依据性,因而其造型反映它所包含的信息和意念,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本质美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18.
1.主旨、特点和结构1·1《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划界。事实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序言中就明确宣称:“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同时也是语言、逻辑和世界的界限。但是,界限(limit)在此是一种隐喻,它不是隔离空间领域的围墙,因为它不是世界、思想、语言和逻辑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加以界定:首先选择两个区域,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反之。界限甚至不能逻辑地思考和言说,而只能显示:说清楚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翻开自然科学史册,可以看出科学方法论由孤立、静止和片面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整体、动态和联系的思维方式。一般地说,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目的有秩序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而它们的核心问题,就是从经验材料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方法和程序。然而,这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是人们任意创造,"而是自然界和人的规律的表现"。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辩证法就要求人们学会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一、序言:玄学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中国固有的哲学到郭象(252~312)便告一段落。①这并不是说中国思想终结了,而是说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孔子等诸子提出的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经过汉代的宇宙发生论,到魏晋时期呈现出向本体论发展的倾向,并最终精炼为中国式的抽象思维。中国哲学经历汉代和魏晋时期,将春秋战国时期分散的多样性简化为在某种程度上统一性的多样性。这种统一性的多样性从学派来看,大致可以理解为儒家式思维和道家式思维的对立。汉初的黄老学是先秦道家的现实转变,而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而推行的“独尊儒术”,是先秦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