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些年来,邦富一直在潜心研究梁启超,并打算有所著述,但一直未见有书问世。头几个月,我就此问及一位与邦富过从甚密的朋友,他告诉我邦富还在慢慢的磨、细细的抠,书稿一旦杀青,便会交我一阅。  相似文献   

2.
佚名 《天风》2009,(7):38-38
一、父母为孩子祈祷 “主耶稣啊,我奉你的名来到你面前,将我们孩子——(名字)交在你手里。我深信唯有你最知道他的需要,在你的照顾与保护中成长,以及让你的旨意成就在他的生命中,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关于生态伦理的思考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的资源要素之一。池田大作认为,环境污染问题,如同核武器一样,乃是人类灭绝论的两个根据之一。池田大作作为一名宗教思想家,始终关注着对于人类的前途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环境问题,其关注之甚可以从他与世界上许多知名人士的对谈时“言必及之”窥见一斑。考察池田大作关于环境问题的论述,不难发现:“依正不二”是他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也是他看待这一问题的基本视角,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只要学术在,他的生命就仍然在。我们纪念吕大吉教授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研读他的著作,从中汲取智慧,把中国宗教学的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吕大吉兄对于我不仅是同道和学友,也是一直相伴左右的可敬可亲的兄长。他的去世,使我的精神小屋突然倾斜了,再也不能比邻常聚、坐而论道了,内心之痛楚和失落是难以言说的。他是我国宗教学研究重量级大学者,一直处在理论引领的位置,他的离去是宗教学界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随着  相似文献   

5.
在宗白华先生"散步式"的美学论著中,涉及了大量书法美学问题,且见解独到,思想深刻.比如,他对书法艺术本质意义的理解,就超越了"艺术层面"而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照它,将它看作是人的本真生命活动,"是一种寻觅生命之根和生活世界意义的活动,是人类寻求心灵对话、寻求心灵敞亮的活动"[1].于是,书法艺术便成了一种"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6.
王学富 《天风》2022,(1):51-52
<正>教牧辅导者会从故事里发现奇妙的力量,并且在辅导中充分地使用它。人类是在故事中长大的,好的故事塑造好的人生,甚至一个好的故事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耶稣是一个伟大的叙事者,他讲述故事,阐释故事,并且把他的生命活成了一个伟大的故事,而他的故事也一直在影响无数的人。我们在圣经里读到,耶稣在传道的时候,用寓言故事讲释天国的道理,用寓言故事医治心灵有疾苦的人,用寓言故事给人带来希望,提升他们的信心与自尊。像耶稣一样,丁光训主教也讲述寓言故事,其中的一个寓言,就像一颗种子播种在我内心里,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让我从中体会出无穷的深意。  相似文献   

7.
友,在我国古代伦理学中是所谓“五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得一死交(即石交)”是生活中最可宝贵的幸事、快事。蒲松龄的伦理道德观中,也格外看重友的作用。他在《上孙给书》中简论了友对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古人择友而交的经验之谈。在《为人要则》中也涉及了这一问题,甚至以诗一般的笔调为友唱赞歌:“盖一日定交,则生死以之,劳何辞、怨何避”,“平居可与共患难。其人在,我扶其困厄;其人不在,我扶其儿孙……”。正是本着这种既带有士大夫式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意识,又带有下层民众相互关切、属于义气的思想。蒲松龄展开了《聊斋志异》中有关重友、交友和爱友题材的描写。 《连城》一篇,是蒲松龄讴歌知心之友的精心  相似文献   

8.
象山心学有着深层易学根基之支撑。基于易学的天人之学,他敞开了以大中至正之道、之理为根基根据的整体宇宙图景。认为人的本心存在的敞开着宇宙大千世界中的一切。《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价值期许,遂具体落实为人人之开显对于本心的高度明觉,挺立个我生命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基于此心的属于自己的意义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无碍的信海     
但愿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常怀感激之情、借人爱物之心和谦虚谨慎的态度。一学会谛视内心佛教的赞美歌《在风雨中》是一首将佛陀教诲的根本意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出来了的好作品,它不知激励了多少人的勇猛精进,唤了多少人慈悲之心。这部赞美歌使佛光直接映照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词作者长田恒雄先生于1977年3月病逝,生前他对我多有关照和教引。在他卧病在床时,我多次去探望他。一次他对我说:“我的病是我自己做的业,正因为是自己做下的病,所以只有自己去疼爱它,和它友好相处了。正如手、足、眼、头等一样,这个病也是我这…  相似文献   

10.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象”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元素之间的相反相成。“象”有自体,因而,它不可还原为其他存在。物我所现之“象”皆真实不虚。熊十力由援“象”人“相”,到将“相”“象化”,展示了他出入佛老,彻底皈依儒宗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一、在“究元决疑”的生命进路上一个在十八、九岁时两度“几取自杀”的人,过了三十年,在一次历险后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漱溟最近文录》,中华正气出版社1944年版,第69页)这几近狂易的精神情态在常人看来是可笑的,而且即使是与之相知颇深的熊十力,也致书以“发疯”、“狂妄”相讥评。然而,它终是梁漱溟独异生命格范的真切表露。他回答他的朋友说:“狂则有之,疯则未也”。  相似文献   

12.
列宁与黑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一年以前作过一次讲演,后来由马斯贝罗出版社用《列宁与哲学》作标题印成了一本小书。我在这篇讲演中曾试图证明,列宁应该被认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因为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真正的发现,而这个发现可以概括如下: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并没有导致一种新的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导致了一种新的哲学实践,确切地说,一种在哲学中贯彻无产阶级阶级立场的哲学实践。这一发现我认为极其重要,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哲学不是科学,在科学有对象的意义上说,它没有对象。2.哲学是一种以理论方式进行政治干预的实践。3.它干预的实质上是两个特别领域:阶级斗争效果的政治领域和科学实践效果的理论领域。4.实质上,它  相似文献   

13.
一广洽老法师(以下略称洽老)于今年2月24日在新加坡的任葡院圆寂了,享年九十五岁。噩耗传来,凡是认识他的人都非常轨悼,认为是中新佛教界很大的损失。首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作出许多贡献,对人真挚诚实,和易近人,具有一种古德的风度。在我的师友中,治老是我最早认识的一位长者,回忆起来,在故乡漳州南山寺最初见面,已经是七十年前的事了。洽老好交游,他虽不甚宣传佛法,但由于他胸怀坦荡,不存芥蒂与人无利害之争,人们都乐与之交,早年厦门一位新闻记者赵家欣曾这样介绍他说:“1935年,我在厦门《星光日报》当记者,认识南…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印第安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纽约繁华的曼哈顿散步。周遭鼎沸嘈杂,可是,印第安人说听见了蟋蟀的叫声。朋友摇头不信,认为这是幻觉。印第安人径直走到一处花坛。在草木之下,他的朋友,惊讶地看到了正在鸣叫的一只蟋蟀。自然的声音,最为印第安人在意,它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因此众声喧哗中,印第安人能发现一只蟋蟀,而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们,只听见人声车声。在我居住的小区,一位母亲靠听觉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以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来把握作为活生生之流的生命,狄尔泰先后提出了描述心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后来及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尤其是生命哲学家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这表现在:首先,他对生命哲学的理解最终还是以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描述心理学;其次,他对概念性表达的倚重,使他脱离了他自己所发现的历史性生命体验自身的表达;另外,他以一种"后退运动"为前提,故而他只能在记忆中反思地理解已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流,并将这一僵死的结果客体化.虽然,这些缺陷自20世纪初就一直遭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但是,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狄尔泰对生命哲学的贡献与缺失,就会发现其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广义的物活论者(Animist),与其他物活论者不一样,他不认为灵魂存在于万物中,而认为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活的事物中.他的灵魂概念与我们现在的观点也不一样,他认为植物是有灵魂的.灵魂(soul)在希腊语中是"psyche",即生命的原则或生命的原理,在拉丁语中被转译为"anima',它是使活的事物与非活的事物相区别的东西.他又把它叫做"生命的原理"(entelechy).  相似文献   

17.
生命言说问题是米歇尔·亨利生命现象学的关键主题。他试图在其文本中揭示生命言说的方式,以便为我们提供一种生命言说的模式。他认为,作为自我感触的生命言说完全不同于关于某物的言。我们也不能以一种对象化的方式去言说生命。那么,它究竟如何得到言说?这构成了亨利生命现象学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他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断尝试言说生命,尝试展现生命的言说。但事实上,亨利的这些尝试都存在问题,甚至在他不同的文本中存在着一定的张。因此,有必要探讨他的尝试,阐明他作品间的张力,进而解释造成生命言说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鹰之死     
正无缘目睹鹰的生,却有幸看到了鹰之死。在那个以山为背景的地方,我再次认识了那一直被我认为凶恶而贪婪的生物。还是那年随父亲去山西看望一个被父亲称为"前辈"的世交。那时父亲已到了肺癌晚期,他告诉我他一生最景仰的就是那位老人,我便怀着十二分的敬意随父亲去了。不过只有十几岁的我,还不能体会两个年近花甲的男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态重逢。  相似文献   

19.
我要探讨的是,在人的生命开始发展过程中,“我”是什么时候存在的。我认为,人们找到了“我”的存在,从而认识自己的造生者——天主,比之由仰观俯察,藉万物所呈现的德能,而认识天主,就更为亲切,而且亲切至至。 “趁上主可以找到的时候,你们应该寻找他;趁他在近处,你们应该呼求他。”(依55:6)  相似文献   

20.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