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政治”以后,注释老子《道德经》的著作即纷纷出现。随着道教的出世和玄学思潮的兴起,对《道德经》的注释更日益增多。唐末五代逍士杜光庭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就谈到有西汉至隋唐的六十家。各家注解,各有侧重,通过注释《道德经》表明各自对《道德经》的理解,从而反映出各自的哲学政治观点。其中曹魏时孙登开始“以重玄为宗”,继为道教学者陆续阐发,成为注释《道德经》的重要流派。而论重玄之道的突出代表,则为唐初道士成玄英。  相似文献   

2.
罗中枢教授所著《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一书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10年10月,20万字,以下简称《重玄之思》,所引只注明页码)。该书主要从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的角度来论述唐初成玄英的"重玄学",本文按图索骥,就该书的一些研究特色作一评述。一、紧扣时代背景,深究学术源流道教得以产生,是建立在先秦天人观念、鬼神崇拜、礼乐祭祀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基础之上。先秦之际的中国思想,更为注重宇宙论和价值论的探讨,宇宙论的思想成为此一时期思想家的重点,其中儒家的天道观、  相似文献   

3.
成玄英是隋唐老子注家中最善言“理”者,晚近论著往往将成玄英虚理说的思想品质归于佛教“空”论,但若以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对“深远之玄”的讨论为切入口,会发现成玄英对至道虚理的理解,与中观三论宗并无直接沿袭关系。成玄英说虚理归于“无”,是通过对道之种种概念执定的否定与消解,呈显肯定性的绝对真知,进而对万有的存在有所说明。在这个意义上,汤一介先生将成玄英放入道家思想的整体脉络中加以权衡,当更接近思想的实情。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5.
华严宗二祖智俨受到《华严经·贤首品》和《华严法界观门》的启发而提出“十玄门”,建立“古十玄”体系;三祖法藏则在二祖“十玄”思想的影响下,经过三次思想的演变,才将“古十玄”改造为“新十玄”。“古十玄”并非限于智俨,法藏的早期“十玄”学说也是“古十玄”,而“新十玄”应是《华严经探玄记》的“十玄”思想。  相似文献   

6.
道教“重玄”哲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教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标立“重玄”的哲学思潮。它以唐初成玄美开释老庄为显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述《道德经胜“宗趣旨归”,明“重玄为宗”作为总结。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无一个“重玄学派”已有聚讼,而对这个思潮的哲学内涵、历史地位则未深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一、重玄之宗脉关于有没有一个重玄学派,这自然涉及到对“学派”的界定,但实质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重玄思潮。如果有,它有怎样的历史起因、承传脉络与思想特征。“重玄”,乃取自《老子》“同谓之玄,玄之又直”。然而,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它并非《老子…  相似文献   

7.
重玄学派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道教思想流派,以最具思辨特色而著称,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罗中枢教授所著《重玄之思》便是诸多学术成果中系统研究成玄英道教思想的一本新作。《重玄之思》出版于2010年10月,为国家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丛书的一种。全书共分六章:重玄学产生的思想背  相似文献   

8.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玄英《庄子疏》“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蔡方鹿本文对唐代道教学者成玄英“知”的思想和认识论作了探讨。指出成玄英融合道、佛,以明道为认识目的,主张“境知两忘,能所双绝”,提出“知与不知,通而为一”的思想,并区分真知与俗知。其理论的思辨性,反映了唐代...  相似文献   

9.
融合释道的重玄学以用中观方法阐发道家、道教思想为特色。成玄英作为唐初重玄大家之一,毕生精研《老》《庄》.所以在发展了老庄哲学的同时也发展了其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玄美学。本文即在这个领域尝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中有"四句百非"学说,也有"离四句绝百非"学说,这是两个不同层次之境界。学界普遍以佛教"中观学说"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之释读格式,太过笼统。实际上成《疏》释读庄子,有两个层次:在较低层次,其格式确为狭义的"中观学说"或"四句百非"学说;然在较高层次,其格式却是"离四句绝百非"学说。狭义的"中观"或"四句百非"对应"玄","离四句绝百非"对应"重玄"。成玄英"重玄学"之核心,是以"离四句绝百非"为格式"化庄"与"化道",是中华哲学批评史上"佛禅兴盛期"之早期代表。  相似文献   

11.
“科玄之争”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2月14日,现代新儒家学者张君励在清华大学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对科学主义提出批评。演讲词随之发表于《清华周刊》第272期(以下引张氏语,来注明出处者,均见此文)。同年4月,科学主义者丁文江在《努力周报》第48‘49期上发表了《科学与玄学卜文,加以批驳,斥  相似文献   

12.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13.
成玄英在对《庄子》一书中的音乐思想进行疏解时,在以"和"为美的文化背景中,基于重玄道学心性论,提出了"动乐音以和性"的音乐美学主张,并且认为琴是实现这一审美主张的重要媒介。他的这一美学主张,丰富了"和"这一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自问世后,注疏者代不乏人,据有关学者研究考证,从古至今,《道德经》注疏约有2000种,而成玄英的注疏当为其中的代表之作。成玄英作为隋唐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都从《老子道德经义疏》中反映出来。本文针对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的“生命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道教“重玄”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思想流向及其构建形式。其思想源流非常复杂,不仅宗承老庄道德之学、旁融佛家心注之说、汇通儒门义理之念,也是顺应时势,博采杂家的结果。正因为此,“重玄”思想建构才形成了其突出的特点,它对此后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重玄”语缘自《老子》“玄之又玄”句,此句古训为“幽深而又幽深”,用来形容道之深奥难测。此语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道书佛籍中。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5称: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之后,梁朝道士孟智周、藏旁静,陈…  相似文献   

16.
1923年,中国曾发生了一场以丁文江、胡适等为一方(“科学派”),以张君劢、梁启超等为另一方(“玄学派”)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对这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通称为“科玄论战”的重大事件,从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一直认为是反动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混战,是地主和买办之争,他们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一直为中国现代史和各  相似文献   

17.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玄”字在老子著《道德经》七章中出现了十二次(包括重复出现的章次)。如:第一章:“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第十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略去与第五十一章重复的一次。)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与第十章重复出现。)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六十五章:“常知稽(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玄学,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领悟“玄”,或者说,如何把握“玄”。作为玄学的开山祖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曾说:道可逆,非常遭;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调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这里可以看到,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过是指“妙”与“玄”是密切相关的。入“妙”出“妙”,也就是人“玄”出“玄”。或者说,无“玄”就无妙可言。妙想、妙道、妙境,人世间的一切称得上妙的东西,都是出入“玄”的结果。“玄”的重要,由此…  相似文献   

20.
关于王夫之“内成”、“外生”概念的辨析衷尔钜王夫之在所撰《周易外传·系辞上传第六章》中提出过“内成”、“外生”两词语,与他改造佛教的“能、所”并赋于其崭新的内容还有所不同,这似乎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前所未见的独创。有不少具较高声望的学者也据此论证王夫之把事物的变化概括为两种形式:“内成”为事物内部的量变、质的渐变;“外生”为超出其规定性范围而发生的质变。笔者在由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中所执笔的《王夫之的唯物论思想》一章中亦曾沿袭此说。今经进一步研究,却疑惑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