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牺牲精神探析樊婧王引兰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自我牺牲精神,是指个人为了维护和保全社会整体利益或他人利益,自觉地舍弃、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和崇高境界。奉献是自我牺牲精神的基本特征。不计较个人利益是其实质。有利于社会或他人是其出发点和归宿。自我牺牲...  相似文献   

2.
我们还需要“自我牺牲”精神吗?高兆明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自我牺牲”精神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在一些人看来,市场经济奉行的是“等价交换”的原则,既然如此,再提“自我牺牲”精神就是不合时宜的。这是一种浅薄的认识。策一,“等价交换”原则这仅是经济领域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的军人道德是由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所构成的。如,保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安心服现役;英勇杀敌,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服从命令听指挥;官兵一致;不虐待俘虏等等。其中甘愿自我牺牲(战时的牺牲和平时的牺牲)是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规范,是军人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军人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军事事业对每个军人的最主要的道德要求,是军人必须确立的最重要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4.
自我牺牲之作为道德的基本精神,在古往今来的伦理学著作中被理所当然地一再重复着。 以往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道德,无一例外地提倡个人利益的自我牺牲。这种貌似高尚的道德说教,经马克思揭开期骗局后,其虚伪性就暴露无遗。过去的统治者把白己的私人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整体利益,然后要求广大人民为之做出自我牺牲。实质上,是当权的统治者享受了不当权的被统治者的牺牲。因为,那种所谓“整体利益”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它只是剥削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在全社会内井不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领导—下属配对问卷调查方法,从认知观与关系观视角检验自我牺牲型领导影响下属任务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机制,具体包括战略定向与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下属的任务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正向关系显著;战略定向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下属的任务绩效以及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领导认同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下属的任务绩效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而领导认同在自我牺牲型领导与下属的组织公民行为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党章第二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章规定的党员八项义务和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整党决定》也无不贯穿着这一基本精神。 共产党员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是被党的性质和历史任务所决定的。 我们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长期复杂的反帝反封建的尖锐斗争中建立并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她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核  相似文献   

7.
采用309份上司–下属配对数据,探讨了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前瞻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考察了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以及前瞻行为效能感和模糊容忍度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自我牺牲型领导对员工前瞻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自我牺牲型领导影响员工前瞻行为的过程中,责任感知的单纯中介效应不显著,而是与前瞻行为效能感或模糊容忍度构成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当员工的前瞻行为效能感或模糊容忍度较高时,责任感知的中介效应均显著;当员工的前瞻行为效能感或模糊容忍度较低时,责任感知的中介效应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作为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否定还是肯定诸如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这一类“价值范畴”?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观是相互排斥的还是相互统一的?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性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对佛教特质的分析,阐释佛教伦理以人为本和现实主义的基本特色,发掘佛教伦理中蕴含的强调责任、提倡平等、推崇智慧、鼓励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以及张扬自由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译自作者所著的《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一书,该书共三章:一、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的本质,二、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表现的各种特点,三、对立面统一和斗争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这里选的是第一章中的一节。其主要内容如下: 辩证矛盾是现象和事物中内在地相互制约着的力量和趋势的统一和斗争,它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业已定形的范畴如“矛盾”、“对立”、“差别”、“冲突”等揭示出来的。“对立”是指矛盾的每一个方面,“矛盾”则指对立面之间的关系。“差别”和“对立”表现为矛盾在成熟程度和强化程度上不同的两个阶段。“差别”可以转变为“对立”,“对立”也可以转变为“差别”。“矛盾”与“冲突”不同,“矛盾”存在于整个过程中,“冲突”只是在旧质态向新质态的过渡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时刻才能来临。也不能把“矛盾”和“不相适应”等同起来。矛盾既可以表现为相适应的时期,也可以表现为不相适应的时期。辩证矛盾的特点就是对立的方面、趋势的统一和相互制约。对立面统一是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的特征。“对立面的统一”和“对立面的同一”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对立面的同一”是指对立面相互转化,而“对立面的统一”则指内部对立面的相互制约、一致、同一和均势。对立面的统一不能与对立面的斗争、相互否定分开。事物和现象的对立、对立方面和趋势的斗争是发展的动力。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但不能把列宁关于统一的相对性这句话运用到辩证矛盾的一切形式上去。对立面的统一要求以事物和现象发展中的一致、平衡或稳定的因素为前提,这种统一是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但是作为对立方面和趋势相互制约的统一就不是暂时的、易逝的。辩证矛盾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但应该注意到,不是一切对立面都能相互转化。辩证矛盾的每一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保持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状态,另一个方面的作用是要消灭这种状态。一个表现为肯定的方面,另一个表现为否定的方面。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矛盾的同一个方面在一种关系里、一种意义上既可以作为肯定的因素,也可以作为否定的因素;既可以起保守作用,也可以起革命作用。矛盾的发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发生或形成、发展或积累、克服或解决。因此,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它处于什么样的阶段。  相似文献   

11.
岳清华 《天风》2007,(7):22-23
肖维平院长总是勉励员工不要灰心,说,基督徒要像耶稣那样,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舍己倒空,用一颗爱心去服侍老人。  相似文献   

12.
会议于1988年1月5日至9日在汕头市召开。与会代表就下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特点有的同志认为主要是:1、改革总体目标的明确性和改革具体过程的探索性相互并存;2、多改革内容的系统性和改革步骤的递进性相互结合;3、改革趋势的前进性和改革道路的曲折性相互统一;4、旧体制功能的暂存性和新体制功能的扩展性相互冲突;5、历史进步性和道德正义性有一定冲突。克服这种冲突,使它  相似文献   

13.
听、说、读、写是有文化的正常人言语交际的四个基本环节。言语行为有两个方面即:口语行为和书面言语行为。这两个方面有着各自的神经结构基础。但就个体言语发展来看,从听语到口语,到书面言语却又是相继形成,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统一的大脑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针对Ф.Ф.维亚克列夫的《辩证矛盾的结构》一文(译文见本刊1964年第12期)而写的。作者反对维亚克列夫把矛盾的本质主要与对立面的同一、相互渗透联系起来,把矛盾的本质的表现主要与对立面的相互排斥联系起来。他认为,随着条件、特别是矛盾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现象中被提到首位的或者是对立面的分裂为二,或者是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在不够成熟的矛盾中,统一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而在成熟的矛盾中,“斗争”具有更重大的意义。他认为“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这个命题包含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抓住了任何矛盾的最本质内容,表现出一切矛盾的一般结构。他认为辩证矛盾的结构中包括:作为矛盾双方的对立面;对立面的统一;对立面的“斗争”;矛盾中统一因素和“斗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由于矛盾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他反对把一切对立面都归结为两极的对立,而认为事物通常只是在其中某些特征方面是对立的。他认为统一有三种表现,即不可分离性、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统一在矛盾中也是能动的本质,而且是冲突和“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差别是处于可能状态中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他还反对维亚克列夫否认外部矛盾的存在,而肯定外部矛盾是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5.
1.悲情主义这类人对伴侣是渴求的,对恋爱是疯狂的,但他们的心态上却有千千结,在脑筋上也是死命钻牛角尖。他们总是偏执地制造悲剧情节,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虐待狂。2.爱自由这类人觉得一旦感情稳定下来,就会不自由,而不自由宁可死,所以或多或少害怕亲密关系。3.博爱这种人有点粗线条,心思不够细腻,总认为每个异性都可以做朋友,但都无法深入交往,无法体会那种微妙的“情爱”。4.自愿牺牲者这种人心理脆弱,以女性为多见。她们在亲密关系的每一步,都插入了自我牺牲,也因进一步的自我牺牲而破坏了可贵的亲密关系。5.事业心过强事业心特别重的人,…  相似文献   

16.
利他主义是西方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但传统的利他主义观念总是以个体的自我牺牲为前提的.本文对此进行了适度的澄清和改写.它强调利他主义的伦理态度应以理性为基础.这种以理性为基础的利他主义既不是出于自利,也不是出于仁慈、同情,而仅仅是为他人利益着想的行动意愿.  相似文献   

17.
浅谈超声多普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B超室(郑州450045)孙雁龄从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到其应用到医学领域,充分证明了物质世界不是彼此分隔、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赖又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统一整体。各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治疗的现代医学目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的变化,恰好说明了传统医学目的与现代医学目的不是对立或相互排斥,而是辩证的统一.现代医学目的是以传统医学目的为基础和前提的,是继承和发展,是重新审视传统医学目的后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利他主义是西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论题。由于传统利他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美德以个人的自我牺牲为前提,从而陷入了道德与利益的伦理困境,难以说明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当代利他主义研究表明,利他不仅仅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利他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利己。利他主义的新理念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眼于马克思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所表述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阐明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由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揭示了完整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敏锐识别有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种种错误认识,从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激发人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热情与信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