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随力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随力是指追随者在追随领导者的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追随特质, 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个人品德和人际技能等方面。按照研究内容的差异, 可将追随力的研究划分成三个阶段: 以领导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追随者为中心的领导理论对追随力的研究阶段, 以及以追随力为中心的追随理论研究阶段。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包括追随者的分类, 追随者的心理建构, 追随类型与领导类型的整合等。国内的研究多是以领导者为中心, 对追随者进行了一些分析。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对追随研究工具、追随与个体特质、追随与领导风格和组织特征的匹配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彭坚  王霄 《心理科学》2015,(4):822-827
追随力认知图式是一种历经社会化,以抽象表征形式储存于个体记忆中的关于追随力的认知结构,亦称为追随原型。领导者的追随原型通常在领导—追随互动中被激活,并与部属实际追随力进行匹配。匹配失败的追随原型将被重新归类或定义,匹配成功的追随原型将通过领导者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追随者的职业幸福感、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行为。人格、市场行情、组织结构和文化能预测追随原型。未来可加强多水平效应、匹配效应和生物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内隐追随理论,是个体心目中既存的关于追随者的特质和行为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是当前组织行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的概念。内隐追随理论与X-Y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隐追随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可归纳为认知分类模型、信息加工模型及联结主义网络模型等。现有研究还对内隐追随理论的测量、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研究中,可能会注重开发更有效的测验工具,深入探索影响内隐追随理论形成的因素,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澄清变量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加强内隐追随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倪渊  李翠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5):711-730
多层次积极追随力是创业企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已有研究强调不同显性领导对积极追随力的影响, 结论存在较多争议。对此, 以内隐领导理论为基础, 构建了“内隐创业型领导-积极追随力”的多层次互动模型。根据此模型, 内隐创业型领导通过关系认同和领导代表性对个体与团队积极追随力产生促进作用; 团队积极追随力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塑造内隐创业型领导; 团队差序氛围、员工传统性和领导特质调节焦点是互动关系重要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
彭坚  王霄 《心理学报》2016,(9):1151-1162
内隐追随作为一种关于追随角色的认知结构,包括追随原型和反原型两种。其中,追随原型表征了个体对追随角色的积极预期。本研究基于角色理论,考察了领导者-追随者的追随原型一致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采用跨层次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对64个工作团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追随原型能否提升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追随双方的匹配情况。具体而言,(1)领导-追随双方的追随原型越一致,关系绩效越高。但上述结论并不适用于任务绩效。(2)在一致情况下,与"低-低"一致相比,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在双方追随原型的"高-高"一致时更高。(3)在不一致情况下,与"领导者的追随原型高-追随者的追随原型低"相比,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在"领导者的追随原型低-追随者的追随原型高"时相对更高。(4)追随原型一致性通过工作投入影响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探索了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PFP)与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PFT)之间的匹配程度如何影响辱虐管理。对194份上下级配对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结果显示:(1)相较于非匹配情形,领导者在"PFP—PFT匹配"情形下更少辱虐追随者;(2)与"PFP低—PFT低"相比,"PFP高—PFT高"情形下辱虐管理程度更低;(3)在非匹配情况下,与"PFP高—PFT低"相比,领导者在"PFP低—PFT高"时对追随者有更少的辱虐管理。以上结论能够为组织预防或减少辱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主动工作行为, 作为推动组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然而, 以往研究在探索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时, 却出现了悖论: 一些研究发现主动工作行为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评价, 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主动工作行为会招致领导者的负面对待。为解释此矛盾现象,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建构了一个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指出,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信念决定了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究竟引发领导者的何种反应。先介绍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概念与测量, 然后论证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与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契合程度对领导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者核心情绪(高兴、紧张、沮丧与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为后续主动工作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平滑追随眼动的神经机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志  贾凤芹 《应用心理学》2008,14(1):70-76,90
平滑追随眼动作为视觉引导的眼动行为之一,是指为保障对运动目标的精细觉察,眼睛追随慢速运动的目标以使其处于中央凹位置时眼球的运动情况。本文简要归纳介绍了平滑追随眼动的实验范式、测量指标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详述了平滑追随眼动的皮质-脑桥-小脑神经通路,其中皮质区的额眼区、辅眼区、颞中区、内侧上颞区及侧顶区在平滑追随眼动的产生中具有不同作用;而脑桥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作为中继站负责将来自顶枕区和额叶区信号传递到小脑中参与眼动的区域;小脑的绒球和副绒球及蚓体负责处理平滑追随的眼动信号,并协调前庭神经反射。对平滑追随眼动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区分眼动的正常与否,发挥其临床诊断和药理学评估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确定患者大脑器质性病变或损伤的程度,同时为进一步的实验认知研究和验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内隐追随理论,探讨了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与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的匹配情形如何形塑领导者的授权行为。基于广东省2家食品企业的226份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发现:当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与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相匹配时,追随者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意中人”。面对“意中人”,领导者将展现更多的授权行为。在匹配情况下,高-高匹配时的领导者授权行为高于低-低匹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感激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结合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和社会等级的双策略理论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探讨领导感激表达对员工追随行为的影响效果。通过一个情景实验和一个多时点、上下级配对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证实了所提的理论假设:领导感激表达通过增加感知领导声望进而促进员工的积极追随行为,通过减少感知领导支配进而抑制员工的消极追随行为。尤其是当领导情绪表达真诚性高时,上述关系更为强烈。研究结论有助于启示领导者要更多、更真诚地向员工表达感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内隐追随理论,探讨了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与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的匹配情形如何形塑领导者的授权行为。基于广东省2家食品企业的226份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技术发现:当追随者的积极追随特质与领导者的积极追随原型相匹配时,追随者能够成为领导者的"意中人"。面对"意中人",领导者将展现更多的授权行为。在匹配情况下,高—高匹配时的领导者授权行为高于低—低匹配的情形。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时期是领导力发展的最佳时机和关键时机。青少年领导力发展是指对青少年所实施的帮助其增强领导力意识、发展领导力素质及掌握领导力技巧的各种经历或活动。本文在回顾国内外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模式、途径和内容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未来研究趋势,主要包括:(1)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理论模式的实证检验;(2)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实证探索;(3)中国背景下青少年领导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领导授权行为的研究大都以领导为中心, 探讨领导授权行为的有效性。随着追随理论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从员工视角探讨领导有效性。期望在组织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员工授权期望是指员工形成的有关组织中的领导在权力授予方面应尽职责与义务的规范性认知。在系统梳理员工授权期望概念与测量的基础上, 分别从角色设定理论、领导分类理论、期望落差理论梳理了员工授权期望的作用效果与研究结论, 最后从基于内隐领导理论的变量测量、相关理论的机制探讨、追随理论的模型扩展、期望管理的前因探索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领导力(Servant leadership)由Greenleaf于1970年提出,是领导理论中较新的一个分支。20世纪90年代,服务型领导力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开始对其进行精确定义并测量。目前学者们已经开发出多个测量量表,但对其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实证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对服务型领导力产生的背景、定义、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做了系统回顾,在此基础上做出全面评价,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及该理论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前景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员工主动行为因有利于个人和组织的长远发展而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主动行为对员工本人的人际内影响, 而较少考虑对领导者的人际间影响; 同时, 考虑到员工在领导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员工的主动行为如何影响领导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做理论性整理将极大丰富对员工主动行为的认识。学界基于归因理论、内隐追随理论、自我-他人评价一致性理论等对上述自下而上的影响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 发现领导者对员工主动行为的态度评价和行为反应受到多重边界条件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具体化员工主动行为所诱发的领导者心理与行为反应, 探索员工主动行为与领导方式的循环关系, 以及深挖主动行为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6.
追随行为是组织员工以组织目标为导向,能动地与领导力和组织情境交互作用的多态行为。经对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目前对这类多形态员工行为的研究还很薄弱。为此,从调节焦点理论视角,展开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前因及对后果差异影响机制的研究,首先是基于两种不同调节焦点的员工追随行为的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然后,揭示影响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三层面前因机制,即领导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组织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员工组织公平感知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个体特征对员工追随选择分化的影响及领导反馈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最后检验员工不同调节焦点追随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差异作用效应。以期推动追随理论更加契合组织实务。  相似文献   

17.
作为“以下属为中心”的领导力理论,领导力的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与领导力研究结合的代表.该理论采用社会认同解释领导力产生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命题为:(1)群体成员通过社会认同选择有效的领导,具有高群体原型代表性的领导者最具有效性;(2)领导者可以通过塑造下属成员的社会认同来实施领导.除了以上内容外,还对该理论的实验证据及优缺点也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与其它领导力理论进行了整合,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组织行为和领导力的研究特色和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从中可以看出,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中国学者在该领域中进步快速, 并蕴含巨大的潜力。随后, 比较了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的研究话题和采用的方法, 指出国内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文章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当今组织行为和领导力领域在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的创新。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 文章指出了学者可以重点关注的领域。学者可以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选择恰当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为此, 本文第三部分还介绍了几项近年来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 旨在启发学者关注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 敏锐地发现适合本学科研究的问题, 并以严谨且有创造力的方式去开展研究, 进而对国际学术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家庭抗逆力理论是近年来风险应对研究领域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该理论的提出源自McCubbin等人对军人家庭应对战争危机的观察与思考,得益于早期学者对家庭压力和家庭系统理论的探究。经数次修订后,该理论经历了由静态特征到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内涵与外延的理论体系。其早期应用集中于创伤修复、家庭压力应对等主题,之后涉及复原力等更丰富的研究议题,已成为临床干预工作的实践导引和COVID-19大流行以来国家和社会、家庭和个体层面“危机事件—适应能力”关系的重要解释机制。其应用面临来自元理论研究、方法学及跨文化与社会变迁观点的挑战。未来研究应明晰概念与整合模型、使用混合方法与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家庭抗逆力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与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抗逆力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