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对现代性所带来的个体自我缺失和群体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人们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本身的持续性反思,如何更好地认识传统宗教信仰体系在民族文化认同形塑中的根基性作用,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资源,以解决因为社会的急遽变迁而带来的人们身份认同上的深重疏离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本文以景颇族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结构及其变迁为例,呈现出以血缘和祖缘为核心观念建立起来的原生性宗教信仰体系与其民族文化认知结构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形塑作用,以反思中国宗教信仰文化体系的多样化形态及牟钟鉴所提出的中国宗教的"多元通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孔孟建构道德形上学的差异及引申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被称为形(而)上学。先秦儒家并不关心这种意义的形上学,但这并不代表先秦儒家没有自己的形上学。先秦儒家形上学的一个很重要内容,是为道德寻求终极根据,可以叫做道德形上学。建构道德形上学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孔子尚未具有这方面的思想自觉,孟子则明显具有了这种自觉,这种变化说明孔孟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理清这种差异,对于明确儒家哲学的特质,发现牟宗三相关思想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0,(1):198-204
教育与改造"已仕人材",是甲午战后国内提出的应对举措之一。京师大学堂仕学院应运而生。"仕学院"较早为花之安介绍德国学校时提出,大致相当于高中层次的一般政治学校,在华传播过程中却被层层拔高,于戊戌时期成为以招考官员为主的最高教育机构。清末新政时,承其余绪的仕学馆办学层次有所降低,其社会影响却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扩大。戊戌仕学院与清末仕学馆均主张"中学当已通晓"的官员以西学为主课,这在清末新式学堂强调"中体西用"且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成为西学教育最为集中的场所。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让官员学习的特殊学堂体系。"民之守牧""已成之材"亦须学习西学,何况普通士人?这种人人均需重新学习的观念与实践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形成了冲击。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哲学分支学科,它既需要关注"道德形上学",又需要直面现实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科学地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的伦理道德难题.  相似文献   

5.
冯友兰《新理学》方法论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理学》表述的是一种形上学的思想体系。冯友兰认为,他的《新理学》是“接著”宋明理学讲的。而不是“照著”宋明理学讲的。这表明《新理学》中的形上学系统既与宋明理学有着思想渊源的关系,又有着性质上的差异。这种思想上的渊源关系表现在冯友兰反复强调“哲学是对于人生底,有系统地,反思底,思想”,“形上学是哲学中底最重要底一部分。因为它代表人对于人生底最后底觉解,这种觉解,是人有最高底境界所必需底”,“形上学的功用,本只在于提高人的境界。它不能使人有更多底积极底知识。它只可以使人有最高底境界”。冯友兰对哲学…  相似文献   

6.
李程骅 《学海》2006,(1):120-125
本文分析了以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等为代表的现代零售新业态对城市消费者的形塑功能,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视角论证了目前城市消费“沃尔玛化”在刺激城市人消费观念转型、促进消费行为的类型化以及强化人们消费行动公益性等方面所发挥的具体作用,同时也提醒要关注当今中国城市所面临的外来消费理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保证、事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位的新认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是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以德治国"方略、"文化利益"共享、"主旋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色内容;"关注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高度重视理论建设、重视网络技术和各种文化载体的运用"是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途径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8.
朱承 《哲学研究》2022,(5):53-62+129
实现理想公共生活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关切。儒家哲学强调道德形上学的理念认同,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形成对世界与人生的最大共识;宣扬公共性的礼治精神,为仁爱原则提供了制度保障,能够促进人们明确各自职分从而在公共规则下对个体言行有所规约;提倡公共性优先的伦理原则,可以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公共社会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重视道德修养上推己及人的公共关怀,要求每个人不仅关注个体心性,也关心共同体其他成员的疾苦;推崇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为人类勾画了崇公奉公、命运与共的可能性生活图景。儒家哲学不仅在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中至关重要,其当下的现实生命力亦需得到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研究,学界多纠结于其"德治主义"抑或"德治道统"的演绎上,对其惰性因素及其负面效应却少有问津。诚然,传统政治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传统政治伦理文化中的"惰性"因素,如专制道统、礼仪制度、宗法等级观念等,以其既有的社会传导功能阻滞着人之现代化实现。它消解着人们的法治意识,破坏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应然秩序和价值期待,并造就了当今政治道德生态的多种症候。在现代化的追梦中,必须摒弃传统政治伦理文化的"惰性"因素,实现政治伦理文化的现代置换,真正构建一种以人民利益至上,平等精神、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服务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0.
终极性的转化:古典道家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死的非真实性 一种常见的思考死亡的方式是去否定它.在西方文化的叙事中,关于这种对死亡的否定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在大家"所接受的"柏拉图的思想中,①我们是从一个有关永恒不变的秩序--理型的世界--的假定开始的.然后,通过将其界定为一种变化从而限定了死亡,并且,那种变化是仅仅关注于现象世界内部的物质性方面的.在这种柏拉图式的模式中,人的持久性的同一性(persisting identi-ty)--不朽的灵魂,由于和真实世界的亲和性从而获得了保证.特定的个人或许会在遭受偶然变故的意义上"死亡",但其本质的"人性"(human nature)则由人的不变的理型而获得担保.并且,这种"人性"与教父们所诠释的超越原则的关系也就成为创造的神明.在"生"独立于"死"而不受死的影响这样一种意义上,这种世界观将生死建立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种类比,生与死的关系就如同上帝和世界的关系,后者是前者暂时和不完美的反映.通过诸如不朽的灵魂以及超越的世界这样一些形上学和超自然的假定,人类经验被固化并提供了一种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走出形上学的迷失而进行形上学的重建,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哲思的主题.自上一个世纪的上半叶,冯友兰先生就率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的逻辑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纯形式的形上学体系--新理学,超越了中国传统哲学没有形式化系统的形上学的局限,提高了中国传统形上学的空灵性、抽象性、范畴化、概念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但是他的这种新理学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张、脱节与失序;因此如何克服和超越这些历史限制,这是他留给我们的历史课题.他的新理学之"由正入负"的方法论取向,确为中国现代形上学的新开展开辟了新方向,因此我们可以由"照着讲",而"接着讲",进而在现代逻辑、现代哲学和生活世界的三项互动的场域及其变动中,实现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名与象、智与仁、思与诗、形式与内容、德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的统一,使中国哲学成为世界哲学之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之前,美术教育就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将学习西方美术教育方法作为倡导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的一部分引介进来,开设学堂并设有图画课程.同治元年(1862),总理衙门奏请在北京设同文馆,这是模仿西式教育的开端.这些学堂实则是为了培养外语、造船、电信和军事人才设立的,但课程中已设有绘画等美术课目,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学习而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效果.至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对美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关注,康有为强调:"乡塾童学读史,识字、测算、绘图、天文地理、光、电、化、重、声、汽之学校不设,则根底不立"[2].康有为将绘图与读史、识字等并列,可见图画教育已经引起了他的重视.西方美术在这个时期受到推崇,但更多是因为美术本身所具备的实用性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教育学意义上理解,"医患冲突"现象的发生关乎医患关系主体行为养成的教育环境,其形成是医学伦理教育在育人与形塑社会教育功能上双重阙失的直接后果。"医患冲突"现象折射出当下医学伦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尴尬"的教育定位与关系"错置"、教育"知识化"倾向与能力教育的偏废、理论课程设计不合理与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教育方法单一与教学关系的失衡等。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通过医学伦理教育的再定位、教育模式的转换、课程设计的合理化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提升医学伦理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医患冲突"。  相似文献   

14.
1.儒家思想和心理咨询 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非常重要的资源。研究中国人或者解决中国人的问题是不能回避儒家的。”由此可见,从儒家经典中找出有利于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促进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本书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晚清至民国期间形塑近代中国宗教命运的重要转变过程,透过下列三种变化形态的分析,将宗教置于理解中国近代史之核心:1.地方民间信仰结构的转型;2.宗教知识的创新;3.菁英分子宗教信仰的新形态。前两部分观察宗教文化的宏观层次。第一部分处理地方宗教与寺庙生活的改变,探索有多少具声誉的中国寺庙与多采多姿的庙会文化,最终是如何逐渐地式微而丧失地位。藉由案例研究的方式检验这些问题,而这些案例关注上海以及浙汀的其他都市地区,尤其是温州及其近郊。第二部分致力于宗教知识的创发与传播,正当地方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公众风险认知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谢晓非  徐联仓 《心理科学》2002,25(6):723-724
1 引言人们的社会生活会受到广泛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 ,有时甚至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 ,某些因素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可以产生巨大的不良后果。事实上 ,公众的风险认知状况是社会状况的晴雨表 ,它可以相当确切地反映出整个社会发展、变化对人们心理状况造成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因此 ,公众风险认知状况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指标。一些社会变化 ,比如下岗 ,成为人们关注的敏感性问题 ;随之而来的其它社会性风险问题也同样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 ,从而成为整个社会性的问题。本研究采用风险认知的研究方法 ,了解人们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变化的形…  相似文献   

17.
王姝 《学海》2015,(4):16-23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现实制度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主体性资本的形成最终形塑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性的揭示。资本对当下人类生存世界的座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所操控。当代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主体性的双向趋同。《21世纪资本论》对不平等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物质化的资本层面。21世纪的当下,整个社会仍然受资本主义精神的驱动,并被锁定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系统中。资本带来了人性积极解放的同时造成与"他者"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层次地体现了资本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共享现代资讯带来便捷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文化民族多元化"与"文化全球一体化"矛盾的凸现。回归乡土,关注本土和地域文化,寻找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成为当代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人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人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关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哲学的生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印度的形上学中,都曾存在一种忽视甚至否定人的直接生命的倾向。比如柏拉图主义把一个超越尘世之上的、无时间性的、永恒的理念世界确定为真理,而将一切具有时间性的、尘世的、易逝的东西,将生命本身,降低为非真实的东西。可以说柏拉图主义的这种“颠倒”,决定了以后西方形上学对生命的遗忘。这种情况只是到了尼采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那里,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类似的情况在印度思想中有更极端的表现,在这里,几乎所有思想流派都是把生命当作苦难和罪恶,而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渡苦海,在生命彻底熄灭的、超自然的涅槃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