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纪华传 《法音》2007,(11):59-61
本刊讯10月24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灵云院国际禅交流友好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暨"则竹秀南法师中文版《东瀛禅语》首发式"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召开。国家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2.
10月24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灵云院国际禅交流友好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关山慧玄无相大师的禅风——纪念无相大师圆寂650周年"为主题,会议庄严隆重,学术气息浓厚,并始终洋溢着中日人民和睦友好的情谊。  相似文献   

3.
杨歧派作为日本临济宗的源头,其思想规范了日本临济宗乃至黄檗宗的面貌。考察杨歧派和日本临济宗的关系时,必须要考察南宋时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求法和大量中国僧人东渡扶桑传法的历史。正是这些祖师大德的艰苦努力,才使杨歧派的禅法在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蔚为一大宗派。在这一过程中,入宋求法、在无准师范座下开悟、回日本成为东福寺派开山的圆尔辨圆发挥了核心作用,是杨歧派禅法东传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4.
李贺敏 《法音》2012,(9):61+79
本刊讯8月19日上午,适逢北京灵光寺和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签订友好寺院五周年吉日,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灵云院住持则竹秀南长老一行21人来京,与北京灵光寺共同举办"祈祷中日友好世界和平大法会暨中日禅墨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副秘书长张琳、副秘书长兼灵光寺方丈常藏法师,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一司副司长刘威,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启骧等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由台湾回大陆定居的临济宗第52代禅人弘川法师,荣膺河北正定临济寺首座职,于1987年11月14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居士陪送到寺驻锡。正定临济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是临济宗创始人、唐代高僧义玄禅师开法传宗之地,为临济宗祖庭,在海内外禅人中享有盛名。该寺自1984年以来,修茸了义玄禅师的“澄灵塔”,重建  相似文献   

6.
李肖 《法音》2007,(8):34-38
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而开创临济这一系的,是义玄禅师。铃木大拙在《禅与西方思想》中称他是"中国禅宗思想史上第一位禅师"。  相似文献   

7.
耿静波 《法音》2021,(2):17-18
大慧宗杲(1089-1163),两宋时期著名禅师",看话禅"的代表性人物,是促成"临济再兴"的重要人物,在临济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由宗杲的传法历程来看,不管是其住持云门庵,还是住持径山等禅院期间,身边一直有大量弟子及参禅者;其被编管于衡州、梅州的十几年时间里,亦是从学者众多。  相似文献   

8.
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创立了适应禅僧的道场,奠定了禅宗的修行空间与物质基础。沩仰宗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以沩仰宗为肇始,相继出现禅宗的五家七宗,形成了禅宗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一沩仰宗由唐代沩山灵佑与仰山慧寂师徒共同创立。当时师徒唱和,默契圆融,相得益彰,禅法与众不同,因其源于沩山,完成于仰山,后人称之为沩仰宗。这是禅宗"一花五叶"的第一叶,其后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相继出现,形成了天下寺院"十寺九禅"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比较近代中日临济宗,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只能分别选取几个代表人物来进行阐述.我们不妨以白隐慧鹤、释宗演和铃木大拙等,作为日本近代临济宗的代表;以大定密源、释寄禅、来果和虚云等,作为中国近代临济宗的代表.白隐慧鹤(1685—1768)虽然是日本十八世纪江户时代临济宗僧人,但他是公认的日本近代临济宗的创始人.日本的临济宗,因他之弘扬“得以流传到现在”(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十章).释宗演(生卒年不详)是日本近代著名禅师、仓圆觉寺的著名禅师今北洪川的继承人、临济宗圆觉寺派管长.他曾于1917年9月至11月来中国考察佛教,在上海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临济宗高僧冶开、全振、显珠、清虚、清然等进行过友好的交谈(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第十章,第四节).铃木大拙(1870—1966)是驰名世界的禅学大师,曾先后师从今北洪川和释宗演参研禅学,自觉继承和发展了白隐慧鹤所开创的日本近代临济禅风,并推广到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10.
法缘 《法音》2008,(2):45-55
圆尔辩圆(1202—1280),俗姓平,日本骏河(今静冈县)人。日本临济宗著名禅僧、京都东福寺开山祖师。曾于嘉祯元年(1235)入宋求法,回国后对日本佛教及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日本佛教发展史上留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佛教研究的深入,加强教界与学界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11月6日至9日,由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和杭州西天目山禅源寺共同主办、禅源寺承办的“中国临济宗学术研讨会”在临济宗祖庭——临安禅源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专家、学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10)
<正>本刊讯9月20日至28日,应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邀请,以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西省真如禅寺住持纯闻法师为团长,江西省青原山净居寺住持妙安法师为秘书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6人,赴日本参加第12届中日禅僧友好交流活动。20日中午,日本日中临黄友好交流协会秘书长中川弘道法师前往机场迎接。当天下午,中国佛教代表团在中川秘书长的陪同下,抵达临济宗大本山瑞鹿山圆觉寺,临济宗圆觉寺派管长横田南岭法师主持了盛大的欢迎仪  相似文献   

13.
<正>宗派正统观念兴起于晚明禅林,临济宗密云圆悟一系通过编撰灯录、制作嗣法证明、建立传法丛林等措施,逐步构建起一个具有“正统性”意义的传法系统,将原本零散的地方寺院联结为寺院网络。隐元隆琦受法于密云法嗣费隐通容,后东渡日本建立黄檗宗,并将宗派正统观念与传法丛林制度带到日本,对日本佛教黄檗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佛教史上,今江西、湖南、广东三省是唐宋时期禅宗传播的中心。高僧辈出,道扬遍布,素为日本禅众所仰慕。日本禅宗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为了追本溯源,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本临济宗、曹洞宗、黄檗宗的法侣们,通过各种渠道,一批一批地来华参礼祖庭。1980年8月间由41人组成的日本佛教旅行团到华南礼祖,是“文革”后到华南来的  相似文献   

15.
悟凡 《法音》2013,(4):49-50
近代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教特质在禅。"事实确是如此,中国佛教绵延至今,法脉传承清晰不辍的只有禅宗。在禅宗五家七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至唐末五代就渐渐湮没无闻,只有临济宗和曹洞宗传承了下来,也因此佛教中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谓。临济而后,至北宋有黄龙慧南和杨岐方会,形成禅宗史上的黄龙派、杨岐派,禅宗的"五家七派"  相似文献   

16.
《宋代临济禅的发展演变》是河北大学阎孟祥教授的新作。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临济禅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第二章北宋早期汾阳善昭的禅思想;第三章北宋中期杨岐方会和黄龙慧南的禅思想;第四章北宋中后期达到高峰的宋代临济宗的文字禅;第五章南宋早期大慧宗杲的禅思想及临济宗的念佛禅;第六章宋代临济禅的社会文化思想。每章都以介绍禅思想为主,同时,对其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作者早年曾从我研究佛学,读了他的书,感触颇深,故作评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海沙 《法音》2004,(7):4-8
临济宗在禅门五家宗派中,势头最强劲,法脉最久远。自从义玄禅师(787—866)于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院开创此派后,临济禅门龙象辈出,门叶繁荣。至宋代复发出黄龙、杨歧二支,此二支于宋代法流尤盛,并流布日本,自宋至清,代有高僧。禅门五家中,除临济以外,其它宗派尽管盛极一时,然终究数代而亡,或仅存余续,唯临济一枝独秀,绵延千年。本人以为,以临济义玄为代表的临济禅风的思维特征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源泉。禅门中有“临济将军,曹洞十民”之说,又有“临济严父,曹洞慈母”之言,可见临济宗的思维确有其大开大阖、奔驰突兀的特征。本文旨在…  相似文献   

18.
伍林 《法音》1993,(11)
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由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后来又分化为五家七宗,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化为黄龙派和杨岐派。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临济派和曹洞宗后来又传到日本,并在日本扎下了根。本文试图就临济宗祖师临济义玄的禅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无依道人临济认为,出家学佛法的人为要求得解脱,生死不染,去住自由,必须对佛法有真正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6,(4)
本刊讯座落在河北正定县的临济禅师塔,近年来经过精心修复,再现昔日巍然屹立的雄姿。五月十九日,以松山万密为名誉团长,盐泽大定为总团长,有马赖底为秘书长的日中友好临黄协会访华团一行一百人同中国佛教徒一起,云集塔前,隆重举行庆祝祖塔修复落成剪彩仪式和诵经法会.临济宗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唐代义玄禅师创立。此宗至宋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日本荣西禅师入宋求法,将临济宗黄龙派禅法传入日本。其后俊芿禅师入宋,传临济杨歧派禅法于日本.清初临济宗隐元禅师赴日建宇治万福寺,立黄檗  相似文献   

20.
2011年5月14日-16日,在河北石家庄召开了"首届河北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学术论坛"。论坛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民族宗教厅、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办;石家庄市民族宗教局协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河北禅学研究所、柏林禅寺、临济禅寺承办。来自日本,韩国以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70余所大学和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