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印 《法音》1988,(10)
1.乐山大石佛:位于四川乐山县凌云栖鸾峰监江的悬崖绝壁上。是一尊弥勒坐像,头与崖齐,脚踏大江,比例匀称,体态庄严,工程浩大,气魄雄伟。它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历时90年才完工。据有关资料记载:佛身高71米,头宽12米,耳长6米,肩宽28米,脚背可围坐100多人。2.甘谷大石佛:坐落在甘肃甘谷县城的大佛山石窟内。这尊石佛身高38米,胸间10.4米,袒胸赤足,面貌丰润,体躯宏伟。上着通身袈裟,下穿长裤短裙。据专家考证,为唐代所造。3.荣县大石佛:位于四川荣县城东南郊大佛山上,为佛陀坐像。大佛就石崖造像,高36.67米,宽12.76米,头盘螺髻,脸形长方,高鼻方口,双目平视,形态衣饰精雕细  相似文献   

2.
简讯     
《法音》1989,(12)
9月18日,宁夏灵武县东塔乡镇河塔寺举行佛像开光暨观音殿重建落成典礼。四众弟子1000多人到会祝贺。 (王根明) 9月初8日,徐州云龙山兴化寺为装修一新的大石佛和新塑的弥勒、十八罗汉、韦驮等佛菩萨像开光,并举行方丈升座法会。  相似文献   

3.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也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文物。下对大白塔的修缮及外貌作一简述。一、历代维修情况山西省社科院崔正森《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考证曰:大白塔始建于大德五年(1301年),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制造。塔内有唐长安二年(702年)妙胜造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历代屡有修葺。明代帝王崇建,规模很大。据《清凉山志》卷二载:“永乐五年(1407)。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又据明嘉靖十九年(1541年)寺碑记载,明永乐四年秋,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各大宗教从古至今基本呈现出和平共处,兼容并蓄的状态,特别是被誉为"寿岳"的南岳衡山,更是宗教和谐相处的典范:千余年以来,佛道二教同处一山,共居一庙。在抗战期间,南岳佛道两家精诚团结,并肩作战,成立"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共赴国难,济世救民,南岳72峰之尾的岳麓山至今亦是儒释道同处一山,这种和谐相处的宗教文化景观可谓难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茗山、圆湛、梅冰副院长及全体教师出席了会议。梅冰副院长主持会议,并作了《中国佛教向何处去,栖霞山分院怎么办》的讲话。茗山、圆湛二位副院长作了发言。会议自始至终,依据赵朴初会长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着重讨论如何把栖霞山分院办成一所有特色的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应具有哪些特色?现据会议发言精神,综述如下: 一、关于培养目标会议一致认为应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造就出一批能发扬佛  相似文献   

6.
佛代会献词     
华雨诸天玉宇清,历尽劫波增慷慨,者贤云集北京城。迎来国运倍昌明。人间喜见千花涌,法门重振凭群力,佛会欣开四届新。愿海行山策大心!佛代会献词@圆彻~~  相似文献   

7.
峨眉山宗教的发展史曲折复杂。最初应是民间儒家祭祀,然后仙道略先,佛教随来,天主教最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道二教,峨眉山被佛教称为“大光明山”,被道教称为“第七洞天”,故又享有“仙都佛国”之誉。由于受历代帝王“抑道扬佛”、“灭佛崇道”以及儒家的影响,加上自身的变迁,佛道二教在峨眉山兴衰时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7,(11)
<正>本刊讯10月26日,由江苏省佛教协会、南京市佛教协会主办的"2017(首届)牛首山佛顶艺术文化周"在南京牛首山开幕,中国佛教协会宗性副会长应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宗性副会长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对牛首山佛顶艺术文化周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说,牛首山是牛头禅的开教处和发祥地,有"江表牛头"之称,佛教文化底蕴深厚。2015年10月,佛顶骨舍利被恭迎至牛首山安奉,并举行了隆重的  相似文献   

9.
金刚窟,在五台山楼观谷左崖畔,乃万圣秘宅。《祗桓图》云:“三世诸佛供养之器,俱藏于此。迦叶佛时,楞迦鬼王所造神乐及金纸银书毗奈耶藏、银纸金书修多罗藏,佛灭度后;并收入此。”三世诸佛,这里是指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这里所说神乐,是指楞伽山罗刹鬼王以七宝所造的天乐一部,他将献于迦叶佛以为供养。迦叶佛灭后,  相似文献   

10.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
佛言祖语一、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二、身为领众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三、佛学虽博而不怯罪行,乃学佛人之过失。四、口诀虽丰富但身心却流于凡俗,乃学佛人之过失。五、持戒虽然谨严,心中贪念却极大,乃学佛人之过失。六、觉受和证悟...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0,(8):42-48
<正>据《佛说无量寿佛经》载,久远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佛,尔时有一国王,听佛说法后,即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跟随世自在王佛出家修行菩萨道,名法藏比丘。法藏志求佛道,发愿建立清净佛国,让凡夫修  相似文献   

12.
<正>东晋王朝建立以后,大批僧人也随之南迁,佛教中心转移至建康(今南京)。由于京师以庾亮为代表的排佛势力的兴起,竺道潜等几十位高僧也进入剡东岇山(今新昌县境内)避难,支遁和随从徒众100多人也纷纷从苏州来到沃州山(今新昌县境内)。据《高僧传》《世说新语》等记载,  相似文献   

13.
黎阳胜地,依山傍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贤才辈出。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浚县一中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浚县一中从小到大,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茁壮成长。奋进中的浚县一中  相似文献   

14.
慧可一直被中国禅宗尊奉为二祖,在北周武帝灭佛时,他曾艰难南遁,卓锡南陈太湖左县司空山(今属安徽省岳西县),传衣授法于三祖僧璨。然而这一史实,受到近现代一些学者质疑甚至否定。胡适在其《楞伽宗考》中否定《景德传灯录》、《宝林传》等史书记载,理由是慧可92岁圆寂时正是周武帝灭佛之后不久,但不曾言及他南遁司空山之事。1989年9月,九华山召开佛教禅宗二祖道场论证会,会议确定二祖道场在司空山,但时至今日,在谈到慧可的文章中,很多只说慧可曾隐居舒州皖公山,不说他曾卓锡司空山;在一些佛教研究专著中,论及司空山在禅宗发展史上的地位者亦甚少。可见司空山这一"千古祖庭"(清陈启源语)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鉴此,姑据史料对此再行申述之。  相似文献   

15.
张新杰 《法音》2010,(8):13-21
<正>一、引言《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所依经典之一,据记载东汉至北宋共十二次翻译,现存五种译本,分别是:1、《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汉支娄迦谶译(以下简称"汉译");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  相似文献   

16.
绵山 ,坐落在山西省介休市境内 ,距省会太原约 16 0公里 ,距介休市 2 0公里。海拔 2 5 0 0余米 ,属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 ,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曾携母隐居被焚于此。故而又称介山 ,今“介休”县名亦源于此说。庚辰年八月金秋 ,有幸与中国道协领导们一起应邀参访了这座道教名山。绵山 ,至东汉时有佛教于绵山建立寺院 ,历史上形成了道佛共存的修炼场所。由于历史的原因 ,绵山道、佛两教都屡经兴废。抗日战争时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扫荡 ,山中宫观大部被毁。至解放前夕 ,道观庙宇几乎全毁 ,直至19 95年 ,有道教大居士阎吉英先生筹巨资开始开…  相似文献   

17.
养明 《法音》1999,(11)
本刊讯10月21日(农历九月十三日)上午,座落子江西永修云居山云居茅蓬原址上的虚云和尚纪念堂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40周年法会在这里举行。云居山真如禅寺全体僧众以及广东省云门山大觉禅寺方丈佛源法师。庐山东林寺方丈传印法师...  相似文献   

18.
密教盛行的中唐,伴随着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兴盛,出现了一种形象类似千手观音的千钵文殊,但与之相应的本经《千钵经》却并非译自梵本,而是中土所造之伪经。文章通过考察佛钵、释迦及文殊三者间的关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佛钵信仰及传法思想是促使文殊手持佛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清远 《法音》1994,(12)
金秋九月,凉风送爽,丹桂飘香。著名禅宗道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为续佛慧命、绍隆佛种,隆重举行了传授三坛大戒法会。这是中国佛教协会正式颁布《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实施暂行办法》之后,按照传戒办法举行的首次传戒活动。笔者躬逢盛会,所见所闻,感受到云居山真如寺在一诚大和尚的主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六届佛代会精神,在加强自身建设、如法如律传授戒法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依照《办法》做好准备工作真如寺自唐代道穿禅师开山,历代祖师中兴传灯,均以成为根本,弘扬佛法。本世纪五十年代虚云老和尚中兴后,即遵佛制传授三坛大戒,后…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提高佛教界书法艺术水平,开创佛教文化艺术繁荣新局面,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茶禅学会主办、江苏省佛教协会和南京市佛教协会协办、牛首山佛教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牛首山佛顶寺承办的"2018中国佛教协会书法高级研修班"于4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牛首山佛顶宫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