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智(intelligence)是杜威实践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但是这种重要性至今还没有被学界所重视,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和研究。这使得人们在释读杜威哲学的时候,容易把其理智概念想当然地归结于经验的一种功能,或者简单地等同于大写的理性,从而出现许多偏颇和不清晰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说,厘清杜威理智概念的真实内涵,成为客观地理解杜威哲学的一个关键性环节。而且,笔者认为,杜威在经验世界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理智与经验、冲动、习惯、思虑以及行为选择之间的整体性关系,进而突出了理智的实践性的德性内蕴,使它与传统意义上的理性、智慧以及算计等概念有了一种本质的区别,成为杜威哲学超越传统二元论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我们是需要保持理智的,否则就要干傻事,干坏事。但人也是情感动物,在一些情况下却容易失去理智,在冲动下干出一些过后感到后悔但已不可挽回的事来。在此简析一些生活中使人容易失去理智的情况及“对策”,衷心希望朋友们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让生活多一些平和,少一些后悔。  相似文献   

3.
从事某一角色或专业的人具有初步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影响判断的因素。《春秋》研究需要以"严刻的理智态度"处理问题。中国哲学工作者在《春秋》研究上,具有一种初步判定的道德责任,以合乎情理的努力避免那些可能导致《春秋》研究变差的事情。门户之见可能导致《春秋》研究不能保持"严刻的理智态度",不必要地产生偏差。因此,中国哲学工作者具有初步判定的责任,理智地对待各种证据和推论,不宜抱有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4.
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哲学本体论 (ontology)几乎与哲学一样古老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哲学。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 ,本体论研究的主要是“存在”问题 ,正因为如此 ,它有时也被称为“存在论”。但是它不是研究“存在者”的一门学问 ,而是探究“存在者”何以“存在”的一种智慧 ,并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紧密相关。 2 0世纪以来 ,本体论遭到了严重拒斥甚至否定 ,这既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也与人们的理智迷误不无关联。然而 ,无论本体论的命运如何 ,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是我们无法超越、无法回避的 ,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在今天这个人…  相似文献   

5.
怎样才是佛佛法与其它宗教的教义,不相同的地方很多,前面所列举的七点,只是检最普通及比较容易懂的来说,目的想用衬托的方法,帮大家对“什么是佛法”增加一些(?)解。现在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来研究:(一)怎样才是佛;(二)人类因什么缺憾所以不能显现这本具的佛性;及(三)佛陀传给我们什么方法使我们可以修炼以达到理智、情感及能力都同时存在在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前面我已对“佛”试下了一个定义: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我这里必需说叨一下,这个定义,并不能表示绝对的佛性,而只是凭人的脑筋思想范围内,想对佛性作一个比较容易了解的解释罢了。说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达到最圆满境地  相似文献   

6.
贾江鸿 《现代哲学》2006,(3):100-107
我们面临着一个笛卡尔哲学的理论困难:一方面他在形而上学的沉思中对思维和广延做出区分;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当中坚持人的灵魂和身体的不可分。而恰恰是在这种困境当中,想象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没有想象,思维就不能通向物体性事物,物体性事物就是不可衡量的,作为思维根本性才能的理智就不能完成一个对物体性事物的基本认识,我们的激情就难以产生,我们的意志就难以发挥作用。想象是思维转向物体性广延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7.
《天风》2010,(8):38-38
<正>《雅各书》5章16节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我们需不需要向神认罪悔改之后再向人认我们的罪呢?人是否会像神一样,全然赦免我们曾经的罪呢?这个问题,不是用"是"或"不是"所能简单回答的。  相似文献   

8.
躲避罪恶     
罪恶是成圣的拦路虎。不管是小罪或者大罪,均以不同的形式隐藏在各个角落,如果理智不能战胜欲望、诱惑,罪恶就会俘虏人心。此时,人只能被罪恶牵着鼻子走,不但寡廉鲜耻,而且执迷不悟。 罪恶常常在变着法子欺骗着人们,如果对它时刻警惕,戳穿它的狐狸尾巴,不被它迷人的外表所蒙蔽,人们就不会上当受骗。假若,身处罪恶之中而不知悔改、不知道悬崖勒马,只能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9.
正第六个论题:仅凭理智不可规定认主的必然性我们说:假如启示没有来临,人不必然要认识真主,不必然要感谢他的恩典,不同于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主张,仅凭理智就能规定其必然性。~①论证是:理智规定思考和认识真主为必然义务,他是出于知道其中有利益,还是承认思考与否对于今世和后世的利益都一样?  相似文献   

10.
“Si fallor,ergo Sum”──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古斯丁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颇具个性的思想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从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错误,所以我存在”入手,着重分析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进而指出这种批判所独具的深刻意义。一、希腊理智主义的局限性应当指出,奥古斯丁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其认识背景。首先与希腊理智主义独断论有关。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土多德以前的哲学传统中,理智主义独断论居主流地位。自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以来,先哲们对人的理智能力寄予厚望。无论是理智主义还是感觉主义,都以认识的确定性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要事先独断地制定一种伦理哲学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都来帮助决定伦理哲学的内容,看看能否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生活有所贡献。换句话说,在伦理学中与在物理学中一样,不到最后一个人已经有了他的经验,已经说完了他的话的时候,是不能有最终真理的。伦理学和物理学的情况一样,在等待最终真理的时候,我们现在所做出的种种假设,以及为假设激励而产生的行为,乃是决定将要“说的话”是什么话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勿庸置疑,阿拉伯哲学有多种来源,其中有希腊的,波斯的,印度的,叙利亚的……。但在我们看来,在这些来源中有两个是最重要的,即希腊的和伊斯兰教的。我们将在本书的第三章探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如何翻译成阿拉伯文的,最重要的译著是什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谁。一、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理智阿拉伯人在他们与希腊文明接触以前,没有专门的哲学,甚至没有哲学的概念。这就说明,阿拉伯哲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正象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燃素”概念一样,在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理智直观”概念。对“燃素”的否定,宣告了氧化说取代燃素说,从而使化学研究开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理智直观”的否定,则标志着从知性范畴到理性范畴的过渡,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透过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考察他在《迷途指津》最后两卷即卷三53-54章对"慈爱"(h·esed)、"正义"(s·edaqah)、"审判"(mishpat)及"智慧"(h·okhmah)的释义。本文力图阐明,迈蒙尼德将"慈爱""正义"和"审判"视为实践德性,将真正意义的"智慧"即哲学式智慧视为理智德性加以考察。对迈蒙尼德来说,人的终极完善在于理智的完善而非道德的完善,就此而言,人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认识上帝获得真正的智慧。与此同时,迈蒙尼德并没有忽略实践德性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取得理智完善的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应当"下降"到"行动"领域,着眼于"慈爱""正义""审判"等与他人打交道所需的道德德性。  相似文献   

15.
该文对中国20世纪重要的科学主义思想家胡适的理智人哲学观点和以健全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伦理学说进行了解读,认为胡适用理智和制造工具规定人的本体论结构以及弘扬个性主义的主张对于当代中国人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能为 《哲学研究》2023,(11):86-96+129
“希望”问题在伽达默尔思想中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的重要意义,是他后期声称的最重要“学说”,也是他没有任何保留地捍卫的唯一论题。伽达默尔承续海德格尔思想,既肯定时间性、历史性之于解释学的重大意义,也强调未来性之于实践哲学理智理想的内在关联。不同于将希望归为宗教上的上帝信仰、视作心理性的激情之物,抑或作为科学知识的应用的理解,伽达默尔把希望问题看作哲学性论题,将其置于“人的此在”的存在结构要素、实践哲学的“理智理想”和生活世界规划创造三个维度上分析,阐明希望既是人的此在的自身理解与规定,且由其显现而构成存在本身,也是实践理性具体化的普遍性理智理想,还是生活世界应有改变的可能性规划与期望构想。解释学存在论、实践理智具体化,整体方向性、未来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以及理性自由共同构成了“希望”之思的重要特性。伽达默尔主张希望不由外而来,而来自人的此在之理解,“逻各斯”与“努斯”精神相结合,是以善本身为目的的世界定向筹划。哲学的工作和任务在于,让超越性的“希望”得到理性化、具体化与现实化之规定、实行,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关于希望的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17.
1、人是上帝的合作者我们不是历史的合作者,我们是上帝的合作者。 (马里坦:《论现世的制度与自由》,1933 年,第103页;《关于历史哲学》, 1959年,第72页) 2、人具有天赋的自由意志我们要使任何人类社会都组织得井井有条并有利于大家,就应当以这个原则为基础,即人人都具有人格的特性。这就是说,人具有天赋的理智和自由意志。因此,人本身具有直接来自其本性的权利与义务,而这些权利与义务是一下子同时涌现出来的。因此,它们是普遍的和不可侵犯的,而且无论如何不能剥夺的。 (约翰二十三世:《人世和平》通谕, 1963年4月11日)  相似文献   

18.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9.
可以说,自有哲学以来,凡是讨论到人,讨论到人的本性的学说,无不首先必须说明他们所说的人,到底是现实物质的人,还是以某种以纯粹精神为其本性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构成了哲学史上论争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简单梳理历史上基于人性问题而展开的若干争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西方主导思维方法即其哲学方法论在深层次上的观念基础。 “人是什么”这一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是每一位思想家在构建思想体系时都无法回避的基础性问题。从历史上看,对此一问题的回答如同对立着的科学与宗教一样,已然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  相似文献   

20.
德性对于人的兴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道德德性,我们就不能实现从动物性理智到实践推理的转变,其次不能继续有推理的实践;如果不发展某种程度的德性,我们就不能适当地关怀和教育他人。所以,德性必须首先获得,然后才能维持在推理的实践之中。最后,我们在成为实践推理之后,我们仍然需要他人的维护,这种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对德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