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相似文献   

2.
辟谷,亦称断谷、绝谷、休粮、却粒,即不食五谷之意。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三彭。上尸名彭倨,好宝物;中尸名彭质,好五味,下尸名彭矫,好色欲。《太清中黄真经》说,上尸居脑宫,中尸居明堂,下尸居腹胃。《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说三尸》说,三尸常居人脾。三尸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是靠谷气生存的,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谷气,那末三尸在人体中就不能生存了,人体内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辟谷之术,其来甚久,《史记·留侯世家》:“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  相似文献   

3.
孙禄 《中国道教》2018,(1):65-69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绝粒”“停厨”等。《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淮南子·人间训》载:“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20,(2):77-77
神仙是道教徒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或"仙人"。《庄子·天子篇》:"不离于精,谓之神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庄子》对神人作了具体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相似文献   

5.
神仙之说,最早见于《庄子》(即南华真经),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文学家屈原《离骚》、《天问》中,也有很多对神仙状况的描述。可见远在战国时期,这种神仙说便已流行于我国南北。后被神仙方士们所吸收,道教的神仙信仰就由此而发展了。道教是多神教,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团系统。其崇奉的神灵包括先天真圣和后天仙真,以及地方神灵等。  相似文献   

6.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7.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5,(4)
<正>"好生之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周易·系辞》:"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阴阳不测之谓神"、"天地之大德曰生。"《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  相似文献   

9.
神仙     
道士理想中的超凡出世,神通广大之长生不死者。又称神人或仙人。《释名·释长幼》称老而不死曰仙。因其有神通变化,故称神仙。神仙之说始于《庄子·逍遥游》,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汉代神仙之说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0.
管仲之谋向为史家所称道.大史学家司马迁曾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邀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史记·平准书》)又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史记·管仲传》)在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齐桓公,运用管仲之谋,发展经济,充实国力,终于使偏居东海一隅的齐国,成为一度称霸于诸侯的一流强国.笔者根据流传至今的管仲及其学派的著作《管子》一书,并参之以其他文献,对管仲之谋加以研究,探讨其哲学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韩非子·显学》在批判先秦儒学时,认为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把孟子和苟于分列为儒家不同派别,指出他们对孔学取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如果避开韩非对儒学的非难不论,而其对先秦儒学流变的分别,则是世所公认的。司马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苟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环,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与“序《诗》、《书》,述仲尼之意”的孟子存在巨大思想分歧,是自不待言的。然而,不仅如此,就是孔子、孟子这两位“至圣”和“亚圣”之间,思想上也有差异。对此,我们予以研究,是必定不会多余的。本文仅就孔子、孟子和苟子在义利…  相似文献   

12.
《悟真篇》     
道教论著。内丹术主要著作之一。与《参同契》齐名。北宋张紫阳著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该书以诗、词、曲等体裁阐述内丹理论,认为修炼内丹是修仙的唯一途径:“学仙须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若人了得诗中意,立见三清太上翁”。作者在《序》中将道教方术分为两类,称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等术为“易通而难成”者,即容易学成而难于成仙。唯有炼金丹,是  相似文献   

13.
《论语·微子篇<荷蓧丈人章>》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两句话。句中两个“不”字,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来,许多《论语》注疏家,都把它当实词去理解,把“不勤”、“不分”,解释为“不爱劳动”,“分不清五谷”。这种观点,解放后一直沿用。1962年4月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上册63页《荷蓧丈人章》“注解四”说:“‘四体不勤’,四肢不劳动。”“注解五”说:“‘五谷不分’,分,皇侃《论语义疏》作‘播种’解,朱熹作‘辨’解,都讲得通。皇侃说:‘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朱熹说:‘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现在一般采用朱说。杨伯峻先生在他的《论语译注》中,对“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一句,是这样译的:“老头道:‘你这个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冒冒失  相似文献   

14.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15.
孙开泰 《管子学刊》2005,(2):104-108
我在1983年1月27日《北京晚报》上写过一篇小文《范蠡的老师计然》,今天看来也还很有意思。这里涉及关于《史记·货殖列传》:“范蠡计然”如何断句的问题。中华书局《史记》标点本是这样断句的:“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而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则是另一种断句:“昔者越王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两种不同的断句方法,对于文义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释。前者认为计然是人名,是范蠡的老师。而后者则以为计然是书名,是范蠡的著作。其实这是个历史上早就有争论的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再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7.
心理战拾零     
心理战又称心战,它是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刺激敌人,使其产生紧张、恐惧、惊慌、疲惫、疑虑、动摇、疏忽等失常心理反应,进而削弱敌军战斗力的一种特殊作战方式。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日:‘汉皆已得楚呼?是何楚人之多也!’”这段千古流传的故事,该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早的心理战战例之一。三国时代,蜀将马谡向丞相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这条原则至今仍有价值,因为心理战在特定的战场条件下往往能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的效果。 然而任凭汉军嗓音如何悠扬婉转,声波只能传  相似文献   

18.
谭峭     
(生卒年不洋) 五代道士和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茅君列仙内传》等书,不求仕进。后出游终南山,并遍历名山,不复归故里。师事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撰《化书》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化、共110篇。本老庄思想,称世界起源于虚,“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万物皆由  相似文献   

19.
唐以前嵩山道教的发展及其遗迹——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登封县境内的嵩山,古称太室或天室,居五岳之中,自古即为华夏民族所奉祀的名山。《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传说作为古华夏族之一的炎帝族(神农氏、姜姓),在上古从西北进入黄河中游,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有一支奉伯益为始祖的部落,号称四岳,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后来西周时的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据说即四岳的后裔。《诗经·大雅·崧高》有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诗中说他们都是嵩岳神的子孙,辅佐西周王室的大臣。又据《史记·周本纪》及《逸周书·作雒篇》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哲学没有“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主要依据三类命题判定中国哲学有“人类中心论”:一是“人为天下最灵”,二是“人最为天下贵”,三是“人者天地之心”。“人为天下最灵”的观念出现很早,《尚书·泰誓上》中就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话。“人最为天下贵”的说法,更为常见。《孝经·圣治章》记孔子之言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王制》更明确认定:“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东汉王充则从知识、智慧的角度立论,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人者天地之心”的说法,出现得最频繁。《礼记·礼运》最早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