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这是一篇竭力掩盖目前苏联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文章,全文分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承认苏联国内存在着几种社会阶级差别:一、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之间的阶级差别;二、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差别;三、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和文化生活差别;四、工人阶级、集体农民、知识分子、职员以及其他城乡劳动者内部的社会差别。但是,作者不谈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更只字不提新资产阶级分子的存在。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企图用许多统计数字说明苏联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之间的差别已得到很大克服。他说,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正在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也在提高,公积金日金增加,集体农庄所有制正在向全民所有制接近。但是,作者避而不谈苏联农村中的阶级分化和资本主义发展。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企图用一些统计数字说明在苏联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内部的差别,即它们内部的阶层和集团在技术水平、教育水平和工资等方面的差别。他说:从低、中、高各级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来看,集体农民内部的差别比工人阶级内部的差别要大得多,显著得多;从各个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上看,农民的阶级成分根本不同于城市居民的阶级结构。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企图论证苏联社会的所谓“社会同质性”。他想用一些具体事例证明,苏联的高级技术工人日益接近技师、工程师的水平,他们之间的差别正在消失,农业工人和城市工人的社会差别也在缩小,纯粹的脑力劳动者和服务性的半脑力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差别也在缩小等等,于是形成新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者集体,并日益走向无阶级的社会。作者根本不提苏联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和工农群众的矛盾,而妄图在分析阶级结构的幌子下宣扬阶级调和论。  相似文献   

2.
自六十年代末期以来,苏联理论界很重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问题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广泛,现将其中两个主要问题简介如下: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 什么是过渡时期? 苏联学者认为,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阶段。主要根  相似文献   

3.
答齐普科     
我们的社会思想越是坚持不懈地回顾昨天的历史,认真分析今天国内发生的蜕变,就越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有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苏联社会实际成为变形的社会主义是谁的过错? 谁之罪的问题是完全合乎历史情理的问题,因为社会规律性不是超脱阶级、群体和个人的意志和实践活动而注定降临的定数,而是一个虽然不可避免但也绝非以超前提出的形式而实现的进程。这个进程是以人们选择的形式实现的,而且,对历史发展方案的选择本身是由  相似文献   

4.
保尔·斯威兹(Paul Sweezy)在他最近一篇文章中阐发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一)剥削在苏联是一种主要现象;(二)苏联的领导阶层是一个剥削阶级;(三)把这个阶级称作资本主义的阶级同把苏联标志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差不了多少。保尔·斯威兹指出,他宁愿“根据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来说明苏联的剥削的社会和正在发展中的阶级的确切性质。我们认为,认识苏联的剥削和苏联领导阶层剥削阶级的特点,具有头等重要的理论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创新杂志》第24号的出版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随着社会问题的“复兴”和在资本主义大都市大规模贫困和贫困窘迫过程的加剧,在正式的讨论中就“新的下层阶级”这个题目而进行的有关阶级的讨论,重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自1989年以来,从阶级向人民这种精神上的反跳并没有持续多久——“社会对抗和不太令人高兴的这种精神倒退的结果”是十分明显的。 现在应该关心的,并非什么东西是否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值得学术界关注,而是这样的问题,即在社会中是不是重新出现了更强烈的阶级分化的发展趋势,抑或我们所面临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倒退?在社会经济意义上被确定的阶级是否重又成为(或者始终仍然是)社会行为的真正主体?还有:这一点对左派的政策来讲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一切是否应该被限定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
苏联历史理论视野中的价值及其问题的生成、发展和终结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价值立论、70年代的价值定论和80年代的价值嬗变三个阶段。价值问题自身发展的脉络与苏联社会的发展演进同向共生,见证了社会主义苏联向资本主义俄罗斯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 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原则?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 全部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同时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内,这两条哲学路线的斗争归根结蒂反映了社会上敌对阶级之间的根本利害冲突;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唯心主义代表保守、反动阶级的利益。坚持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观点,就是哲学党性原则,是我们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同志千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8.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批评苏联学术界中的经验主义倾向。他指出,苏联有一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过分沉溺于研究十分烦琐细小的题目、积累材料和对材料作简单的描述,而低估哲学概括的意义。但他胡说这种情况也是所谓“个人迷信的环境”造成的。他说,过去对波克罗夫斯基等人的严历批评,不能不引起社会科学中贬低理论思维的现象。他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而反对建立一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的“具体社会学”,也反对把对经济、劳动,文化、家庭、日常生活等等的研究包括到社会学的对象之中,反对把社会学理解为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科学。作者断言,“历史唯物主义在某些地方巳落后于时代,落后于社会生活和人文科学的需要”。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阶级对抗和其他社会对抗已被消灭的条件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否被对立面的完全一致所代替呢?如果不是,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矛盾是怎样的呢?他还认为,关于个人及共本质、权利、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问题,现在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论述意识、精神因素在现时代的巨大作用。他说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以特殊的形式在增长着。他认为证明这一点的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经济关系领域内的作用正在增长,它力求把某些计划因素引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而且“在资本主义列强的相互关系中出现了整体化的倾向,市场关系局部地得到调整”。他还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可能抑制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的作用。在最后一部分里,作者公然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许多基本原理。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阶级斗争,而是各阶级为达到共同目的所采取的一致行动。又说,在目前的苏联,国家不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而是全体人民用来解决共同任务的政治工具。他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庸俗化,,的幌子下,反对阶级观点,宣扬阶级调和论。他故意把民族解放斗争和阶级斗争对立起来,仿佛民族解放斗争就不是阶级斗争。他不以阶级观点分析民族民主国家的阶级实质,却笼统地说什么“民族民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捍卫民族独立而把一切反帝力量联合起来,并在适当条件下转向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宣扬世界热核战争的危险性,说“达种危险性迫使一切反对军国主义的力量不顾阶级差别而力求团结起来”,而且“甚至垄断资本的个别集团也是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挑起热核战争的企图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有着丰富而精辟的论述,他们认为,宗教一经产生就与一定社会的阶级、政治和民族问题相交,对国家和社会变迁产生持续性的重大影响。历史上,宗教作为一种典型的和特殊的意识形态,不仅成为人类心灵的庇护所,也成为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宗教能够对被剥削者产生慰藉和补偿作用,甚至成为人民群众发起反抗运动的神圣外衣;宗教也常被用来帮助剥削者维持社会控制,成为统治阶级粉饰政治意图的神学修辞。宗教与政治相关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阶级问题、世俗问题、历史问题,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将最终统一于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0.
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华 《学海》2004,(3):48-54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权力观。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体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明史上,公正问题是和道德问题同时产生的。这一道德现象决定了公正在古今中外一切伦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的范畴地位,以至于“从柏拉图到康德,最杰出的思想家都广泛地研究公正问题”(西方著名哲学家凯尔逊语)。依笔者之见,在伦理学诸多范畴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须以公正为中心范畴,方能建构起科学、严密的范畴体系。 公正,作为社会意识概念,自然是历史的、阶级的范畴。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前,公正的涵义同平等相吻合。到了阶级社会,不同阶级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经济、政治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公正观,从而在各自的道德体系中赋予公正以不同的阶级内容。被剥削阶级的公正观,总是同争取社会平等的政治要求相联系;而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上发表的《关于一个历史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杨英锐、杨甘霖两位同志提出的“阶级社会的历史是由所有阶级创造的”这一个观点,我认为是对的。至于各个阶级的为主或为从、革命或反动,社会历史的形态和基础、现象和本质等等,应作别论。  相似文献   

13.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许多重要决策的制定都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关。因此,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走出思想误区、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用阶级斗争观点解释历史不一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都不是马克思的发现。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社会中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已经成为显而易见的事实。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明确指出:……至于讲到我,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  相似文献   

14.
探索宗教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宗教自产生以来,尤其在阶级社会中,它就不是一般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它之所以长期存在,并对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各种历史、社会、阶级、认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还同它自身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密切相关。为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作探析,请学者专家指正。一、组成要素应该看到,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多要素、多功能的复合体系。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奠定了宗教学基础以来,许多学者便从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个人崇拜不断发生,这有其认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首先,个人崇拜是对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缺乏科学认识的产物,是一种愚昧现象。历史是人们创造的,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是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而不是少数杰出人物。但是,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进行运筹惟幄,引人注目的,却总是一些担负党、政、军要职的领袖人物。尽管这些人物都是借助一定的社会力量——政党、阶级和群众进行活动的,并且他们的领导艺术、智慧都源于一定的政党、阶级的斗争实践,都是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可是,人们往往不容易直接看清这一点。这是产生并能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迷惑相当大的一部分群众的一个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16.
雍正时期,清王朝正处于“康乾盛世”之中,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阶级压迫的存在,贫富不均的发展,使许多人不满于自己的地位与处境。而通过正常途径又难以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其中一些人便求助于“邪教”,达到自己的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另外,农村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加速了阶级分化。那些经营不善或遭天灾人祸而破产的人,愈来愈多。而人口的激增,又加剧了农村人多田少的矛盾,迫使更多的农民,涌入城镇市圩或异地他乡,加速了“邪教”的产生和发展。它严重影响了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特别是不少“邪教”不仅打着宗教旗号骗取钱财,还往往滋生政治野心,甚至举行武装起义,迫使清政府对他们采取了极为严厉和残酷的手段,同时又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民粹主义和建构人民的思想是拉克劳理论思考的核心。在拉克劳那里,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的逻辑。民粹主义的两个特征是名字与情感,它在等同和差异逻辑的运作中,建构了人民。拉克劳认为,由于社会的异质性存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历史必然性就被偶然性的领导权逻辑所取代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历史主体也不是传统的阶级,而是人民。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观念先行;虚空能指是脱离社会历史斗争实际的。他反对阶级斗争而强调领导权斗争,实际上取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以虚无化了的人民取代阶级,将阶级和人民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人民与阶级的统一性。我们切不可迷失在诸如拉克劳的人民概念的光怪陆离的理论演绎当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地分析苏联的历史,这不仅意味着更清楚地认识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社会、它昨天的不幸和与此相关的今天的困难,而且意味着要找到理解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的钥匙。当然,苏联社会的历史错综复杂,其中既有光  相似文献   

19.
道德说教是由来已久的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从本质上看,它是阶级对抗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又一表现形式,从认识上看,有的源于对道德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内在联系缺乏理解,使道德教育和道德宣传变成超越现实经济条件的道德说教。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道德说教的阶级根源虽已消失,但道德说教的现象依然存在,原因就是幻想可以不经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而向社会普及共产  相似文献   

20.
“创造”一词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所以原始社会的发展是“现实人类创造的”。在阶级社会,要想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人民群众(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就必须同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拚死的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新的社会形态、新的历史阶段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包括具有革命性的剥削阶级。但是,决定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