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俊威 《世界哲学》2010,(3):138-150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atmasya caturpada vat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a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arire a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 a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 atman);4.“最高我”(parama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篥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a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2.
陈林 《学海》2004,(5):75-80
在“无我”说前提下如何安立“轮回主体”的问题和业报轮回之有无问题 ,乃是印度和中国佛教构建自身业报轮回理论不同的问题视域 ,而此一差异 ,蕴含了相当深远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6)
一、关于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发扬了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更能体现佛陀本意;拂去了附积于佛教的各种历史“尘垢”,使人们得以睹见佛教的真面目,功德无量,意义深远。我认为人间佛教不只是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只要立足于人间,目的是为了众生,举凡佛教的精华:般若瑜伽之教,龙树无著之学,罗什玄奘之文(欧阳竟无语),这个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以及以后形成的十宗,都是人间佛教的内容。除非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否则像慈悲、施舍、精进、无我、利他等伟大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人间佛教的提出,使佛教翻开了新的一页。我祝愿海内学人,发幽抉微,把佛学研究推向新高潮。二、关于禅诗《维摩经》:“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禅宗讲“不立文字”“以  相似文献   

4.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梯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本体哲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前后变化很大。本文拟就印度佛教的本体“实有”说、本体性空说和本体心识说三个主要的本体论学说类型的内涵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本体“实有”说释迹牟尼创立佛教时,并不关心,也没有讨论作为实体的“我”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主张“无我”,要求“离我执”,是指不要执着“我”的观念,“我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 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 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 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法音》1989,(10)
前言佛教内宗派繁多,各有其特殊的教义,也各有其特异的认识论。但其中有代表性的,当推唯识说,故本文特以唯识说为佛教的认识论而阐述之。文中所言佛教的认识论,皆指唯识说。一九五三年,笔者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佛教的实质》一文,曾倡言佛教教义的实质,指以唯识义为内容的认识论,应看作是一门伟大的认识科学,它与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当鼎足而三。今天仍然坚持这种看法,且在见解上更进了一步。现代的各种科学全是向外看,它是从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进行研究。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7.
孙晶 《世界哲学》2009,(5):72-91
本论文主要将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乔荼波陀的哲学思想与佛教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持“无我论”观点的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实体可言;万物都为因缘和合聚散而生灭。持“有我论”观点的吠檀多派则认为存在着一个精神绝对体(梵我),它是事物生灭的本源;现象世界随生随灭,而它恒常不灭。本论文认为,乔茶波陀作为印度正统派哲学家,在他的著作《圣教论》中却处处表现出对佛教思想的偏爱,接受了佛教大量的影响,运用唯识宗和空宗的理论来为自己的吠檀多哲学作论证。  相似文献   

8.
人无我论     
佛日 《法音》1994,(12)
被称为“印中之印”的“诸法无我”,乃佛教三法印的核心,是贯彻佛家诸乘堵宗教理的命脉,为鉴别是否佛法的准衡。大乘佛学分诸法无我为人无我、法无我两层义蕴。人无我之“人”,梵文原为“补特伽罗”(Putgala),意译“数取趣”,指多番出生入死、往来于诸道的论回主体──自我。执着实有这种东西,是生起诸多烦恼、导致生死苦果的总根子,也是掌生一切丑恶社会现象和人性阴暗面的渊惠。请乘佛典,皆共同力说补特伽罗无我,破斥补特伽罗我见,旨在引导众生如实认识自己,自宰其心,自净其心,令生命升华,社会祥和。补特伽罗无我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无我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一切思想和学说,都要掌握它的基本定律。佛教的基本定律是什么?龙树在《中论》里已有答复:“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学佛者懂得这一道理,即可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现在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请海内的善知识指教。一、性空无我律一切事物,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情与无情,都是缘生缘灭,无有自性,无有实我(我是主宰义,自在义),故曰性空无我。它是佛教探讨宇宙真相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的本体  相似文献   

11.
<正>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杂阿含经·无我说》我以为我们可以这样渐入《杂阿含经》的无我说:先观无、观我而及无我,再从五蕴观人无我,从缘起观法无我,最后观"断"——于无我及至涅槃寂静。  相似文献   

12.
张震 《世界哲学》2016,(1):142-150
"本觉"之心体虽然具有自为、自使、自行和自止的主动性,但这一能动却与主体性哲学相异。"本觉"否定了心体的实体/实有性,强调觉心发起的"在世"和形式的"随机摄化"。在"非镜"的视域下,其"不以意识去思维意识、不以心捉心"消解了"自我意识"对整体时间的割裂。同时,不被意识割裂出来的"念"本身即成为"无我"的"第四时",即:"本觉"构建了一个无客体化行为的非对象性"主体",一个代词性的虚指"主体",它与普贤时间同一,是一个可不断生成和创造价值,同时也是在自我消融中的"无主体"之"主体"。这不仅是对汉传佛教"心性论"与原始佛教"无我论"的一种理论调和,也对进退维谷的当代主体性哲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7,(6)
<正>佛教依真、俗二谛度化众生。所谓真谛,即世界的本质,诸法之实相,诸佛所证悟开示的"诸法无我""缘起性空"之理;所谓俗谛,即世俗人公认的世间真理,或说自然与社会等现象界的规律、法则。世间法是缘起的,佛教承认其合理性的同时,认为俗谛是相对性真理,处于烦恼、生死之中,而要解脱生死,成就佛果,就必须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彻底打破我  相似文献   

14.
《大般涅槃经》通过破斥各种“假我”及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之实有性,力主“无我”论,认为“无我”并非断灭而与“假我”一体不二;指出不存在轮回主体,轮回是就众生的烦恼、业果及五蕴身心活动之相续流转而言,且烦恼、业果亦空而无定相;涅槃只是熄灭各种烦恼、业,而净化了的心灵或精神境界,以“无我”为特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释<楞伽经>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说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魔”这个字或词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如“你着魔了”、“魔鬼”、“魔法”、“魔爪”、“魔术”、“魔力”、“魔怔”、“魔方”等等。从魔的词意说也很清楚,一指能迷惑人,害人性命的鬼怪;一指某种神秘的、奇异的或者超人的力量或幻术。不难知道,魔这一语词是中国人常用的习惯用语,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它却是一个外来语,一个纯属佛教的词。“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魔罗”的略称。佛教传入我国以前,在中国的古文书中并没有“魔”这个字。正如唐人玄应所著《一切经音义》所云:“魔,莫何反,书无此字。”  相似文献   

17.
无我唯法论在法相唯识学中与万法唯识论同样重要。瑜伽行派经论继承阿含经五蕴非我说;通过分析诸蕴所显所依我事,不再限于有情主体而明确法无我义;并以“依相立法”的方法确立的无我后所唯之圆成实相所显清净之法。  相似文献   

18.
“法轮功”以歪理邪说迷惑善良的人们。在李洪志所建立的所谓“法轮大法”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歪曲利用了佛教的学说。李洪志本人宣称“我们(“法轮大法”)也是佛家的,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传统的佛教是明确反对“法轮功”的,称此功为“附佛外道”。“外道”是指佛教以外的其它教派。而且佛教界早在前几年就开始进行清理法轮功影响的活动,写了不少的文章和专著对其歪理进行了深入批判。为了清理法轮功给人们思想造成的危害,维护传统宗教的利益,我们有必要对李洪志利用的佛教一些名词术语做一次全面的清理,以还清佛教的真面目,同时…  相似文献   

19.
陈星桥 《法音》2006,(3):34-46
三、关于“佛教是文化”的反思清末之际,佛教衰败至极,几乎被时人视为民俗信仰和僧人谋生的工具。“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人们的空前质疑,不仅打倒孔家店的呼声四起,而且佛教、道教多被贬斥为封建迷信,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愚民工具,保守势力与落后习俗的代表,阻碍中华民族发展的绊脚石,似乎百弊而无一利,革命者不仅大兴庙产兴学之议,而且有“人其人,火其庐”之势。正是在这种舆论、思潮和佛教危机的形势下,一些社会贤达和有识之士竭力寻找佛教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试图重新定义佛教,以为佛教开辟一线生机。有的说“佛教是宗教”,…  相似文献   

20.
圣辉 《法音》2023,(11):10-11
<正>在新时代的金秋时节,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今天我们汉传和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徒欢聚在北京,喜迎中国佛教协会70周年华诞。自佛陀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不但成为古印度的主流信仰和文化,还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奉行无我、慈悲、平等思想的宗教。2500多年来,佛教是世界史上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佛教的“武器”是智慧之剑,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瞋、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