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智慧语丝     
正有一个孩子每天朝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美国诗人惠特曼一个好社会的标志是:除了规则一切都是零;一个坏社会的标志是:对于规则制定者来说,一切规则都是零。——时评人石述思  相似文献   

2.
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说“信息就是信息,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泽曼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这个问题。他不同意维纳的观点,他认为“信息既非独立于物质,也非独立于能量。”“在发出、传递和接收信息时,它总是和物质的成分连接在一起。信息只是在数学的抽象中独立于这些成分。”作者说,要批判几种趋势:①机械论的,它把性质上高级的降低为低级的,把有机体降低为一种机器,把质降低为量;②唯心论的,它把信息同物质的因素分开,把信息看作像一个独立实体那样的本原的东西;③二元论的,它把信息和能量解释为两个分离开的问题。作者表示竭力要证明信息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他举出以下的论证:①没有物质的媒介(它使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认识的反映过程是不可能的;②意识的内容(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结果)不能独立于物质的基础——神经及其生理过程——而存在,③我们的认识(关于客观实在的信息)如果正确,把它们应用于改变物质世界时,就会取得它们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在控制论的系统里,信息发生、循环、相互交换和相互传递。但信息是什么?它同物质和能量的关系怎样?它同时既是一个消息,又是一个组织和对这个组织的度量。因而它与物质相关联并揭露出其中某些新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以往哲学家讨论艺术本性的时候,首先要问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之所以讨论不清楚,是由其内在的性质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本文展开的过程中会愈加明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提问:艺术有什么样的价值结构?如果艺术的价值结构得到了阐明,就可以看看,我们能否根据对象是否有这个完整的价值结构来判定它是不是艺术。一开始就比较明了的是,价值本身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艺术性从根本上也不在于实体性。于是,以价值结构的概念来理解艺术,就可以避免在出发点上把非实体化的东西实体化。我们将要阐明的是: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完整的艺…  相似文献   

4.
我们如何来理解和翻译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要知道这是笛卡尔整个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基础,它究竟是"普遍数学",还是"普遍科学"?它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通过梳理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和形而上学概念就会发现,他的这个神秘的方法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即其中的秩序思想蕴涵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变革倾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更应该把"mathe- sis universalis"理解和翻译为"普遍科学",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和翻译为"普遍数学"的话,就削弱了笛卡尔哲学更加突出的形而上学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5.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6.
马德 《思维与智慧》2001,(11):12-12
(1)美国的希而顿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五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这个世界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是智慧。许多人都在瞪大眼睛寻找财富,他们不放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寻寻觅觅辛辛苦苦一辈子,最后却落于平淡。财富的真正获得不是通过实物的买卖得来的,而是用智慧换来的。成功的人,能让他掌握的每一件东西变成财富,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眼光。智慧人人都有,不同的是,有的人把它用成了小聪明。 …  相似文献   

7.
智慧语丝     
正朋友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他唤醒你的生命,释放你生命中无限的旷野和可能。——《凯尔特智慧》你所认为的你,并非真正的你,反倒是你怎么想的,你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卡耐基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善会吹牛,一会儿说他的盾如何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一会儿又说他的矛如何锐利.什么东西它都能戳穿.在场的一个顾客用“以你的矛,陷你的盾”反问他,他只得哑口无言.这个人之所以窘得无所对答,是因为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他既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戳穿,即我的矛不能戳穿我的盾,又说我的矛可以戳穿任何东西,即我的矛能戳穿我的盾。这样,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后者又是对前者的否定,于是使得他无法自回其说.由于自相矛盾会导致思维的混乱,所以就必须用“…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实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茨威格生活,不是等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起舞。——宫崎骏漫画故事集有些事就是不值得被原谅,跟大不大度没有关系,各有各的底线,做错了就应该考虑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我们读书吧  相似文献   

10.
智慧语丝     
《思维与智慧》2014,(8):33-33
你也许不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当你面对金钱、权力和人生是非的选择时,你就会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朱德庸要想得到正确的东西,总是要先犯很多错误。当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时,那最后就是正确的结果了。——物理学家李政道人的灵魂里,藏着一个天使、一个魔鬼。有时天使出来,有时魔鬼出来,有时天使与魔鬼在自己的灵魂里互相打架,谁打赢了你就是谁。——魏明伦  相似文献   

11.
马斯洛  林方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11-17
在这一章,我计划讨论的思想还处于雏形之中,还不能作为一种定论。我发现,对于我的学生,对于其他和我持同样看法的人。自我实现的观念几乎已变成类似罗夏墨迹那样的东西了。它常常能使我对于利用它的人比对于现实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想做的是探索自我实现的某些性质,不是作为一种广泛的抽象概念,而是就自我实现过程的操作意义来看。自我实现就某时某刻的情况看意味着什么?例如,它在星期二下午四时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羔羊”,弱者的代名词;文科研究生,过关斩将拼杀出来的勇士。是什么居然把这遥远的两者连到了一起?当一个勇敢的攀登者踏上苦苦攀登的高峰时,他就会有一种放松一下的感觉,如果他没有新的目标,那他就会不思拼搏,而会变成一只顺从生活的羔羊,游弋在绿色的草地上,啃嚼自己的成果。实现了理想目标的许多研究生们就变成了这样的羔羊。然而,想平静并非易事,因  相似文献   

13.
痛苦定律:死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那就是等死。  快乐定律:遇事要往好处想。比如不慎掉进河沟里,你就可以想想也许会有一条鱼游进你的口袋。  幸福定律:如果你不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你就获得幸福了。  错误定律:人人都会有过失。但是,只有重复这些过失时,你才犯了错误。  沉默定律:在辩论时,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  动力定律:动力往往源于两种原因:希望或者绝望。  受辱定律:受辱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忽视它;不能忽视它时就藐视它;如果连藐视它也不能,那么,你就只能受辱了。  愚…  相似文献   

14.
何光沪:有一句流行语,就是“跟着感觉走”。上次我比较明确表示,如果仅仅从感性来理解“跟着感觉走”,它就忽略了理性的一面。这个“感性”,就是凭我们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就是凭感官来了解世界。对感性搜集的外界材料,要动脑筋分析整理,这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果再上升一层,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之后,又从抽象回到具体,那样就会对世界把握得更好更完整。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说感性是指后一个意思的话,那么它是可以洞察真  相似文献   

15.
尼古拉·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写道,后现代主义即视觉文化:“对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产生了后现代文化,当文化成为视觉性之时,该文化最具有后现代特征”;“后现代主义不单单是一种视觉体验……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用它来研究后现代日常生活的谱系、定义和作用”。(米尔佐夫,第3页)米尔佐夫还认为:新的视觉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觉化;视觉文化的本质不在于图像本身,而在于人类和世界存在的图像化或视觉化这一现代趋势。这一观点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也可以发…  相似文献   

16.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17.
各种当代社会都充满着流言(rumor)。无论如何,我们都生活在一种信息环境中,而这种环境中既信息过多,同时也信息过少。许多人希望我们相信各种关于真相的说法,或者至少希望我们也同样坚持这些说法。这些说法的来源可能是不确定的,不过,在某些适当的情况下,我们就会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信念体系之中,按照这些主张而行动,并且通过集体记忆而回忆它们。如果假定确实有这些说法存在,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信任什么人和什么事情。就针对有关社会的各种断言做出的反应引导着我们的各种行动而言,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它可能是潜…  相似文献   

18.
阴晴     
正一个性格晴明的人,他决不喜欢阴霾的天气。天气会使人心境转变。不过月亮会使愁人更愁,却不会叫快乐者转自生愁,除去乐极时悲从中来,这又不是平常人都一样。说"阴晴"却不许说这么远。你若是常在一切人们脸上找出阴晴来,倘若会看出他或她阳光满面,有彩霞,有美丽的碧天,年轻人如果他的脸色是晴明的,则朝气勃勃,如初升的太阳在向你微笑。你对他在想什么?或者你对这晴明有什么高兴处吧?或者你在想这初升的太阳,应该有一片海洋来托住它,于是你便想你会变成一个无涯的碧海,让它  相似文献   

19.
否定性流言     
在被宽泛地界定为未加证实的消息的流言的真实程度——至少就当前的知识状况而言——被一些专家(历史学家、科学家、警官、新闻记者,诸如此类)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与现实的关系来构建一门关于流言的类型学。如果事实证明一则流言是正确的,它就成为一则信息。如果一则流言是虚假的,那么它就属于肯定性流言或者否定性流言的范畴。作为最常见的类型,肯定性流言所陈述的是由各种想象性的事实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童言和童心     
说话要有根据,这是对大人们说的,对几岁的孩子则不可以提这样的要求.因为大人们懂知识、明事理,不仅知道什么样的话不对,而且懂得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而那懵懂无知的孩子就不行了,一是他对世上的许多事尚分辨不清,所以说出来的话往往令人惊讶;二是他根本不懂得那些在成人世界里流行的禁忌,口无遮拦,说出来的话往往让大人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