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振华 《学海》2005,11(3):62-65
人类历史是由一组组现象构成的,而任何一个影响深远的历史现象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现象.郑和下西洋作为一个对世界航海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现象,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外交、贸易、航海等丰富的内涵.郑和以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创造了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下西洋的奇迹,体现了一个和平友好使者的形象.然而,在国外的郑和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诸如郑和下西洋是"侵略论"之类的"误读".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可以看出郑和远航在走向世界开展和平外交的过程中,以"共享太平之福"为宗旨,弘扬"和为贵"的精神,为传播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朝郑和(1371—1434)是中国一位杰出的航海家。他率领巨舰百艘,七下西洋,远航亚非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历经二十八年之久。郑和为增进我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友好关系,为推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七下西洋期  相似文献   

3.
周志斌 《学海》2005,(5):181-184
2005年是郑和七下西洋600年周年。随着气温的上升,全国各地纪念郑和远航600周年的活动也达到高潮。7月4-6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和组织,由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六朝古都南京和江苏太仓召开。7月4日上午,“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在南京钟山宾馆隆重开幕。江苏省省长梁保华主持开幕式,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致欢迎辞,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筹备领导小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4.
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辉煌历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关郑和下西洋起因研究的相关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本文通过对明成祖和明宣宗对郑和下西洋的“敕谕”或“敕书”的分析,借助明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笔记材料,以及国外对东南亚伊斯兰教史研究的成果,认为郑和奉使下西洋是承担着某种“特殊的朝廷使命”,这种使命包含有从海路探求到麦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古代航海史的群英谱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东方明星,他就是中国明朝初年的回族穆斯林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郑和(1371-1435)。他受中国明朝成祖、仁宗和宣宗三位皇帝的派遣,以中华帝国钦差总兵的身份,统率着由200余艘大型海船和28000名船员组成的和平友好远洋船队,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往返驰骋在太平洋与印度洋辽阔的海面上,把古代波斯湾与阿拉伯海通往中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极度的繁荣,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一大盛事,中国历史上称为“郑和下西洋”。明朝时中国人观念中的西洋,就是今天的东南亚,印度…  相似文献   

6.
据明朝文献记载,郑和在28年的时间里共七下西洋,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船队数目动辄二三百艘,人员最多时达到二万八千人之多。这样庞大的船队必须有严密的编制,科学的分工与管制,才能严整有序。而许多穆斯林正是在这样的编队中,在郑和历次下西洋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做为七下西洋的统帅郑和,是出自回族名门赛典赤·赡思丁后裔的论述文章已有多篇,本文不再述。这里只想记述那些追随郑和的其他穆斯林们。马欢,字宗道,别号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人,回族。因才干优卓,通晓阿拉伯语,以通译番书的身份,先后参加了第四、六、七三次远航…  相似文献   

7.
马欢,明代回族穆斯林,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他通晓阿拉伯语,曾以通事(即翻译)的身份分别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宣德六年(1431年)随郑和三下西洋,跋涉万里,先后访问过20余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这对中西交通的发展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作为远航的随员之一,马欢虽系通事,但却富有远见卓识,他非常珍视每一次出访机会,对郑和所到各国的位置、重要都会、形胜名迹、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政教刑法、生产状况、商业贸易、人民生活、社会风俗、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郑和(1371-1435年)是我国15世纪杰出的航海家。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他亲率舟师2万余人,冲破太平洋、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余国。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足迹之广,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也是中国与亚非各国间一次经济、文化大交流,创下了古代中外航海家彪炳史册的伟大业绩。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郑和无论是在中国航海史、世界航海史,还是在中国回族史上都可以称之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先躯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郑和(1371-1435),回族,原姓马,名文和,小字三保,人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出生在云南昆阳州和代村一户虔诚的穆斯林家庭,其父、祖父都曾到沙特阿拉伯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故称为马哈吉。郑和聪敏勤奋、胆识过人,深谙兵法,“知兵习战”,有韬略智谋,因跟随皇叔燕王朱棣“北伐”、“靖难”有功,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和器重。朱棣夺取政权后,晋升郑和为内官监太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活动的梳理,发现郑和的宗教信仰虽然表象上呈现出多样性,但究其真正信奉的宗教,乃是伊斯兰教,至于佛教和妈祖等,只不过是郑和从政治需要和实用主义考虑,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性,而非真正的信奉。正是这种宗教参与的多样性,为郑和的外交活动打开了一扇扇方便之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的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1.
一、中马穆斯林之间的历史友谊中马两国穆斯林之间的历史联系,可以追溯到明代(1368-1644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是云南的穆斯林,受大明永乐皇帝的委任,数次航行到马来群岛,经此抵达非洲东海岸。在他28年(1405-1433年)的航海事业中,许多信息都记录在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中。郑和的许多同行者是穆斯林,因此,有学者认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同郑和有关。  相似文献   

12.
《学海》2019,(6):157-161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治天下,就盼望长乐未央,山长水远,久安长治,地久天长。自明永乐皇帝朱棣,横刀立马夺取政权后,安稳天下、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沟通南洋、差遣郑和下西洋、五征漠北、平定安南、打压蒙古。明王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和对外开放,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荒地被开垦,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仓库堆满粮食和钱币,经济科技文化民生得到极大发展。朱棣不算是好臣子,但真是位好皇帝。他打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12年中国航海日的临近,中国航海日活动南京组委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工作。其中如何安排好中外来宾中穆斯林代表的就餐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中华老字号、中华餐饮名店清真南京安乐园菜馆,因为在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期间,曾组织有关人员赴云南、福建考察采风,搜集整理了有关郑和文化素材,并与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专家们一起探讨,共同研制出一套经典清真菜单,并定名为"郑和航海宴",受到参会代表一致赞扬。此次中国航海日纪念活动该店再次被选定为接待单位。为了提升"郑和航海宴"的文化内涵,安乐园菜馆会同有关部门提前半年时间进行精心准  相似文献   

15.
明初,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另一个伟大的外交家陈诚不畏艰险,渡瀚海,逾雪山,四次由陆路出使西域,历时二十二年,行程数万里,重新沟通了明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为发展巩固自汉唐以来中原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在那个春风化雨、百花齐放的季节,有一位老人在这里长眠不醒了,他,就是我的老友宗怀德主教!十年来,我们这些老朋友对他无日不思,无日不想,盼望重新聚首纪念他的这个十年是那么的漫长。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一起回顾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缅怀他的功绩,寄托我们无尽的思念,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碰到一个人,开始还说得我抑制不住地想笑——他说“你还真有才华呀,到处都能看到你的文章啊”,但是接下来就说得我的那些还没来得及钻出脸皮的笑,立刻僵死在脸皮里面了。他说什么呢?他说他真正希望看到的还是我能写出砖头厚的长篇小说来,说那才是真正有份量的东西,是一个作家真正应该拿出来给人看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郑和家世考     
郑和家世考郑勉之家世对一个人物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民族精英的穆斯林大航海家郑和,出身于回族家庭,对于他的成长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家世也就成为研究郑和的一个重要课题。1985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了《郑和家世资料》...  相似文献   

19.
悼文藻     
沈德溶 《天风》2006,(17):16-17
文藻是一个真朋友,一个名符其实的诤友。他看到你工作中的缺点时,他都向你当面提出,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对你当面说好话,背后则说你的坏话,让你的缺点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下去——文藻同工今春因病去世,作为他的几十年的老同学、老同工,我十分难过。与他生前相处的一些情景常常在我脑海中映过,在此,我选些片断写在下面,怀念这位我所敬佩的老朋友。我同文藻相识是在1943年,那时我和他都考入了圣约翰大学,他念的是土木工程系,我念的是化学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寓言般的故事。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成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马上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那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