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2.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3.
青铜器的纹饰通过丰富的纹样形式展现社会内涵,它是一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秦代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封建王朝,存世的青铜器较为稀少,但是秦代青铜器的纹饰纹样则是西汉青铜纹饰的起点,也是战国青铜纹饰的终点。秦代青铜器纹饰显著的秩序美,除了形式的秩序之外,更多的是国家社会统一之后方方面面在青铜纹饰上的反映,挖掘青铜器纹饰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再现秦代社会诸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的纹饰是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无论从政教功能或审美功能来看,都体现出纹饰使“礼制”从内容到形式成为系统化。  相似文献   

7.
矩形铜镜     
张越  王滨摄影 《管子学刊》2010,(4):F0004-F0004
<正>矩形铜镜,西汉时期青铜器物,长115厘米,宽57.7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1979年出土于临淄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的兵器坑。镜面精工磨砺,无锈处,乌亮可鉴,应为实用器物。镜背有精美纹饰,纹饰凸起1.5毫米,  相似文献   

8.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9.
错金银铜盒     
张越 《管子学刊》2008,(4):F0004-F0004
错金银铜盒,战国晚期青铜器。高12.4厘米,口径12.5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9.4厘米,盖径14.4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址地出土,子母口,口沿部有一对环钮。腹微鼓,平底,圈足。  相似文献   

10.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11.
<正>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地处燕赵两国之间,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之外的一个小国。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有片言只语,人们对王室世系并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铁足铜鼎(大鼎)、夔龙饰铜方壶和圆壶3件青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共上千字,仅大鼎铭文就有469字,创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此件青铜器被人们称作“中山三器”。  相似文献   

12.
铜凤纹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2):F0004-F0004
铜凤纹鼎,战国时期青铜器。高11.5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1.7厘米,盖径11厘米。1992年临淄王墓地出土,敛口,腹微鼓,盖面上弧,上列尾状三环钮。  相似文献   

13.
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造型多样、纹饰繁丽、铸造精良。鸟纹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传统纹样。到了青铜时代,鸟纹自然就成了青铜器的纹饰之一。我们可以将东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鸟纹根据其在整个装饰体系中的作用,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作为器物表面的装饰,鸟纹多为适合造型的纹样,生动而有趣;二是作为器物部件的造型,鸟纹呈现出对主体器形的让步与相对的表现自由两种倾向;三是作为器物整体的形象,鸟的形象因器制宜,灵活多变,体现出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一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板饰建筑构件,属战国遗物,已断为两截,粘接后完整。高20.2cm、最长处40.5cm、厚2.7cm,色灰,质坚,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磨光并有凹线纹饰,主纹为粗线型对称旋涡纹,有边框,空白处分布六个乳钉纹。板饰外形与主纹共同构成了一只鸱枭(即猫头鹰)  相似文献   

15.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张越 《管子学刊》2007,(1):F0004-F0004
鎏金铜熏炉,高14.3厘米,口径9.2厘米。1987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齐王墓出土。子母口,曲腹,饰一周微凸的带纹和一对铺首衔环。柄形座,中部略凸,圈足。盖呈弧形,顶饰一环钮,周围透雕盘龙两条,首尾相接,龙身卷曲盘绕。在足部錾刻铭文,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17.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估计这里  相似文献   

18.
龙纹巨型方铜镜长115厘米、宽5.8厘米、厚1.2厘米,重56.5公斤,出土时已断为三段器表有锈蚀斑痕。镜面经精工磨励,自是实用器物,无锈处乌亮可鉴。镜背纹饰皆为高出镜体0.1厘米的模铸阳文,边缘为连弧纹,在四角及中心有五枚拱形镜钮,钮上有两条纵向凹弦纹,纽座有柿蒂纹,主体纹为变形龙纹,线条流畅,舒展自如,形象生动,矫首天外,张口作长啸状,神彩飞扬,夺器欲出。  相似文献   

19.
正在北京植物园退谷内一二·九纪念亭以东的路边有一方塔铭,长126厘米,宽82厘米,厚24厘米。塔铭浮刻额题"超以象外";两边浮刻一联:"开山直接长春脉,出世能还不老丹",对联上方分别覆有莲叶一片,下方分别刻石山上生一朵莲花;塔铭底部为仰覆莲纹中夹一串珠状纹饰。对联中间为塔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人心之营造"的凶兽形象,古老的青铜器饕餮纹呈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狞历凶怖之意。其中神秘莫测的如炬之眼与食人未咽的巨口都明确彰显出了饕餮纹狰狞可怖的特征。这种著于青铜器上的凶兽形态纹饰,既具有祭祀活动作为"致神"借力的神圣意义,又蕴含着现实秩序中绝对权力的庄严与威慑,体现出了饕餮纹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多元阐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