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贝母萝卜粥组成 :川贝 6克 ,萝卜 (鲜品 ) 5 0克 ,粳米6 0克 ,食盐 2克。制法 :(1)将贝母洗净 ,烘干研成末。 (2 )将萝卜洗净 ,切成方块。 (3)将粳米淘净 ,放入锅内 ,加水适量 ,置武火上煮沸 ,放入贝母粉、萝卜块 ,文火熬成粥。 (4)放入食盐混匀即成。服法 :早、晚餐食服。作用 :补肺化痰 ,止咳行水。适应证 :肺脾气虚之久咳痰少 ,气短懒言 ,浮肿 ,小便不利等症。2 地龙肺叶粥组成 :干地龙 6克 ,猪肺 5 0克 ,粳米 6 0克 ,食盐 3克。制法 :(1)将猪肺洗净 ,煮至七分火候 ,捞出切碎 ;地龙洗净 ,切碎 ;粳米淘净 ,同入锅中 ,加水适量 ,煮熬成…  相似文献   

2.
道门中对于做粥的原料、火候等事宜,颇有讲究。首先,对米谷的选择,认为米用粳米,以香稻为最好;晚稻性稍软;早稻次之;陈仓米因贮存时候长久,做粥欠滑腻;当年新收秋谷,香气足,食性欠佳。  相似文献   

3.
善良是"米"     
正米是财富,米是生命。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广东吴川霞街村的林召棠赴京应试一举考中了头名;参加殿试,被道光皇帝钦点为状元。衣锦还乡,在见过父亲母亲等亲人后,林召棠立即去了小镇上的一个粥店。他是要去吃粥吗?是,也不是,他主要是惦记着粥店的老板。虽说粥店老板煮粥总用上等好米,粥的稀稠适度,味道挺不错,但由于出不起较高的租金,使得粥店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  相似文献   

4.
丁四新 《哲学动态》2002,(11):12-15
从竹简本到帛书甲本,从帛甲到帛乙本,我认为《老子》文本有着比较明显的递变痕迹可循。但从帛乙到以后诸通行本之间却似有文本递嬗变化上的断裂。帛乙《老子》只分篇不分章,完全符合司马迁所言“著书上下篇”的例子,而诸通行本则在分篇成书的基础上却有着完整的81章分章系统,其间当有一段文本演变的历程需要走过。《汉书·艺文志》云: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没有哪一种美食如粥一样,如影相伴踪随始终。粥与中国人的关系,就像粥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其最早记载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两弓夹米,煮成稠糊的食物即为粥。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认为其能延年益寿,曾  相似文献   

6.
粥品如人品     
正生活中,常听人说,酒品如人品,茶品如人品,棋品如人品,当然还有粥品如人品。套用一句话说:"水至清则无鱼,粥至清则无味,数杯清水数把米,半碗糊涂半碗仙,斯文慢火,羽扇经纶,煮沸着整个江湖。"古往今来,名人雅士对粥情有独钟。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对粥很有研究,曾编有《粥品》一书。曹雪芹在家境衰落以后,阅尽人  相似文献   

7.
江苏如皋是江淮平原上的一个县级市,建于唐前的灵威观,就在这座古城北厢的内外城河间,千百年来,它的赈医、赈药、赈粥、赈衣、赈产、赈学、赈棺、赈冢,名响苏北大地。至今如皋人一提到某种善举,还用上这样一句地方歇后语:“灵威观放粥——做好事不要钱!”可见它在人民心目中一直保留着美好的印象。 赈医、赈药历史悠久。据志书等记载,汉代如皋就有道士乐子长游霍山,遇仙人韩衷,授以巨胜飞灵散,令服之,曰:“蛇服此药化为神龙,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有句俗话“三分人样,七分衣裳”。一位真正懂得着装的人不会不分场合,不分环境穿同一种服装。例如,我们都知道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里可以穿得较随便,甚至怪异,而在工作中个人形象代表着企业或单位的形象,直接关系到能否得到他人的信任,因此着装要正规、要得体,这就是着装心理。简单的说就是学会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学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地方遭灾了,国家开办粥厂赈灾,和坤去视察粥厂时随手抓了一把沙子撒在粥里,纪晓岚很生气地问和珅你这是干什么。和珅说,真正的灾民饥肠辘辘,是不会在乎粥里有沙子的,来蹭吃蹭喝的就不来了,这样才能让最困难的人活下来。纪晓岚看到了表象,和珅却看到了表象背后的深刻逻辑。  相似文献   

10.
清粥人生     
随着年岁渐长,越来越喜欢粥。小时候,喜欢妈妈煮的粥。尽管锅里煮的都是苞谷粥,但喝得依然津津有味。似乎用柴火煮的粥,格外好喝。再配上凉拌萝卜丝、清炒南瓜块,喝口粥,就口菜,无比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