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胡塞尔批评了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批评的焦点只有一个:布伦塔诺认为表象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而胡塞尔则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布伦塔诺的表象理论奠基于描述心理学的分析,也即是以他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布伦塔诺对内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分开启了现代心理学的两个研究方向,并在总体上厘清了无意识问题以及无意识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胡塞尔与弗洛伊德后来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分别处理人类心灵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问题,它们可以纳入显现的意识现象(意识)与不显现的意识机能(无意识)两个范畴.而在胡塞尔与弗洛伊德之前,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研究已经...  相似文献   

3.
陈伟 《现代哲学》2012,(3):75-83
"动机引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胡塞尔对传统用法的继承和发展。从叔本华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可直观性的观念,但是反对他对因果性做心理物理学的解释;从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包含着论证和经验两个指向的观念,但是进一步扩大了动机引发的适用范围;胡塞尔批评了迈农的动机引发不可感知的观点,捍卫了布伦塔诺的观点。在对传统继承的同时,胡塞尔将动机引发的研究扩展到事物感知领域中,在此基础上,动机引发问题对于超越论哲学的基本意图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这个表达———如海德格尔所说———即便在胡塞尔之后也仍然“不是一个口令 ,而是一个中心问题的称号” ;但同时也为海德格尔以及后世所普遍承认的是 :通过胡塞尔的分析 ,意向性获得了“一种原则性的揭示” (参见海德格尔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所撰写的“编者前言” ,见Husserl,Ⅹ ,S 2 5。以下凡引《胡塞尔全集》仅标出卷数和页码 )。这个基本确定同样适用于并且尤其适用于时间意识的问题领域。因为毫无疑问 ,通过他的意向性分析和研究 ,胡塞尔在时间意识领域中引发出诸多的讨论 ,并且因此而开启了更为宽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5.
自身意识是界定意识的意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高阶理论诉诸两个在个数上有差异的心灵活动之间的外在关系,自身表象理论则将自身意识的关系限制于一阶意识内部,认为意识在指向外在对象的同时将自身作为对象内容进行表象。胡塞尔对内时间意识的讨论提供了理解自身意识的可能方案。胡塞尔通过对内时间意识结构的分析,讨论了意识如何进行自身显现。本论文批评了一些现象学者以对象内容来解释意识在内时间意识中的自身显现的做法,并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证了,意识如何能够不作为对象内容而以时间性的自身意识的方式显现。  相似文献   

6.
曾云 《现代哲学》2012,(6):64-71
胡塞尔试图在意志现象学基础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实践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布伦塔诺的形式命令法则,揭示出,意志在实践选择中遵循的普遍法则是:"做你能达到的最高善",它建立在形式价值论基础上。意志是一种实践可能性行为。作为意志追求目标的最高善是建立在"实践可能性"基础上的,它通过意志明察来实现。由此胡塞尔批判了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论。  相似文献   

7.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在1901年明确拒斥"纯粹自我"概念,而在1913年却又重谈之。现象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胡塞尔明确区分了意识流的"统一性"原则和"同一性"原则。按照前一个原则,无论是在1901年还是在1913年以后,胡塞尔都将拒绝该概念。因为藉由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胡塞尔已经表明,意识流的"统一性"是由意识流的内时间意识结构本身,即由纵意向性来保证的。然而,随着其对交互主体性现象学以及注意意识现象学的研究之展开,胡塞尔重新对"纯粹自我"予以关注并对其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但这时的"纯粹自我"所要表达的恰恰是"意识的同一化原则",即一种"与格的我"。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1901年所拒斥的"纯粹自我"与1913年所迎回的"纯粹自我"并非同一个。  相似文献   

9.
时间构成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哲学思考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海德格尔从时间性出发去追问存在的意义,胡塞尔则以时间意识为起点去澄清世界的意向构成过程。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性具有绽出性、视域性、自身时间化和源初性。这四个刻画在胡塞尔对时间意识的描述中亦可以找到对应物。因此,这四个刻画是时间作为现象学实事的自身显现。时间性是人之处境的本质组成,在不同的科学研究中应注意区分时间的相关性与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仔细研读胡塞尔最早写成的一篇"时间手稿" (1893年)的基础上,力图揭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思想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背景.事实上,我们认为,胡塞尔的时间思想在其现象学中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心理学(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越界视角审视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胡塞尔在意向性学说和范畴直观理论上的突破得到了新的理解,就连他在意识和自我这样的核心概念上对近代哲学的颠覆也可以更容易地为我们所确认。从越界视角审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我们会获得两个异于常识的观点:海德格尔早期所宣称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越界是一种伪越界,他对存在、此在及其超越性的理解与胡塞尔的基本思想相去不远,他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甚至可以包容在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之中;而海德格尔在中后期逐渐认识到的关于存在的自身隐匿性和归闭性的思想表明他已越过了意识现象学的疆界。此外,从越界视角阅读两篇书评,评论中关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价值、纯粹自我的直观可能性、意向相关项与时间图型的关联、还原的合法性以及反思的两难性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别具一格的回应。  相似文献   

12.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3.
确切说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从内部摧毁观念论的尝试,是一种借助于意识去击穿先验分析之墙的尝试。与此同时,它还努力把这样的分析尽可能地加以应用。胡塞尔具有打破传统观念论的企图。可是,由于胡塞尔从没有把自己从观念论的假定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他又遭遇到种种困难。胡塞尔在本质直观、被给予性、真理客观性、范畴直观、回到实事本身等关键问题上自相矛盾,存在着理论张力。被胡塞尔视为反对观念论的主要一击的本质学说,最终把自己展示为观念论的顶峰:纯粹本质似乎摒弃了任何主体建构的客观性,但它不过是抽象的主体性,是思维的纯粹功能,是康德意识同一性意义上的"我思"。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并未系统地分析形式本体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胡塞尔形式本体论没有完备的系统结构。但胡塞尔对范畴的现象学构造可以作为线索来澄清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的范畴结构,本文的目标就是在胡塞尔的被动综合分析中刻画范畴构造的秩序与层次。本文首先探讨了客体化行为解释意义起源问题的有限性,以及"前述谓的"对意向性经验的限制所标明的范畴构造场所,即在被动综合中感受材料获得意义与范畴结构;其次,考察时间意识和原联想中的范畴构造,分析时间意识中个体化构造与原联想中范畴化构造的差异;最后,解释意向性经验中句法范畴与被动综合构造中基底范畴的差异、胡塞尔对基底范畴中这一个与本质的区分,以及个体、具体项与抽象项的区分。本文借助个体化的构造分析了"这一个"与个体的差异,并借助个体化与范畴化的区分刻画了个体化中本质单个体("这一个"与具体项)和本质范畴(抽象项)的差异。本文的最终结论解释了胡塞尔形式本体论系统具有句法范畴、本质范畴与本质单个体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单斌 《现代哲学》2015,(2):62-66
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的透视性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性与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而且主要是被作为意识的一个特点来加以阐发的.但是胡塞尔本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说明并不很清楚.从胡塞尔的说明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对意识的意向性的三层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著作中的时间的起源和原始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他们各自对时间的理解方面从未进行过对照,甚至从未交汇过。虽然胡塞尔认真阅读过和大量评注过《存在与时间》,但他几乎未把握住未曾发表的关于时间所作的存在论的阐释的特点。他对海德格尔著作第二章昕作的评注,证明他看到海德格尔放弃现象学的专门用语时那种不快心情,这些评注也证明,他对于基本的差异(尤其当这些差异被普遍的术语掩蔽时)缺少洞察力。在海德格尔著作里,对对照或对话的拒绝更为突出。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他就对他的马堡的读者声明,胡塞尔在自己对时间的分析中的确毫无新意。他可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胡塞尔事实上不仅没有从他那儿学习任何东西,而且没有从中汲取任何东西以对时间进行存在论的理解。海德格尔直至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经常重复一些事情的同一种说法。1969年他还这样说:“我的时间问题前进的方向,始终同胡塞尔关于内在时间意识的研究格格不入”。这说明,在海德格尔看来,由于缺少交汇场合,同胡塞尔关于时间的分析进行对照完全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8.
建立"真正的和普遍的存在论"之先验现象学是胡塞尔的毕生追求。在其现象学的视域内存在着一种存在论的构想,这种构想通过形式存在论得到了最佳的体现和实施。不过,胡塞尔是否真正建立起了存在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他的形式存在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能否经得起真正的检验?虽然胡塞尔的存在论自成一体,但若以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来透视,胡塞尔的存在论在"形式的普遍性"和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上便显露出了不足。胡塞尔之后,现象学试图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存在学说,并且总是在不断扩展现象学的可能性。现象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能性超越了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狄尔泰提出要用描述心理学为精神科学奠基,这一观念被布伦塔诺所接受,并最终被胡塞尔所继承。但胡塞尔所说的描述心理学已经不再是经验立场上的心理学,而是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在其中后期思想中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现象学的心理学,并明确指出,只有现象学的心理学才能为精神科学奠基。然而,从先验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说,现象学心理学的奠基不是最终的,也不是最彻底的;只有生活世界现象学才能真正为哲学和一切科学奠基。  相似文献   

20.
从胡塞尔到萨特的现象学运动,在科斯嘉之外,开辟了另一条从反思出发来说明规范性的思路。在给予-所予的先验意识结构中,胡塞尔将规范性看作是源于意识所予的观念性,并以反思的体验转换特征来界定情感,再以情感意向性来阐明价值。虽然萨特拒绝了胡塞尔反思概念上的行为把握特征,但仍在客体把握特征下来理解情感。这种情感就是焦虑,它既是对虚无的领会,也是对自由的意识。因此,萨特坚持了意识的给予-所予结构:焦虑意指着我的自由,但在自我把握之中所予我的则是价值,即我在世存在的意义。萨特对胡塞尔的价值理论的批判性阐发,虽然回到康德式规范性的思路,却部分承纳了胡塞尔的规范性框架,并与之一道证成了反思性情感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