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的认知控制是机体选择适合当前情境的运动的关键。皮层和皮层下运动区的不同脑区分别参与运动认知控制的不同方面, 同时又相互协作以确保各种运动的正确执行。运动前区(PMC)和初级运动区(M1)共同负责感觉与运动之间的转换, M1区、小脑和纹状体共同参与运动的学习和记忆, 辅助运动复合体(SMC)和M1区在运动的计划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基底神经节和前辅助运动区(pre-SMA)是对运动进行抑制的关键脑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把社会历史过程作为一般的客体运动过程来看待的,社会运动形式被看成了与自然运动形式并列的一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没有看到,社会运动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一切自然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主体的运动形式;社会  相似文献   

3.
王栋  陈作松 《心理学报》2016,48(3):305-317
为寻找适合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推脱的有效测量工具, 揭示运动道德推脱与运动亲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采用心理测量法对我国运动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运动员运动道德推脱包含行为重建、有利比较、委婉标签、非人性化和非责任; (2)性别、项目类型和运动等级可有效解释和预测运动反社会行为, 但对运动亲社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效应较低, 项目类型成为负向预测运动反社会行为的最佳变量; (3)在控制性别、项目类型和运动等级的基础上, 非责任成为负向预测运动亲社会行为(队友和对手)的最佳指标; 委婉标签和行为重建分别成为正向预测运动反社会行为(队友)和运动反社会行为(对手)的最佳指标。文章说明运动道德推脱可以解释和预测我国运动员的运动亲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4.
姚远 《学海》2014,(6):193-197
日本市民运动兴起于战后"55年体制"下保守-革新势力的尖锐对峙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左翼思潮风起云涌,反战和平运动、学生运动、住民运动等市民运动在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公害防治、保障社区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政治环境的变化,市民运动也发生转型,在整体上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环境保护运动等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NPO活动和社区营造运动成为改善公共治理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5.
198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运动心理学第六届论文报告会上,各国运动心理学家十分重视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实践相结合中的心理咨询工作。一般认为,这是使运动心理学更好地为运动员稳定情绪、发挥内在潜力、提高运动成绩服务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社区老年人运动习惯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在北京市通过分层、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60岁以上的老年人732名,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运动习惯情况(包括有无运动习惯,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使用简明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和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J)评估认知功能。结果发现:(1)运动组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得分均高于无运动组;(2)有无运动习惯可正向预测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得分;(3)运动持续10年及以上组整体认知功能得分高于运动持续10年以下组。结果表明:相对于无运动习惯的社区老年人,有运动习惯的社区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定向能力更好;运动持续年数较长,对社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罗拉德派运动性质初探毛丽娅英国罗拉德派是中世纪西欧名目繁多的异端教派之一。关于罗拉德派运动的性质尚有争议,本文否定了罗拉德派运动是一场农民平民运动的观点。历时一个多世纪的罗拉德派运动是14世纪后期约翰·威克利夫宗教改革运动的继续,但在形式上更为激...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外学者的研究,在对19世纪西非系列圣战运动简单追述的基础上,综合地分析这次圣战运动的性质及其多样性,并归纳出圣战运动对西非社会的影响。本文认为,这次圣战运动,有宗教运动、社会改革、文化运动、民族国家建构、反殖民运动等多种性质,并因此深刻地影响西非社会发展、宗教生态、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9.
肢体运动(空间位置运动与身体模式运动)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以往行为学和脑成像研究分别探讨了空间位置运动信息和身体模式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存储问题, 发现两种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均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 需要视空间画板的空间子系统的参与; 两种肢体运动信息激活的脑区(运动相关皮层)独立于语音环、视空间画板的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 并存在差异。这表明, 现有的工作记忆多成分模型不能完全解释肢体运动信息的存储。据此可推论, 工作记忆系统中可能存在一个负责处理肢体运动信息的“肢体运动系统”, 其隶属于视空间画板, 与视觉子系统和空间子系统并存; 其激活脑区因肢体运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运动与矛盾     
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物质作为杂多的统一,形成了自己运动的多种多样的联系。那么,决定各物质自身运动的基本动力,它的动因、源泉和根据是什么呢?唯心主义在超自然的神的存在中寻求万物运动的终极原因,而唯物辩证法则认为运动着的物质、过程的内在矛盾是规定其运动的基本动力和运动的源泉。因为自己运动是独立的、内在的、必然的运动,即在其、自身内部包含着根据的运动,其根据不可能是单纯的抽象的同一,相反,必须是统一物的、统一物内部的分化以及(分化了的事物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规定物质运  相似文献   

11.
现代运动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张力为  任未多 《心理学报》1995,28(4):386-394
从宏观的角度描述了现代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分析了运动员个性、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焦虑与运动成绩、心理技能训练和运动动机等五个方面的研究倾向,指出:认知运动心理学仍是研究的主流,各类研究都在尽量追求更明确的理论导向和更好的生态学效度,试图综合性地探讨运动行为,并且更加注重在描述和预测的基础上解释和控制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转头选中运动目标是虚拟现实(VR)中的常见操作,然而运动目标包含远离和靠近运动,确定两类操作的时间特性差异对设计高效的用户接口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17名被试在VR中通过转头将球体光标快速准确地放入水平运动的球体目标内,并改变初始距离、目标容差和目标速度。总时间结果显示,远离运动的操作难度更大,初始距离和目标容差对远离和靠近运动的影响相似,目标速度对两类运动的影响相反。进一步将光标的移动过程划分为加速、减速和调整阶段,结果发现,远离运动的加速和减速时间大于靠近运动,但是两类运动的调整时间接近,并且只有目标容差对两类运动的影响一致。最后构建了总时间与三因素的函数模型,成功解释了两类运动的操作时间特性。本研究证明了远离与靠近运动具有不同的操作时间特性,为两类运动的独立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动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学习,属于一种与身体形态、机能有密切关系的大肌肉运动。它不仅与神经感觉系统有关,而且与肌肉活动关系密切,为此,运动学习是与肌肉反应或运动机能有关的学习。有些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大多是以适应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的协调关系的改变为主的,这种学习叫做知觉运动学习或感觉运动学习。关于运动学习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初报导过射箭理想训练条件和杂技技能长期保持的研究,在  相似文献   

14.
阐述基因检测技术评估运动能力的科学依据和现状,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规范体育运动能力的基因检测。提出健全基因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和伦理规范;完善基因检测行业制度和规范;避免运动能力基因检测误判运动潜能,影响运动志向选择;杜绝运动能力基因检测引发的运动能力歧视。  相似文献   

15.
人际运动同步是一种“社会胶粘剂”, 能促进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 其同步表现受到运动方式、节奏刺激类型、同步对象等因素影响。在人际运动同步过程中, 时间感知、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三大认知因素参与其中, 既制约着个体同步能力的发展, 也影响个体同步的表现。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 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异常的人际运动同步。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孤独症儿童人际运动同步的异常机制, 还要更多关注人际运动同步训练在孤独症群体中的实际应用和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有翻译为“新世纪运动”,或“新时代运动”。是现今比较新的宗教运动。在西方,尤其在美国,这个运动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也越难忽视 在一般的普通书店中,与这方面有关的摆书栏位和售书的数量比率相当的高。这“运动”在国内似乎仍是较陌生,但说不定,这“运动”的魅力和魔爪,早已潜伏在一些大城市的每个角落,等候人上  相似文献   

17.
建国前夕,在全国学生运动高涨的氛围之下,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亦随之逐渐恢复。此运动曾在二三十年代广泛地影响了一批与基督教机构有接触的学生。建国前夕,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虽受到多方制约,但江文汉等领袖却在困境中积极地对活动理念进行反思,亦推动了多样的学生活动。现有对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运动的实践活动,却忽略了其宗教信仰向度。但参与者对宗教信仰与践行互动关系的思考,恰是此运动的突出特征之一,亦可成为我们理解此类运动参与者在时代中抉择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有氧运动强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的影响。左室射血分数(LVEF)≤49%的慢性稳定心力衰竭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高强度运动训练组(高强度组,A组)和低强度运动训练组(低强度组,B组),分别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的运动强度进行12周运动训练,入选患者严格除外运动测试和运动训练禁忌证。运动训练前后进行运动耐力测试及生活质量评定,比较最大运动负荷量在运动训练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观察对SF-36量表评分及心脏功能及结构的影响。运动后两组最大运动负荷量均较运动训练前提高[A组由(7.34±2.03)METS提高到(10.7±3.21)METS,B组由(6.21±1.95)METS提高到(9.8±2.84)METS](P0.05);运动训练后高强度组的运动耐量高于低强度组(P0.05);运动训练后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除疼痛评分外均显著提高,高强度组总体改善优于低强度组(P0.05)。以储备心率的60%和40%为运动强度的12周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及生命质量,无运动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以储备心率的60%为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多目标追踪任务中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民  刘冰  鲁学明 《心理学报》2009,41(10):922-931
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结合点探测技术的方法, 考察视觉系统对不同运动方式(静止和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机制。实验一将部分非目标设置为静止, 考察静止非目标的抑制机制; 实验二将部分非目标设置为规则运动, 以提高任务难度, 考察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机制。结果发现: (1) 实验一中静止非目标受到抑制, 抑制量与运动非目标没有差异; (2) 实验二中规则运动非目标受到抑制, 抑制量显著小于随机运动非目标; (3)综合两实验发现, 随着任务难度的提高, 只有随机运动非目标的抑制量显著增加, 而静止非目标与规则运动非目标的抑制量差异不显著。最后, 就视觉系统对不同运动方式非目标的抑制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初级运动区的f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功能磁共振为实验仪器,被试进行运动准备和运动执行两种作业活动,实验设计为延时序列运动任务。在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反卷积、标准化处理后,采用欧式距离公式进行聚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M1区不仅具有运动执行和运动准备的功能,还发现其他功能区域的激活,不是单纯的运动执行功能,这一区域与三种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