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将出世解脱与入世修行相结合,具有重视现实伦理的特点。道教孝道观总体上吸收借鉴儒家孝道伦理,既有善事父母的基本要求也由孝推忠,将孝道泛化。但因道教宗教目标与儒家入世理想的差异,道教孝道观又有自身一些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宗教目标贯注于养亲荣亲的孝道内涵中、将孝道发展为保养身心的修炼操作技术以及在孝道观中推尊母亲的地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佛教教育中,印光大师注重对佛教与孝道关系的阐释,发展了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印光大师的佛教教育方法既是对历代祖师大德融合儒家孝道与佛教教育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当时佛教复兴运动的积极响应。印光大师由孝入佛的佛教教育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探索佛教教育和自身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足佛教石刻中的传统儒家孝道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对于传统儒家的种种攻击,采取了曲折自卫、逐步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完成,即是以孝道为载体的。理论以唐代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宋代契嵩的《孝论》的出炉为标志,而实践层面则要首推大足石刻造像对孝道的形象、生动的阐发。大足石刻对孝道思想形象的刻划,对佛教的中国化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质。同时,孝道观也 有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夏、商、周三代,孝亲之心表现为传统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观念,发 挥着维系宗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对传统宗教中的 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使其从一种虔诚礼敬的宗教伦理变成了一种对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 学;从宗教祭祀活动变成了深入社会的家庭规范。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夸大了孝道的引申意义 ──“以孝治天下”,使之变成了一种国家政治哲学,一方面掩盖了阶级国家的实质,另一方面也歪 曲了孝道伦理的本身意义。在现代公民社会里,家庭仍然发挥着“抚幼养老”的社会职能。因而, 儒家的孝道观复归其本来意义,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与超越性支撑的习俗伦理,这使得孝道伦理成了基于传统主义的对世界的被动适应,缺乏支配与转化世界的动能.以基督教一神教为背景,韦伯认为,儒家天命不废百神因而不能脱离巫术,不能达成自身的合理化;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爱的秩序”无法超出世内之人的常情,转而将现实世界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以至于丧失改造动能;而基督教则能从超越性的普遍之爱出发,将现世与超世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最大化,从而内含改造现实世界的动能.韦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论述是从现代性的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意识出发,而在西方文明的他者中寻求旁证,因而儒家孝道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儒家经典文献和开放式凋查问卷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全国2458名被斌的调查,探索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之后又对这个结构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包括养亲尊亲、护亲荣亲、丧葬祭念和顺亲延亲四个因素.其中,养亲尊亲居于孝道认知的核心地位.尽管与传统孝道结构一脉相承,但当代中国人的孝道认知结构显示了变迁的迹象;与中国台湾的孝道认知结构相比,同宗同源,但中国大陆的孝道认知结构表现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孝经》的意义在于其中的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的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的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的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的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的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的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的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的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原始佛教的孝道观与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原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印度佛经故事中的目连,在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却演变成了一个儒家式的模范孝子.他对母亲一味顺从,失去了原始佛教中子女与父母关系平等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关于人生解脱的宗教,其宗教理论中包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反映了与中国本土儒家伦理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对人生的基本态度、观察和评价世界的道德理性、对待众生和万物的价值观念及其树立的理想人格,反映出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徒曾经长期以"高尚其迹"相标榜,坚持出家不拜俗的印度传统.一些固守儒家传统的人士攻击佛教"无父无君",损害了封建纲常名教.从东晋至唐朝,朝廷举行了多次关于沙门拜俗的争论,其中以东晋成康、元兴、唐高宗龙朔二年的争论最为激烈.中国佛教僧人在元代彻底地改变了出家人不拜俗的戒条,接受了儒家忠孝至上的政治伦理原则.中国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佛教以出世的精神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伦理关怀,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的民主精神和对外来宗教文化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儒家的忠孝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佛教"契机契理"的圆融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儒教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首先是一种政治行为,其内容主要是如何立身、 事君。孝道的本质和目的不在照顾父母,而是通过对父母的敬爱培养人的忠顺品质,以保证现实 秩序的稳定。孝道要有宗教神学的和国家刑罚的双重保证。以父子亲情为基础的孝道,在儒教的 宗教和社会制度中,往往要损害父子亲情,并且造成政治危机。应根据今天的条件,建立父母、子 女间新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3.
韩国孝道推广运动及其立法实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韩国民间社会人士发起了孝道文化推广运动,200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孝行奖励资助法>在韩国国会获得通过.韩国孝道推广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学术研究;成立孝行推广基金会(财团)奖励家庭孝子孝女的活动;以学校为媒介推广孝文化;志愿者服务运动.孝道推广运动的主要特征是组织性、实践性、宗教参与性.韩国的孝道立法经历了一个民间人士呼吁酝酿、讨论准备、强力推动,最后经过国会议员提案,通过相关法律程序最终立法的过程.韩国孝立法的主要内客是:立法目的与孝之界定;孝行鼓励与资助措施;设立孝文化振兴院以及设定孝之月.韩国孝立法是一部奖励法、行政法、推动法.韩国孝道推广运动及其立法表明其时现代社会的孝道问题有较早的自觉;德法并举是弘扬孝文化的有效途径;弘扬孝道需要动员民间力量的参与,这些都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明与孝伦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孝伦理在我国学界引起广泛的兴趣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孝意识的自然基础和社会起源 ,指出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孝伦理的严重扭曲和对封建孝道进行批判的必要性。同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指出 ,作为社会伦理观念的孝道在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社会主义孝道的合理内容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进行孝伦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人文宗教相对于拜神教来讲,它崇拜人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从儒家到佛教都有这个特点。宗教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文的问题,因为所有的宗教最终都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谈到佛教、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年近八旬的楼宇烈教授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由于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多小时,我到达时候,楼老师上完一早上课也刚进家门。看到他毫无倦意,我笑言:"老师这些年好像精  相似文献   

16.
在宋代,儒、释、道三教之间斗争、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不乏排佛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张商英与排佛尊韩(愈)的思潮开展论争,以捍卫中土佛教的正当合理性。张商英的思想中表现出对儒、佛、道兼收并蓄,并以佛为尊的特征。基于三教"犹鼎足之不可缺一"的基本认识,张商英的孝道思想继承了前人成果,提出系统的孝道观,认为佛教之孝尤具有优越性。但他的三教融合也突出了三教之间的差异性,其孝道观更多地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维护佛教伦理,因此具有会通性不足的历史缺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儒家“孝道”原则在现代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儒家“孝道”原则强调对父母、老年人的尊敬、赡养是为人的一项道德标准。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联合国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基于根本性的法权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以法律、制度、政策等要素构成的规则化社会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也存在着缺少伦理亲情关怀的不足。以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就能够成为它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佛教思想内部寻找宗教多元主义与宗教对话的智慧,以便为当前文明对话提供思想资源。首先,佛教将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称为"外道",最后以真理观打破自他宗教的界限,充分表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倾向;其次,二谛的思想模式具有终极实在与多元宗教的意义,而且二谛的相即、不二的关系,体现了宗教多元主义的真理观;最后,瑜伽行派的种姓各别与种子熏习思想,表达了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欧阳镇 《管子学刊》2012,(1):127-12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的研究明显升温.近年来,生态文化研究开始在理论上走向深入,传统哲学与生态思想的结合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课题.国内学术界关于道家道教和儒家生态思想研究已颇为深入系统,而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则相对薄弱,此前尚未出版有分量的研究专著.陈红兵博士的新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是目前我国佛教生态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我国著名生态思想研究专家余谋昌先生评价说:"陈红兵的著作《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对象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合。近10余年来孝道研究领域在理论建构、测量工具的开发、孝道变迁研究以及其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建构孝道多元模型,不断完善孝道测量工具,采用系统化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改进研究质量,更加关注孝道与积极心理变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