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有一些文章力图用某种“异化”观点作为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的认识工具,它将现实生活中许多性质不同、因而需要具体分析和加以区别、并运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统统纳入“异化”这个范畴中去。这样做,不但无助于我们认识现实、解决问题,反而由于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从而引起思想混乱。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种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最伟大的创作遗产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或范畴,它虽然起着很大的科学和实践作用,但它也和黑格尔的类似范畴一样,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它的全部巨大意义才为人们所认识。这个问题或范畴就是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而在《资本论》和十九世纪50-60年代为《资本论》做准备的几部著作中,则对异化问题做了彻底的分析。这里首先谈谈《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  相似文献   

3.
如果我们想在过去几十年所发表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去查阅马克思有关异化概念的话,那将是徒劳的。在许许多多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马克思历史哲学的这个中心范畴连一次都没有被提到过。可是这类教科书的宗旨还是为总结马克思历史哲学体系而撰写的。为了使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认为就这个范畴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所应占有的地位来谈谈我们的看法,实在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我们还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分析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时候,这个范畴是否能用上呢?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在有些地方还要涉及到马克思的几份手稿(《经济学-哲学手稿》,1932:《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39),在这  相似文献   

4.
苏共二十六大提出,对马克思学说中的劳动异化问题的仔细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现实的实践意义。随后召开的几次苏共中央全会都把对劳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列为苏联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些问题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从根本上克服一切对抗的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劳动异化,以及消除它在苏联人的意识和行为中的影响。在研究劳动异化时,我们的哲学著作往往只使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根据早期著作是不能得到马克思关于这个问题的完整观点的。И.С.纳尔斯基的饶有兴趣的文章《卡尔·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和他的专著《卡尔·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和劳动》(1983)都详细地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认为普遍之物、关系、判断等范畴对象可以被直观到,并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中依靠范畴代现理论来解决范畴直观问题,即阐述范畴对象如何在意识中被构造出来。因此,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要获得普遍之物和真理有赖于范畴代现理论。然而,在《逻辑研究》出版20年后,胡塞尔宣称自己不再支持这一理论。本文即试图探讨范畴代现理论失败的原因:首先分析第六研究中的范畴代现理论的心理纽带理论、相合理论和现时进行理论三个分理论的失败原因,并指出这些失败原因带来的启示。我们要建构一种合理的范畴代现理论,就需要借鉴这些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8.
《走向历史的深处》(1987)再现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并对近年来涉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讨论所提出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探源的一本专著,作者力求全面理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范畴的来龙去脉,力求对马克思有关历史观的著作,尤其是其中一些重要著作,作出中肯而简明的评介。因此,全书的理论观点甚为丰富,而脉络也纷繁复杂。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把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历程归结为两次转折,即从异化到异化劳动,再从异化劳动到全面创立唯物史观,从而给出了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的桥梁。在异化问题上这种桥梁作用特别明显,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远远地欣赏这座结构宏伟的大桥,我们应当研究它的每一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们的力学结构,然后我们才能把它总括起来作一个总的考察。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本刊曾提出:应将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到哲学的层次上来。目前已有些研究者把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理论与方法论等问题提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和研讨,并同时转向对有关范畴和方法的反思,达到了新的理论深度。这里发表的关于生产力范畴的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哲学的生产力范畴和经济学的生产力范畴的区别,并着重从哲学的高度作了初步分析。就这类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在于遵循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世界实行革命改造。不正确的理解方式却窒息这一哲学的革命精神,将其变成在现实问题面前毫无用处的一堆词藻,并在客观上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思潮提供口实。因此,有必要强调:“在马克思看来,有一件事情是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他所研究的那些现象的规律,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这些现象由一种形式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由一种社会关系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关系制度的规律。”(《列宁选集》第1卷,第32页)不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当代世界变革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都要求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在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中,把揭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尤其是质变、过渡和转化的规律与机制,列为头等重要的课题;并把这个要求贯彻到每个范畴和诸范畴之间总体联系的研究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和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何萍 《现代哲学》2003,2(4):10-16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对教权理论家E·麦茨克等人歪曲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并阐述了消灭异化的历史力量、道路和手段。作者首先指出,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对《经济学与哲学手稿》进行资产阶级的解释,是教权理论家同哲学唯物主义进行斗争的一个战场。他们把异化问题当成了他们认为的青年马克思一切思辨思想的中心,并诬蔑在德国永远扎下了根的马克思的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作者认为,异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异化反映了一种情况: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作为这样一种力量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这种力量对人是陌生的,它驾驭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教权理论家否认异化的历史性,并力图首先抹杀异化的社会根源。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就使异化离开它的物质的、社会经济的基础,即离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并把异化的原因转移到人自己身上。教权理论家的代表人物麦茨克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点进行了人本学的歪曲。他是从主观主义的立场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根据这种主观主义,异化似乎是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他的三段式:从经济事实出发,经过人的本性,而到“占有”和“占有欲望”,就体现了一种直言不讳的主观主义和人本主义。作者指出,与麦茨克的虚构相反,马克思是从人的行动的前提出发并把人放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予以研究的。所以,人的异化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而不是植根于人之中。因此,完全不是人的“行动”产生异化,而是私有制使劳动异化并强使工人成为一种异化了的、非人的存在。教权理论家把“人类本性”说成是异化的根源,说什么为了摆脱异化,工人就必须改变他们的本质。根据这种说法,工人不应该、而且也不可以采取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的、革命的行动。最后作者说,消灭异化的决定性力量是用科学社会主义联合起来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工农国家政权是消灭异化的手段,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消灭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1月18—20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就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参见《哲学科学》1987年第5期)。争论表明,对列宁的定义可以区分出两种极端的解释:一种认为物质是实物客体;另一种认为物质是在人的实践背景上才能得到解释的社会范畴。此后本刊信箱的调查表明,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在学术界均有自己的坚定拥护者,而且人们就此发表了一些饶有趣味的见解。本刊登载的弗兰楚佐娃、彼得洛夫的父亲(1988年第7期)和尤尔钦科的文章就是这种多元论的结果。这引起人们对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问题产生更大的兴趣。现在已十分清楚了:人们一直坚持甚至更加强烈地要求从学术上,也可以说从社会方面重新研究这一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们来说,以往的年代并未白白流逝。现在我们就选用几个人的发言。我们认为,他们仅想把已在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争论中的发言者和在本刊著文者的观点向前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这篇文章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以往关于这个范畴的研究和论述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跟其他基本范畴一样,都需要根据社会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的认识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再认识。这不论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从指导分析现实经济关系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研究深入一步。在这里,注意把个别范畴的研究跟理论体系的探讨结合起来考虑;把范畴一般与范畴的特殊表现形态区分开来;在研究个别范畴时,既不停留于对经典作家言论的考证,又不满足于对抽象要素作简单的规定,而是进行系统的考察等,是会有助于探索的深化的。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有关,既关系到哲学对象、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又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苏联哲学界,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就开始注意研究这个问题。现将我们所了解的苏联的一些研究情况,概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把范畴作为认识发展中的纽结、阶段加以研究,并认为这种研究有助于揭示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运动的规律性,有助于在认识这些规律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式方法。作者首先从哲学生角度依次叙述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对范畴的理解,然后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是头一次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把范畴作为认识发展上的阶段进行研究。接着,作者以绝大部分篇幅来叙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范畴形成的次序是与人们认识范畴所反映的对象的方面和联系的次序相一致的,因此,为了确定范畴出现的次序,并确定认识从其发展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化的次序,必须深入研究外部世界的相应方面、形式和联系是以怎样的次序在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史中表现出来。从这一点出发,作者从电学和热学的发展史中引证了大量材料来说明认识的发展,并提出如下的论点: 一、认识是从单一的现象开始,即从把对象理解为单一的对象,然后过渡到一般,即过渡到认识这个对象同其他一些对象的相同点和一致点,也就是把对象当作一般来理解。随着向一般过渡,认识上升到新的、更高的阶段。二、当认识运动从个别发展到一股时,所研究的对象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也同时显现出来,并实现了从质的方面向量的方面的过渡。三、随着对对象的认识的加深,开始揭示出对象的个别的质的特点之间以及质和量方面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进而认识到因果联系的必然性,认识到规律的存在。四、随着关于必然的方面和联系(规律)的知识日益积累,便要求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求揭露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即达到对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外化)一词在日常生活、科学和哲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其中大部分可以认为是从这个词的词源与词法所启示的一般意义演变而来的。异化是某物或某人离异(或外在)于某物或某人的行为,或者这种行为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异化的意思往往是指背离以前的朋友或伙伴。在法律上,它通常是指把财产从某人转移给另一人,不论是出卖还是赠送。在精神病学中,异化通常是指偏离正常状态,也就是精神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