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李自从去年因评定职称和单位领导吵架后就觉得全身无力,感觉食道中逐渐长出一个球状物,常感吞咽困难,有时喝水还觉发“噎”。一年来经过3家大医院5次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可是她还是坚持认为有病而医院没给查出来。一  相似文献   

2.
散文散在“形”,两“神”是绝对不能散的,纵然再优美的文字语言,也需要有“神”的约束,而结尾则往往是“神”的集中点。好的结尾往往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正如杨朔的散文一样,结尾往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人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3.
人的感觉是一种“神秘”的东西,有时候它会牵着你的鼻子走,有时候它会被你领着走;有时候它与你又陌不相识。所以你可能疑惑,可能矛盾,可能有不同的感觉:自己是一个“女巫”,未卜先知;自己是上帝的仆人,由“缘分”主宰;自己是一个小人物,不知何去何从。这就是飘渺、神秘的第六感。究竟第六感觉在自己的身上是否“灵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4.
每当翻开报纸杂志,看到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报道时,总觉得像有一把锋利的刀直刺我的心底,让我产生一种冰冷深痛的感觉。每到此时,也总会想起一位老干部对我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导:“营造一方无染的空间,给孩子一缕纯净的阳光。”这句由衷之言,想必是把她自己两个孩子先后培养成优秀大学生、留美博士后的一生的真切感悟和总结吧。其实,“无染的空间”就是指健康的家庭环境。纵观一例例青少年失足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扭曲的心灵大多是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衍生出来的,如残缺的家庭、失职的父母、无知的引导、暴力的教育……都是导致青少年灵…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我在敦化南路散步,突然有人从背后追上我,她一面喘着气,一面说:“请问,你是林清玄吗?”我说:“是的。”她很欢喜地说:“我正想打电话到出版社找你,没想到就在路上遇到你。”“你有什么事吗?”我说。“我……”她欲言又止,接着鼓起勇气说,“我觉得,我还没有学佛以前很快乐,现在生活却过得很痛苦,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然后,我们沿着种满松香树的敦化南路散步,人声与车流在身边奔跑,有时我感觉这样看着不知从何处来,又要奔向何处的车流,总像是在看一个默片电影的段落,那样匆忙,又那样沉寂。我身边的中年女士向我倾诉着生活与学佛…  相似文献   

6.
姚俊 《学海》2007,(2):137-141
“关系”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乃至整个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自从它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分类、操作乃至如何运用它来建构理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以“东西方差异”作为反思“关系”概念的切入口,指出现有的“关系”概念所包含的东西方差异实质上是一种假象,并就国内学者对“关系”概念的反思进行了梳理、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最近阿倩很古怪,她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躲在没人的角落里发呆,和别人交往时也总是心不在焉,毫无热情,而且总是一副心事重重、闷闷不乐的样子。后来她在给我的一封求助信里这样写道:“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该么办?我感觉全世界似乎都在和我作对,每当我走过一些人听见他们有说有笑的时候,我就感觉他们是在取笑我。如果在我出去游玩的时候下雨,我就会认为是老天作祟,如果……虽然,我也知道这些想法可能不合理,但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我总感觉最不幸的事情会发生,有时候我甚至想完全与世隔绝,只有这样别人才不能伤害我,我才能彻底摆脱烦恼。”心理诊疗或…  相似文献   

8.
云南“2·23”特大杀人案轰动了全国,该案犯马加爵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媒体公开的关于马加爵成长过程的背景材料,对马加爵心理演变过程进行初步分析,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大学生是怎样变成杀人恶魔的?”(注:括号内的文字为作者的分析) 家庭背景:马加爵出生在一个以务农为生、老老实实做人的传统农民家庭,他家紧挨县城(出生地的位置并不偏僻)。父亲平时言语不多,总给人一种愁眉苦脸的感觉;母亲与父亲性格完全相反,她能说会道,家里的大小事务也基本由她来掌管(从小,  相似文献   

9.
J.罗尔斯主张,他关于“公正即公平”的观念是一种“特立独行的”观念:它被假定为一种“完全在政治领域内部运动”、“使哲学维持现状”的观念:这种回避策略所具有的目标和可行性,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政治的”这个术语。罗尔斯首先用它来具体说明研究一个(现代)社会的制度性框架和基本结构的政治理论所具有的对象领域。存在于人们对基本概念的选择之中的惯例性成份,向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一旦一种理论具体证明了它自己所具有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爱要怎么说     
初二时隐隐约约开始对一个女生产生了好感,之前和她的关系挺一般,更多的还是“公务”上的交往——那时我是数学课代表,她是小组长,而数学老师几乎天天布置作业。好像也没有什么一粒石头投入水中兴起一阵涟漪的感觉,喜欢她是在很多细节中沉淀成心事,那种感觉新奇而纯洁。她的头发有点黄,但柔顺如练,特别是那双清澈见底的眼睛,真像诗中说的那样似“一泓秋水”。我于是想尽办法在她面前表现自己,走运的是再次排座位时换到了她的后面,兴奋之情简直溢于言表。我渴望引起她的青睐,并为之茶饭不思绞尽脑汁。但是很快我发现她并不喜欢我,因为她不再朝我笑了,对我的高谈阔论无动于衷,平常对我爱理不理,甚至于某天我在她的眼神中发现了嫌恶之意。  相似文献   

11.
作画者的四幅图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画者把魔法师定位为男朋友,或者反过来说,她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这对作画者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她希望男朋友具有魔法,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爱情像是在魔法世界中那样完美甜蜜;她希望自己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能够全部实现。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其实是把全能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在婴儿身上我们会看到极端的全能感,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在成人身上也会有残留的全能感,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幻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全能感不损害我们的现实检测能力,它就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2.
我确切地记得,那是2002年的8月11日,在略带秋意的细雨中,著名影视演员徐帆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录制现场。刚刚进入录制现场几分钟,徐帆便一层层地剥开了记忆的片段,让观众在一种熟悉的感动中,体味着自己的人生。其间说到动情处,徐帆多次热泪纵横,同时也让观众唏嘘不已。说到爱情,徐帆说:“爱情就像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徐帆信奉的,就是如此简单的理论。她与影视界公认的“丑男”冯小刚合作了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更合作了一种幸福的爱情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豪言壮语,那种幸福的感觉,只有冯小…  相似文献   

13.
她心里很烦     
星期天我和丈夫、女儿到照相馆拍照片,服务员对我们上乘的服务,我很感动。第二天,她打电话让我去看样片,我如约到了上花轿影楼。选好了样片,她叹叹地说很羡慕我,我一惊:“不会吧。”我们没有过多的交流。她说是看到我女儿非常懂事乖巧的样子,让我感觉我对女儿的培养很成功。我很开心,别人夸自己的女儿好就是对妈妈的赞扬吗。 “大姐,你看起来很幸福。”她望着我的眼神有点犹豫。  相似文献   

14.
女房东四十来岁,算个女强人,独立在闹市区置了四套单身公寓,自己居住一套75平米的。某天,一个小姐妹来看她,满目艳羡:“阿姐,你太牛了!”房东脸上笑笑,心里却很是不舒服:“就这么点大的房子,又不是120的,更不是别墅,有啥牛的!”回忆时,还是愤愤的,感觉被挖苦了似的,即使她也明白小姐妹绝无此意。  相似文献   

15.
慧自卑容颜     
林枫,高二女生,她是个皮肤略黑,容貌一般的姑娘。在小学时,她与班上女同学在一起时,并未在意自己的长相。到了中学,身边的女伴出落的亭亭玉立、皮肤白皙,她就越发感到自己皮肤黑是丑陋的,深感痛苦。班里个别淘气的男同学背后戏称她为“黑姑娘”。她听到后,越发感到伤心和痛苦,觉得自己就像一只“丑小鸭”,是被人们遗弃、没有价值的人。在这种情绪笼罩下,她整日郁郁寡欢,怪爹妈没有给自己一个美丽的面容。如此心境使他的学习成绩逐渐下滑。眼看就要参加高考了,她整日愁眉苦脸,觉得自己“完了”,没什么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个已咨询20多次的个案。咨询师是个新手,这次咨询结束她有一些沮丧,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做好。来访者是在邀请咨询师用X光机对自己分析吗?被督沮丧地说:“这次咨询结束之后我的感觉特别不好:咨询中我不断地打断来访,想把自己的解释和观点强加给来访者。在写逐字稿时,我越发觉得羞愧,因为自己做得太不好了!”  相似文献   

17.
晨阳 《思维与智慧》2014,(12):12-13
梁晓声说她的语言里有一种“脱口秀”的风格,是对语言的天生的灵气;《泰晤士报》说她是一位不凡的女作家,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而她自己却说,她是一个极端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失业、失恋,一连串的打击让她消沉。一日,她感觉承受不了,发泄般大喊:“让我死了才好。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活受罪。”  相似文献   

19.
“每当我看到她,总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欢她”,“她冲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兴,难道她也喜欢我吗?”看到这一段段日记中的文字,你也许会以为是一个初中或高中男生的日记,记述初恋的感觉,其实。这是一个刚刚高中一年级的女生小悦(化名)的日记。  相似文献   

20.
给患者进行针刺疗法时常会引起一种特殊的复杂的感觉,称为“针感”。针感中是否包含疼痛的成分,抑或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疼痛(所谓“以痛制痛”),这是研究针刺问题时难以解决的课题之一。本工作以罕见病“先天性无痛症”的患者为对象,试图借以探讨针感和痛觉的关系。受试与实验方法实验受试为先天性无痛症患者二例,另随机选取年龄相当的男(12至14岁)、女(9(1/2)至11岁)儿童各10名作为对照。无痛症患儿例一82年检查一次(20天)例二81年至83年每年各检查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